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1991年,美國GPS登上了世界舞臺,並將它應用於戰爭,美國這一成就直接引發了以衛星爲主要媒介、提高軍隊打擊力量的軍事改革,正是從那時起,譚述森開始了跨專業之旅,憑藉民族憂患意識,帶領着團隊,在毫無經驗、毫無基礎的情況下開始了“北斗”系統的建設征程。在北斗系統開始發展的二十多年時間裏,世界衛星發展競爭激烈,譚述森成功地完成了衛星S頻率下的世界導航服務,爲我國的衛星發展取得了珍貴的頻率數據,也爲目前仍在穩步發展的第三代北斗系統打下了堅實基礎。

譚述森,目前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擔任某技術部的高級工程師,他五十二歲時從成就顯赫的軍事測繪戰線跨專業轉入北斗事業。七十四歲時還與年輕人的工作強度保持一致,七十六歲時仍然思維敏銳,身姿挺拔。年齡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數字而已。他是我們的英雄,二十年來爲我國搶到衆多寶貴資源,因此當代中國人應當爲英雄致敬。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譚述森的整個科研人生,那麼這句話非“革命人永遠是年輕”莫屬了。譚述森未跨專業以前,在軍事測繪方面奮戰,並且取得重大成就。然而1991年,美國GPS登上了世界舞臺,並將它應用於戰爭,美國這一成就直接引發了以衛星爲主要媒介、提高軍隊打擊力量的軍事改革,正是從那時起,譚述森開始了跨專業之旅,憑藉民族憂患意識,帶領着團隊,在毫無經驗、毫無基礎的情況下開始了“北斗”系統的建設征程。

在北斗系統開始發展的二十多年時間裏,世界衛星發展競爭激烈,譚述森成功地完成了衛星S頻率下的世界導航服務,爲我國的衛星發展取得了珍貴的頻率數據,也爲目前仍在穩步發展的第三代北斗系統打下了堅實基礎。除此之外,他的成就也爲未來衛星一體化、便攜化、低消耗提供了條件基礎。

譚述森一直致力於各種新型先進技術,就算表面上看起來與衛星沒有任何關聯的互聯網數據技術,他也不會錯過。他經常給身邊的人說:我們的國家有怎樣的安全需求,科技工作者就要有怎樣的目光和思想,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國家在世界的競爭中取得主動權。這句話也是他在科技強軍道路上勇往直前的根本動力源泉。

雖然目前北斗系統在世界上已經處於十分重要地位,但譚述森院士仍然認爲,將來的北斗系統應當有更多的應用功能,我們仍然不能有任何懈怠。2018年3月30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三十、三十一顆北斗衛星。譚述森說:北斗系統是我國名副其實的“重器”,它不僅是導航精度達到了亞米級衛星系統,也是我國統一時空基準的天基物聯網。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