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最近經常看到介紹花市大街的文章,卻鮮有詳盡介紹花市大街重要的組成部分東花市斜街的文章。從小生活在東花市斜街的我,覺得有必要介紹一下。

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解放前,袁祠所在地叫外三區佘家館1號,“文革”後改爲東花市斜街52號。

東花市斜街不長,也就七八百米的距離。卻有著400多年歷史,各種遺跡及民俗文化非常豐富。從東頭位於白橋大街路口的隆安寺,往斜街裡走路北幾十米的佘家館也就是今天的袁崇煥祠,依次是五十九中學、房屋管理所、臥佛寺、玻璃器皿廠。路南有玩具六廠、煤舖、副食店、糧店、小酒館、理髮店、天龍寺(天龍東里小學)。街道兩旁古樹參天,民舍古樸雅緻,幾十條叫的上名的古老胡同分佈在街道兩邊承載著人們的記憶!正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今天我先不給大家介紹各種寺廟和會館,先說說我們兒時經常歡愉玩耍的三個大空場(地)!

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佘家館也就是袁崇煥祠,是一座凹進去的臨街古院,院子比馬路高出一米多,拾級而上的臺階和古院之間形成了很大的空地,夏日的時候人們就在臺階上乘涼打牌下棋聊天,院裡的居民就在空地上種了向日葵和蓖麻之類的植物,秋日各種草蟲隱在沒腳的草叢或墻縫中鳴叫,像交響樂的旋律一樣悅耳動聽。冬天當萬物凋零空地空寂的時候,院裡的居民廢棄的生活用水潑灑在空地上(那時沒有下水道),日來夜往就結成了一層厚厚的冰面,孩提的我們就在上面溜冰車抽漢奸(陀螺)。一片"稚童閒趣不還家,忘記時間相笑歡"的景象!好景不長,在74年空地上蓋起了一排平房,從此我們娛樂的場所隨著蓋起的平房永遠消失了,隨之消失的還有我們悅耳的歡笑聲。

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袁崇煥祠往西100多米有個臥佛寺,寺外空地極大,是我們兒時追逐打鬧作遊戲的上佳地方。記得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人們在空地上扭秧歌、跳忠字舞,開批鬥"地富反壞右"的大會,參與的人眾上千,雖然已經過去了50餘年,但當年羣情激昂,口號震天的場景到現在依然歷歷在目,印象如昨。73年政府為了安置閒賦的家庭婦女,在空地上蓋起了一座"五七"食堂。從此裊裊的炊煙和陣陣的飯香取代了稚童做遊戲的喧鬧聲,只餘一條通幽的小逕,象趴在地上的蚯蚓,向過往的人們訴說曾經"少年愛歡弄抔塵,明朝不見知何處"的經歷。

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臥佛寺過馬路往南走過一條20多米就如同陶淵明筆下進入桃花園前神祕的曲徑一樣,前面豁然開朗。裡面是一幢幢建於50年代按前蘇聯的樓式佈局形成的10多座三層樓房,樓房排列在四周,各個樓房的通道兩旁栽滿了蔥青的植物。樓房中間留出了很大的一片空場,在空場的西邊搭建了一個磚式的舞臺,逢年過節人們在街道居委會的組織下,起舞弄影,放聲歡唱,其樂無窮。而且還是開批鬥及公審大會的場所。而孩子們平時就在那裡踢球弄樂,做集體遊戲的絕佳所在。75年舞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六層紅磚樓,極大的破壞了環境佈局;再加上76年唐山地震,各種地震棚應勢而生,顯得非常擁擠破敗不堪。曾經在這裡弄歌舞影的人們,只能在這個環境下苟活殘喘,徹底失去了歡樂的氣氛。

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隨著北京內城的拆改,別說空場(地)了,就是傳統的老北京平房都快成稀罕物了。如果按現在狂拆的速度,估計用不了幾年老北京平房也就成傳說了,傳統的民俗文化也就隨之消失殆盡了!

正是:星斗微移物已非,古城舊貌作菸灰。感懷故宇惆潸淚,眷眷憶昔覺心哀。

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東花市斜街的記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