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鯉魚糟的製作步驟在元明清時期問世的飲食書籍中存有多處記載,清代的烹飪專書《調鼎集》對糟鯉魚的做法介紹最爲詳細:將鯉魚剖開,以每魚肉一斤約用鹽二、三兩的比例醃二日,除去魚翅與頭尾,把魚曬至半乾,切成四塊或八塊(肉厚處再剖開)。糖醋熘魚焙面以黃河鯉魚爲上品,先入熱油鍋炸透,然後以適量白糖、醋、薑末、鹽調味,加入開水勾成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將魚帶汁裝盤。

鯉魚是我國養殖歷史最悠久的淡水魚,殷商時開始池塘養鯉,至唐一直是池塘養殖的主角,唐之後地位被四大家魚所取代。

鯉魚肉質細嫩鮮美,肉味純正,是人們日常喜愛食用的水產品。周代時,鯉魚已成爲最名貴的食品之一,《詩經·陳風·衡門》有“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之說,時人認爲娶妻當娶齊國的姜姓女子(姜姓在齊國是大姓貴族),喫魚當喫魚中味美者鯉魚。《小雅·六月》記載“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鯉魚出現在大戰獲勝,宴請諸侯的國宴上,這些都體現了鯉魚的美味與名貴。

隨着養鯉業的發展,鯉魚被端上平常百姓家的餐桌,勤勞智慧的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紅燒、清蒸、糖醋等五花八門的鯉魚烹調技藝,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口腹之慾,更大大豐富了中華飲食文化。

在河南、山東等地,糖醋黃河鯉魚、紅燒黃河鯉魚被當地人尊爲名菜之首,而黃河鯉魚的珍貴與味美早已被古人發掘,《洛陽伽藍記》中的“洛鯉伊魴,貴於牛羊”。與《清稗類鈔》中的“黃河之鯉甚佳,以開封爲最,甘鮮肥美,可稱珍品”,都表達出對黃河鯉魚的讚美之情。

清代《調鼎集》中載有一條紅燒鯉魚的食譜:“江鯉大者,切塊略醃透,入甜醬、酒、姜、蔥紅燒。”寥寥數字雖不比如今的食譜詳細,但也大致將紅燒鯉魚的做法與食材簡單勾勒出來。

糖醋熘魚焙面同樣是歷史悠久的一道佳餚,傳說由趙匡胤發明,由糖醋熘魚和焙面兩道名菜配製而成。關於糖醋熘魚,《東京夢華錄》言明北宋時期,東京市場已流行。焙面開始稱爲龍鬚麪,據《如夢錄》載:明代開封每逢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之日,“筵客喫龍鬚麪,節禮送面”。後不斷改進,面過油炸焦,使其蓬鬆酥脆,吸汁後,配菜餚同食,故稱“焙面”。

糖醋熘魚焙面

糖醋熘魚焙面以黃河鯉魚爲上品,先入熱油鍋炸透,然後以適量白糖、醋、薑末、鹽調味,加入開水勾成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將魚帶汁裝盤。後做焙面:小麥粉和成麪糰,發筋時搓成長條,抖動至柔軟,麪糰分解若干塊半圓形小麪糰,抻成細如髮絲的麪條,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蓋糖醋熘魚之上,菜餚完成。

鯉魚頭、鯉魚皮、鯉魚鱗、鯉魚腦,幾乎鯉魚的每個部位都被單獨製成美食,如《調鼎集》中載有的燒鯉魚白、炒鯉魚腸、醉鯉魚腦;《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的鯉魚腦髓粥、夏薦麥魚等,皆是難得的美味佳餚。

黃河鯉魚

古籍史料中對鯉魚菜品的記載比比皆是,有的甚至詳細描述菜品所需的輔材與烹製方法,現摘錄幾例:

油炸鯉魚:鯉魚切薄片,每一斤魚肉,用鹽三錢,其中一錢用來略略先醃製一下鯉魚,剩下的二錢與香料雜揉後再醃魚,醃製好的鯉魚晾乾後,油炸,放透風處或近火處,烘乾,肉質更加脆嫩。

五香鯉魚:鯉魚切片,用甜酒、黃酒、橘皮、花椒、茴香擦透,下熱油燒製,味道絕美。

魚蛋兒:鯉魚去皮、骨、頭、尾,剁成泥;羊尾子剁成泥,姜、蔥切絲,放入魚肉加鹽攪拌,揉成彈丸狀,油炸,味鮮美勁道。

薑黃魚的做法:用白麪、豆粉、芫荽末加鹽攪拌,搽在魚上,入小油炸熟。與蘿蔔絲、芫荽葉下鍋同炒,加少量生薑、蔥調味。

水晶膾元的做法:鯉魚放沙盆內擦洗,再用水衝乾淨。添水,加蔥、椒、陳皮熬至稠黏,以綿濾淨,入鰾少許,熬濾。等到凝結後就可以了,切成薄片。用韭黃、生菜、木樨、鴨子、筍絲裝盤,將調製好的芥、辣、醋汁澆在上面,味道極鮮美。

魚鬆:鯉魚煮熟,將肉拆下,放油中炸至黃色,加鹽、蔥、椒、瓜、姜,則成。

黃河鯉魚

古人處理鯉魚的方法豐富多彩,除最普遍的油烹、水煮、清蒸外,還根據鯉魚不宜久放的特點,探索出幾種特殊的加工方式:鱠、鮓、凍、糟,來延長鯉魚的食用週期,得以長久享用鯉魚製成的美味佳餚。

鯉魚鱠

鯉魚鱠實際上是蘸着蔥或芥末生喫的鯉魚肉絲。用來制鱠的魚類很多,鯉魚使用的最早,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作爲珍貴的菜餚,只用於重要場合和人物。漢魏六朝時期,人們普遍食用鯉魚鱠。

東漢辛延年的《羽林郎》:“就我求珍餚,金盤鱠鯉魚”描寫的是西漢霍光的家奴調戲酒家女被嚴詞拒絕的事。可知,至遲在東漢鯉魚鱠已在民間酒館出現,不再是皇親貴族獨享的珍饈。唐人喜食魚鱠,因而格外注重制鱠的加工技術,《酉陽雜俎》中對鱠法進行了專門介紹,“鱠法,鯉一尺,鯽八寸,去排泥之羽,用腹腴試刀,皆能令鱠縷不着刀”,認爲一尺長的鯉魚或八寸長的鯽魚是做鱠的首選材料,制鱠需要鋒利的刀具與高超的刀法。

明清時期,食材的豐富和烹飪方式多樣化,促使人們漸漸捨棄了加工比較麻煩的魚鱠這種食魚方式,生喫魚鱠的飲食習慣走向沒落,史料中罕有記載。

鯉魚鮓

魚鮓即一種將魚醃製發酵,便於保存的加工方式。

劉熙在《釋名》明確指出鹽和米是製作魚鮓的必備輔料“以鹽米釀之如葅熟而食之也”。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作魚鮓》中又詳細交代了鯉魚鮓的醃製方法:“凡作鮓,春秋爲時,冬夏不佳”,開篇首句清楚交代製作魚鮓的適宜時間,具體操作是將新鮮的鯉魚去鱗,切成長二寸,寬一寸,寬五分的魚肉片(臠),“手擲着盆水中,浸洗,去血”,多次洗淨後,瀝水放入盤中,以白鹽醃之。盛入籠中,放在平石板上,濾去水,加入茱萸、橘皮、好酒與魚肉片拌勻,將一行魚,一行糝(秔米飯)的方式魚放入甕中,甕滿爲止。用竹子將甕口封住,放在屋中。直至味酸的白漿流出,便熟。

賈氏在文中特別強調了一些影響魚鮓質量的細節,如注意肉片,做好清洗與瀝水工作,用手撕口感更佳等。這段話既反映出古人制作鯉魚鮓程序的嚴謹,又從側面說明了魏晉時人對醃製鯉魚鮓的熟練。

鯉魚凍

凍,是利用含有膠質的原料經加熱溶化後冷凝而成的製作方法,因顏色晶瑩剔透,又有“水晶凍”之稱。

宋代出現大量文獻記載,有三色水晶絲、凍三色炙、凍石首、凍三鮮、水晶膾等凍制菜品。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發現水晶膾的詳細製作方法。書中記載水晶膾可由鯉魚皮、鱗製成,準備適量鯉魚皮、鯉魚鱗,先放入沙盆內擦洗,再換水濯洗乾淨。添水,加蔥、椒、陳皮熬至稠黏。“以綿濾淨,入鰾少許,再熬再濾。候凝即成,膾縷切。用韭黃、生菜、木樨、鴨子、筍絲簇盤,芥辣醋澆。”

利用鯉魚皮、鱗中含有的膠原蛋白質,加熱放涼後冷凝而成,外觀清新,口感清爽,夏季時節深受人們的歡迎。元末韓奕又記錄了一道“帶凍姜醋魚”,亦是將魚鱗熬煮至溶化,冷卻成凍狀,再與鯉魚肉拌食。另可用鯉魚水晶膾爲原料,輔之其他有顏色的菜料,製成更具特色的三色水晶絲。

糟鯉魚

鯉魚糟

用糟製作食物是繼釀酒技術發明後出現的一種食品加工法。

糟,原指未漉清的帶滓的酒,後指代酒渣,因而鯉魚糟基本由酒糟製作而成。糟製品歷史悠久,史傳周天子食用的八珍”中的“漬”,就是用酒糟浸泡牛肉而成;晉朝江南水鄉已將糟醃蟹作爲貢品進獻給朝廷,可推測當時糟魚也已出現。

鯉魚糟的製作步驟在元明清時期問世的飲食書籍中存有多處記載,清代的烹飪專書《調鼎集》對糟鯉魚的做法介紹最爲詳細:將鯉魚剖開,以每魚肉一斤約用鹽二、三兩的比例醃二日,除去魚翅與頭尾,把魚曬至半乾,切成四塊或八塊(肉厚處再剖開)。取事先做好的陳糟,每魚一層,蓋糟一層,上加整粒花椒,安放壇內,如糟汁較少,可取好甜酒酌量放入,泥封壇口,四十日後糟魚即成。

食用時連魚帶糟一併取出,用脂油釘拌,放入碗中蒸食。若嫌四十日太久,想早日喫到糟魚,可嘗試書中的“頃刻糟魚”:將醃魚或鮮魚放入泔水浸泡,後曬至略幹,再與洋糖一起入燒酒中浸泡片刻,可快速糟透。明清時期,糟制的雞鴨魚肉膾炙人口,熱銷商品市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