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起永续债,脑海里首先蹦出来的可能是永续债计入权益而非负债,大量为发行人输血,同时又能降低净负债率,其次是恒大和碧桂园利用永续债实现跨越式增长,于是吸引了不少房企的眼球,尤其是在其他融资渠道受限的时候,永续债格外受宠。但是永续债又因为利率跳升机制而被称为利润“黑洞”,不适合长期使用,因此很多房企对于永续债是爱恨交加。

2019年上半年,融资监管被认定是空前严厉的,大部分房企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万般无奈之下,被逐渐冷落的永续债会不会重新获宠?

一、房企永续债存量持续增加,增速明显放缓

永续债

也称无期债券,是非金融企业(发行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的“无固定期限、内含发行人赎回权”的债券,理论上说可以无限存在下去。永续债的每个付息日,发行人可以自行选择将当期利息以及已经递延的所有利息,推迟至下一个付息日支付,且不受到任何递延支付利息次数的限制。

众所周知,永续债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为权益,而不是负债。因此,在持续为发行人输血的同时又可以降低净负债率,增加了股东权益的同时又有效避免了摊薄股东的股本。

另有恒大和碧桂园利用永续债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成功案例为鉴。因此,从2013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改委、证监会等相关监管部门竞相开放永续债试点以来,越来越多的房企加入永续债发行阵营。

2017年是永续债的高发期,主要是因为2017年公司债这一融资规划较大的渠道被收紧,房企公司债融资规模较2016年骤减89.5%,房企转向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金。

2018年三季度以来,货币宽松政策效果显现,融资环境有所改善,近两年永续债发行的势头有所减弱,碧桂园、恒大和富力地产等房企已经退出阵营,没有新增发永续债。部分有永续债的房企继续增发或赎回部分永续债。

2019年上半年,30家典型房企的永续债存量为1766.5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加43.1%,较2018年末增加10.8%。30家典型房企中有8家的永续债存量增加,占比26.7%。其中,增加较多的是绿城中国、雅居乐、招商蛇口和首创置业等,较2018年末分别增加65.5亿元、48.1亿元、40亿元以及31亿元。

✎✎✎

以绿城中国为例,截止2019年6月30日,永续债存量185.7亿元,仅次于具有央企背景的中国中铁,绿城中国始终保持着较低的净负债率,2019年上半年净负债率56.3%,若加入永续债,净负债率增加28.3个百分点至84.7%。可见永续债不仅增加运营资本金,而且降杠杆的作用明显。

17家房企在2019年上半年没有增发永续债,占比57%。有5家房企的永续债存量有所减少,赎回部分永续债,或者派发利息都会减少永续债的存量。

二、不同规模房企永续债存量特征分化,2000亿规模以下房企成永续债发行主力

根据不同销售规模,我们将30家典型房企划分为2000亿以上、1000-2000亿和1000亿以下三个梯队,由于每个梯队房企的个数相差较大,因此我们使用永续债存量的均值来比较分析。

2019年上半年三个梯队房企永续债存量的均值分别为43.2亿元、64.1亿元和59.2亿元;

一梯队房企永续债存量均值较2018年末减少3.5亿元;

二梯队房企永续债存量均值较2018年末增加13.1亿元;

三梯队房企永续债存量均值较2018年末增加4.0亿元。

可以发现,2019年上半年,销售规模在2000亿以下的房企更青睐永续债,尤其是1000-2000亿规模的房企,我们认为主要因为2019年上半年房企融资监管持续加码,融资环境较严峻,但这种影响对中小型房企的冲击更大,2000亿以上的房企还是能够凭借其规模优势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

叠加永续债实则是一把“双刃剑”,虽说能为房企运营提供资金支持,但是3年或者5年后的利率跳升将会吞噬房企利润,所以具有规模优势的房企大多无须采取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

对于1000-2000亿的房企而言,发行永续债的动机更倾向于把握弯道超车的机会,而选择牺牲一部分利润。

1000亿以下的房企,融资难问题突出,被迫选择发行永续债补充运营资金的可能性更大。

除了不同规模房企的永续债存量展现出分化的特征以外,企业的性质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永续债既然有利率跳升机制这一痛点,那么资金量不够充足的企业轻易是不会发行的,因此,具有国企央企背景的房企优势明显。

2019年上半年,30家典型房企的永续债总存量为1766.5亿元,具有国企央企背景的房企永续债存量占比超过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