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四句詩,相傳是曹植被同母兄長魏文帝曹丕限令在七步內做成的絕句。後人所謂七步之才,即指有如曹植這樣的才華。

曹植塑像

曹植在七步之內假如沒有做成詩,據說就要被砍頭。此事真假到底如何,現在似乎已無法去考證。然而曹植終生未得志,並被曹丕(魏文帝)與曹叡(魏明帝)一再猜忌與迫害的事卻是其實的。曹植在父王死後,短短十一年中,曾被逼三次徙都,他的人身自由也被限制,與親戚骨肉之間都不準往來,可見他名譽上雖貴爲王侯,實際過的卻是囚徒一般的生活,曹植在生爲什麼會陷入這般悲慘的地步?說起來,這又與他的放縱不羈的性格有關。

據《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載:“陳思王植字子建。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爲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倩人?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爲賦。植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從這段記載可看出,曹植小時即才思相當敏捷,天賦極高而異於常人,因而頗得父王曹操的寵愛。曹操曾有心立他爲太子,但後來卻改變了主意。其原因在於“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有一次太祖曾任命他爲中郎將,準備讓他帶兵去遣救被圍困的曹仁。誰知曹植被任命的那一日,正好醉酒不能受命,結果惹得曹操生了氣,當下罷了曹植的官職。還有一次,曹植擅自駕車行馳在帝王行走的道上,打開司馬門奔馳而出,這件事也使魏太祖曹操大怒,當時就把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處死了,對曹植的寵愛從此就變淡薄了。其時曹丕又“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爲之說,故遂定爲嗣”。(《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

曹植沒被定爲太子,其地位就岌岌可危了。爲了全力維護帝王的繼嗣,曹操在世時就將曹植身邊的謀士楊修等人處死。曹丕當了皇帝后,對曹植更不放心,所以處處都要限制他。曹植在這樣的局勢下,日子就越來越難過了。雖然他一直有着雄心壯志,想爲魏國建功立業,爲此他屢次上書給皇上,希望能得到徵用去效命疆場,“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曹子建集·求自試表》)但是,他的自薦和請求都如肥皂泡一樣破滅了。幾任皇上根本就不敢重用他,而且還處處提防他,迫害他。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植的失望悲憤心態是可以想見的。政治上不能幹出一番事業,他只好把自己的滿腔憂愁心思用詩歌和詞賦表達出來。他所作的《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吁嗟篇》、《雜詩六首》等名作,就抒寫了他遭受的不幸,也揭露了統治者對他的迫害。

曹植墓

與此同時,曹植還寫了多篇文章來抒發自己的鬱憂之情。其中,他寫的《釋愁文》,就是一篇很感人的短賦。其文照錄如下:

予以愁慘,行吟路邊,形容枯悴,憂心如醉。有玄靈先生見而問之曰:“子將何疾,以至於斯?”答曰:“吾所病者,愁也。”先生曰:“愁是何物,而能病子否?”答曰:“愁之爲物,唯惚唯帆,不召自來,推之弗往,尋之不知其際,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長夜,或羣或黨,去來無方,亂我精爽。其來也難退,其去也易追,臨餐困於哽咽,煩冤毒於酸嘶。加之以粉飾不澤,飲之以兼餚不肥,溫之以金石不消,摩之以神膏不希,授之以巧笑不悅。樂之以絲行增悲。醫和絕思而無措,先生豈能爲我蓍龜乎!”

先生作色而言曰:“予徒辯子之愁形,未知子愁何由爲生,我獨爲子言其發矣。方今大道即隱,子生末季,沉溺流俗,眩惑名位,濯纓彈冠,諮取榮貴。坐不安席,食不終味,遑遑汲汲,或惟或悴。所鬻者名,所拘者利,良由華薄,凋損正氣。吾將贈子以無爲之藥,給子以澹薄之湯,刺子以玄虛之針,炙子以淳樸之方,安子以恢廓之宇,坐予以寂寞之牀。使王喬與於遨遊而逝,黃公與子詠歌而行,莊子與子具養神之饌,老聘與子致愛性之方。越遐路以棲跡,乘青雲以翱翔。”於是精駭魂散,改心回趣,願納至言,仰崇玄度。衆愁忽然,不辭而去。”

曹操與曹丕、曹植塑像

此賦雖篇幅很小,但他借玄靈先生之問答,把自身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同時亦借玄靈先生開心藥方,希望用老子、莊子的精神即“無爲”之藥去驅除憂愁。這想法本來也是很可行的,可惜曹植在實際生活中並不能完全照老莊的精神去處世,他的大丈夫當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和思想一直很濃厚,所以還一直幻想着能得到皇帝重用。當殘酷無情的現實將他的夢想粉碎之後,他還未能徹底覺悟,因而最終免不了在短短4l歲的年紀就憂憤而死。曹植是死得太早了一點,假如他不受到迫害,或者假如他又真能接受老莊的人生哲學,真正能淡薄世俗的名利觀念,而一心只在詩文中尋求事業樂趣,他又怎會如此憂鬱地過早逝去!

曹植一生雖未得志,然而他的詩已被後人譽爲中國五言詩的一代宗匠。他的辭賦文章也寫得很出色。中國的文學史上,也將會永遠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