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準確點說,吉利的衛星系統是現在5G基站的一套輔助系統,結合地面的信息通道,優化未來的出行體驗,在自動駕駛上,不受制於特斯拉等企業。如果想實現大面積的覆蓋,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一顆距離地面3萬公里的高軌道衛星,它能夠覆蓋地球1/4的面積,如果是距離地面1千公里的低軌道衛星,能覆蓋的面積在百萬公里,這也是SPACE X“星鏈計劃”的高度,另外馬斯克計劃還有7萬多顆300公里,甚至更低軌道衛星,將覆蓋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

近日,吉利旗下的時空道宇發佈了招募火箭工程師的消息,一時引起網絡的熱議,吉利這是要造衛星嗎?4月18日,吉利副總裁楊學良在微博上也回應了要造衛星的傳聞:“火箭是買的,衛星是自己做的”。

無獨有偶,4月23日,馬斯克透露將發射12000顆衛星,同時他還聲稱,未來將用衛星替代5G,實現全球的衛星通信,他還命名爲6G。要知道截止到2018年,全世界衛星數量只有2283個,而人類總共發射的航天器是9543個。這麼一個宏偉的計劃,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馬斯克預計在2025年,將投入300億美元,先行實現上百顆衛星的升空。

衛星這個生意靠譜嗎?

現在人們之所以熱衷於太空事業,和近些年馬斯克的SPACE X公司,傑夫·貝佐斯的藍色起源公司的帶動有很大的關係。目前全世界航天產業的收入接近3500億美元,其中衛星佔了絕大部分。如果你現在把谷歌、亞馬遜、還有中國BAT加在一起,也沒有超過3500億美元,所以我們現在正火的互聯網明星公司和衛星產業相比,還是不在一個等量級上的。

以往我們只看到國家隊,很少看到民營公司參與航天事業,可是近些年,隨着民營企業的壯大,很多中國民營企業也參與到航天事業當中,比如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星際榮耀,還有實力強勁的吉利。

現在的衛星,和我們以前印象當中的衛星不同,現在的衛星功能越來越單一,體積越來越小,小到甚至只有手機的大小,而且可以根據具體功能,做定製的衛星,比如專注地圖的,還有專注導航的,另外還有專注天氣變化的等等。

1957年,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的時候,足足有80公斤,相當於成年男子的體重,裏面有發報機、溫度計等,其中絕大部分重量都是電池。之後美國和蘇聯展開了太空競賽,推動衛星事業的發展,可是隨着蘇聯解體,衛星事業一度停滯不前。

整合整個國家的人力和物力去參加天空競賽,似乎和百姓的民生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無論是未來的生物技術,還有如今的互聯網的信息技術,都與當時衛星技術密切相關。當時衛星技術是一門基礎學科,是推動人類技術向前發展的一種動力。所以之前發射衛星都是國家行爲,很少有民營企業參與,可是這一次不同,馬斯克要用12000顆衛星建立一個巨大的空中大WiFi,不用建地面基站,就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無線聯網。

那麼建立太空WiFi真的靠譜嗎?雖然5G相對於4G,基站要更加密集,成本也更高,但是一個地面基站的建設成本也基本在百萬人民幣的量級,而一顆衛星,按照目前市場價格至少需要上億元的成本。

其實在20年前,摩托羅拉就曾經做了一個“銥星計劃”,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用77顆人造衛星,打造一個巨大的WiFi。這個計劃從1991年正式啓動,到了1998年,一共發射了66顆衛星,合計花費50多億美元。然而不到一年的時間,因爲銥星計劃所搭建的網絡,上網速度太低,而且成本太高,最後不得不申請破產。

其實這個生意是可以做的,因爲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是沒有任何網絡的。我們生活在城市當中,可能沒有這個感覺,但是如果你離開城市,去往稍微偏遠一點的地區,手機都是沒有信號的,更不用說上網了。現在手機信號覆蓋的區域,不到地球總面積的20%。

今天一座4G信號的基站,覆蓋範圍在10平方公里左右,而一座5G基站,能覆蓋的範圍只有1平方公里。如果想實現大面積的覆蓋,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而一顆距離地面3萬公里的高軌道衛星,它能夠覆蓋地球1/4的面積,如果是距離地面1千公里的低軌道衛星,能覆蓋的面積在百萬公里,這也是SPACE X“星鏈計劃”的高度,另外馬斯克計劃還有7萬多顆300公里,甚至更低軌道衛星,將覆蓋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

現階段來看,衛星技術肯定比地面基站費用高很多,可是服務的價格不在於你的成本,而在於你的稀缺性。

衛星WiFi優勢在哪兒?

在城市當中,基站的鋪設與維護都沒有問題,成本很快就能夠收回來,可是如果基站鋪設在偏遠地區,維護成本就非常高了。另外佔地球71%海洋,還有沙漠、原始森林等地區,鋪設基站幾乎是不可能的。海洋貨輪佔全球貨運總量的90%,如果未來想要實現無人駕駛,海事衛星通信是必不可少的。現在飛機上不允許打開電子設備,未來隨着電子設備聯網的解禁,飛機上的網絡通信也有巨大的需求。

所以衛星通信未來的價值不在高密度的城市當中,而是那些人煙稀少,但是缺少5G基站通信的地區,特別是那些跨國家的信息通信,比如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人不可能在伊拉克去鋪設地面基站,不說伊拉克人民不讓鋪設,即使鋪設完成,仗也早打完了。

美國地面部隊,無論是是裝甲車還是戰鬥機,導彈等,所依靠的是100多顆的太空衛星。爲此美國把大部分的衛星都徵集到中東地區的上空,爲戰爭提供信息支持。目前很多軍事裝備,要求在1小時內打擊全球,衛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雖然當年“銥星計劃”失敗了,但是不久之後他們又被美國軍方收購,並在2008年成功實現盈利。

衛星的其他優勢

衛星通信除了軍事上的運用,衛星還能夠運用在商業信息的分析上。硅谷有一家著名的信息分析公司叫軌道視野,他就利用衛星技術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情況,比如他們用5年的時間分析了美國零售巨頭JC Penney業績情況,分析方式也很簡單,就是觀察這家零售巨頭,室外停車場車輛的數量,依靠車輛數量的變化來分析這家公司的業績情況。其實這裏的邏輯非常簡單,停車場車輛數量越多,說明這家企業業績收入越好,反之,停車場數量越少,則業績比較差。

按照同樣的方式軌道視野公司還分析了零售巨頭沃爾瑪、costco、家得寶、漢堡王等公司。如果用衛星圖像技術,也能夠發現獐子島的扇貝成精的異常。同理,瑞幸咖啡門店銷量情況,也可以通過衛星技術發現端倪。在衛星圖像技術支持下,這些公司數據造假將越來越困難。

衛星的侷限性

雖然衛星一直被大家看好,但是衛星技術的侷限性也是不可迴避的。信號傳輸的能量和傳輸距離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說離傳輸點越近,傳輸的數據量才能越大。你在用家裏WiFi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體驗,離路由器越遠,信號就越不穩定,上網速度也就越慢。

而馬斯克衛星最低高度也需要200公里,這個距離是目前5G手機基站的200倍,即使不考慮雲層對信號的影響,信號強度到達地面也要降低萬分之一,因此想要實現高傳輸率,是不太可能。要知道當年“銥星計劃”,所能夠達到的傳輸速率只有2.2~3.8Kbps,相當於我們之前2G信號的傳輸速率,看視頻是不可能的。

所以目前馬斯克的空中WiFi價值在於偏遠地區,或者人類無法抵達的地區。如果想要利用太空衛星來實現無人駕駛的高通道信息傳輸,目前來看是不太可能的。那麼吉利佈局航天是什麼目的呢?其實現在吉利正在做的是一套高精度地圖系統,傳統導航系統精度爲5-20米,如果想要實現釐米級別的定位,目前市面上的衛星系統還是無法做到的。

準確點說,吉利的衛星系統是現在5G基站的一套輔助系統,結合地面的信息通道,優化未來的出行體驗,在自動駕駛上,不受制於特斯拉等企業。所以吉利這次衛星發射計劃和特斯拉的太空WiFi計劃,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是對未來自動駕駛的防守型佈局,類似於華爲的備胎計劃,以防止在某項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

那麼其他有自動駕駛需求的企業要不要跟進呢?這就好比華爲單獨開發鴻蒙系統一樣,備胎計劃看似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真正要做起來,是非常複雜的,道路也是非常艱難的,如果公司沒有足夠資金以及技術儲備,有可能讓企業誤入歧途,尤其是那些自動駕駛初創的公司,更不值得模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