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歷史上,黃金鑄造成貨幣很晚時期纔出現,這對於黃金的流通是非常不利的。黃金在中國各歷史的不同階段,曾經發揮過貨幣的職能,但是一直都是用於賞賜,或者儲藏的手段,只有極少數時期發揮貨幣的職能。

金銀不是天然的貨幣,但是貨幣是天然的金銀,金銀因爲其價值貴重,而且易於分割,便於攜帶的特性,成爲各國普遍被使用的貨幣。中國是最早發現黃金,並把其作爲貨幣的國家之一,但是因爲黃金作爲貨幣很少在市場上流通,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黃金並未真正行使貨幣的功能。

與古希臘、古羅馬相比,這些歐洲國家很早就使用比較標準的金銀鑄成貨幣,在市場上流通。而同時期,中國的貨幣五花八門,白銀還需要稱重,這些都不利於黃金作爲貨幣的流通。

中國歷史上的黃金貨幣功能

黃金在中國很早就發揮了貨幣的部分功能,在遠古時期,黃金的採集相對於銅更加容易,早在商朝時期,金銀就當作貨幣。周成王十三年(公元1091年),九府圜法對貨幣兌換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黃金與布帛兌換比例也有記載。

戰國時期,黃金作爲貨幣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秦始皇在統一貨幣之後,把秦國的金本位制度推廣到全國,即大額的貨幣用黃金,小額的貨幣用半兩錢,而且錢的形態也進行了統一。

西漢時期是黃金使用最爲鼎盛的時期,之後黃金作爲貨幣的使用就下降了,銀和銅等作爲貨幣的地位上升。西漢時期黃金只是作爲儲存和支付的手段,並不流通,如果想要流通,就需要把黃金兌換成銅錢。當時黃金用於賞賜,包括漢武帝對匈奴人的賞賜,而且黃金還被用來買官賣爵、賄賂等。

在王莽統治時期,黃金與白銀被當作正式貨幣,特別最初的寶貨幣制中,金銀和各類貨物都有比價,王莽蒐集全國的金銀於宮廷當中,日常的貨幣主要是銅錢。

東漢之後,黃金用於賞賜大爲減少,漢代持續的外貿逆差,黃金外流,是漢朝黃金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另外東漢工藝品對黃金的需求量也加大,現在墓葬當中可以發現很多東漢時期的金制工藝品,而西漢時期的比較少見。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幣制非常混亂,大體上是以銅錢爲主,布帛爲輔。由於當時海上、陸地上對外貿易量加大,金銀作爲貨幣又開始流行。此時黃金用於工藝品,要遠超兩漢時期。

到了唐朝時期,天下太平,混亂了幾百年的幣制得到了統一,雖然主要流通手段還是銅錢,以及布帛,但是金銀的使用量也在增加。黃金在此時作爲儲存手段外,還發揮了賞賜、軍政開支等功能,因爲邊塞遊牧民族主要以黃金作爲支付貨幣。

宋朝時期,仍然以銅錢爲主要貨幣,白銀地位顯著上升,而且還出現了紙幣。金銀在大金額的賞賜當中也逐步增多。由於在國際貿易當中,中國的主導地位,讓白銀成爲東亞地區的主導貨幣,黃金逐漸退出貨幣地位。

從元朝開始,中國貨幣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白銀幾乎成爲所有價值物的尺度,黃金此時主要用於賞賜,廣泛用於邊遠地區稅負結算等,因爲其便於攜帶。

明朝時期曾用過紙鈔,禁止民間用金銀作爲貨幣交易,但是也難以拒絕。隨着紙幣的不斷貶值,一切又恢復到以銀、錢作爲支付工具。嘉靖朝以後,白銀逐漸在貨幣當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大金額用白銀,小金額用銅錢,雖然也鑄造過金幣,但是由於數量少,很少流通。

清朝和明朝相同,白銀和銅錢並用,而且白銀相較於明朝處於更加重要的地位。此時黃金大都用於裝飾或者被窖藏,金幣雖然偶爾也鑄造,但是僅用於太平天國時期,同治朝時期,新疆等邊疆地區會使用金幣。

黃金在中國各歷史的不同階段,曾經發揮過貨幣的職能,但是一直都是用於賞賜,或者儲藏的手段,只有極少數時期發揮貨幣的職能。因此黃金作爲貨幣,並未真正發揮其職能。

金銀幣作爲貨幣功能有限

在中國歷史上,黃金鑄造成貨幣很晚時期纔出現,這對於黃金的流通是非常不利的。黃金的最初形態是金塊,非常粗糙,漢朝時期雖然出現圓餅形狀,漢武帝統一鑄幣權,鑄麟趾金、馬蹄金,以表祥瑞。到唐宋時,則有各種金鋌、金錠、金牌、金餅等。

兩晉南北朝開始出現金銀錢,即有一定規格、體形,可計數使用的金銀幣。金銀錢較秤量貨幣是有很大的進步,但它們主要是在統治階層內部做賞賜、饋贈、祭祀、佈施等使用,民間也有作爲象徵吉祥的禮品贈送,但金銀錢不進入普通市場流通。

我國金銀錢的出現,可能受公元初年拜占庭的金幣、波斯銀幣流入的影響,北周時期河西各郡公開使用西域的金銀幣,宮府並未禁止。近代中央政府鑄法定流通金幣僅見於清末。在新疆、西藏、雲南等地,金幣在流通貨幣中佔一席之地。即使是官鑄銀幣的嘗試,也僅始於清乾隆年間,在國外銀元大量流入、國內民間羣起仿鑄之後。

黃金作爲貨幣,在形態上,重量上、成色上,都沒有進行標準化,給貨幣的流通帶來很大的不便,不利於促進貿易的發展。這與古希臘時期,鑄造金幣形成鮮明對比。比如在地中海地區,鑄造了被廣泛使用的愛琴海金幣。

黃金爲何未能成爲貨幣

我國傳統社會環境下幣制混亂,因此最爲貴重的黃金往往會被窖藏。當分裂割據之時,各地的貨幣都是各行其是,而當形成中央政權的時候,各地的貨幣也是五花八門。後來的朝廷,即使有心統一貨幣,但是由於幅員遼闊,交通不便利,很容易出現民間私鑄貨幣的現象。

由於貨幣形態各異,在不同地域差異巨大,導致不同地區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人們把貴重的黃金儲藏起來,使用劣質的貨幣作爲購物貨幣。比如東漢時期,政局動盪,戰亂頻繁,官民紛紛把黃金窖藏在地下,這樣很難讓黃金髮揮其貨幣的功能。

在中國曆朝,能夠作爲價值投資的物質有限,所以黃金成爲儲值的首選,而且黃金也沒有發揮金融工具的作用。雖然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匯票等金融工具。但是從宋朝之後,貨幣金融發展明顯落後於歐洲,直到明朝末年纔出現錢莊,但是同時期威尼斯已經出現了銀行等信用機構,存貸業務也非常發達。我國債務市場的發展,一直到清朝末年在外國銀行的帶動下,才得以發展。在歷史上當面對戰爭時,所使用的往往是濫發貨幣,而不是國債。

在歐洲,銀行、債券、股票等各類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的出現比中國早得多。歐洲小國林立,國際貿易、戰亂衝突使君主經常面臨籌集大額資金、分散風險的壓力。隨着新興階層的興起和民主思想的傳播,君權受到議會、民衆越來越大的約束,“無代表就不交稅”,君主難以肆意揮霍國庫資金,往往通過市場發債、向銀行借款等方式籌資,促進了現代銀行制度、債券等金融工具的出現和發展。

世界上最早的政府債券誕生於12世紀的意大利,全方位的債券市場在13世紀就已出現。歐洲國家不斷發展的國際貿易和15世紀以後大航海時代的對外擴張,更是極大地推動了股份公司、股票、保險等制度和金融工具的發展。

而中國在金融手段、投資工具缺失的情況下,黃金等公私財富只能窖藏,無法用於放貸增利,也不利於發揮黃金作爲市場流通手段的重要作用。

黃金價值高,便於分割和攜帶,在大額支付和長途運輸當中發揮巨大優勢。世界上金幣出現在呂底亞也是有其原因的,呂底亞地處橫跨東西方、連接愛琴海與幼發拉底河乃至遠東的交通要道,貿易與商業發達,產生了對貴金屬貨幣的較大需求。

貴金屬鑄幣的出現,以及克洛伊索斯統一幣制,極大地促進了呂底亞的國內貿易,也推動了該國與東西方及南部國家的貿易和思想觀念交流。古雅典糧食難以自給自足,對從黑海沿岸等地進口糧食的依賴很大,羅馬帝國的疆土不斷擴大,各地區需要互通有無,催生了地中海沿岸貿易以及較爲標準化的金銀幣的廣泛使用。

中國最早的扁平塊狀黃金貨幣——爰金出現在戰國時的楚國,與當地多產黃金有很大關係。我國黃金礦藏和產量總體很有限,宋代黃金年產量不過400至600公斤,不及羅馬帝國一個富裕行省的產量。而且,可能有黃金礦藏的大片田地山林被官員、豪強所佔,影響黃金產出。東漢時,許多豪強世族、貴族外戚或富商成爲大地主,佔有大片山林川澤;西晉時官員按官階佔田,魏晉時強宗大族爲逃避五胡亂華來到南方,在長江邊的丘陵地帶佔據大片山澤。

到唐代,土地多爲富豪強佔。這造成金礦未能得到集中有效的開採,影響黃金供應。二是東漢以後,佛教傳入我國,與道教一樣盛行,廟宇道觀中塑像、法物、裝飾等用金極多。這種情況在南北朝以後表現得尤爲明顯。三是漢朝廷將大部分黃金用於賞賜,同時令諸侯進獻黃金用於祭祀,這使黃金多集中於上流社會,較少流入民間。此外,黃金還大量作爲帝王陵墓陪葬物。四是東漢以後社會風氣漸趨奢靡,黃金多用於製造金銀器物和工藝品,到南北朝時此風尤盛。這影響黃金髮揮市場流通手段等貨幣職能。

我國長期重農抑商,小農經濟下商品經濟不發達,國內貿易、國際貿易規模均有限,市場分割,對黃金貨幣的需求不旺。即使在社會經濟較爲發達的唐朝,也只有開寶年間貨幣經濟有所發展,官員月俸完全用現錢支付,而初唐、晚唐實物經濟的佔比都較大,月俸大量是祿米等實物。

明清很多時期實行“海禁”,抑制了外貿發展和當時國際通行的貴金屬幣的使用。雖然在漢代、唐宋經濟商業發展較快,對外貿易較爲興盛,我國較多開展外貿的地區也用金銀作爲市場流通手段,但可能是由於外貿佔比較小,全國其他廣大地區仍是封建小農經濟,作爲大額支付首選的黃金難成氣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