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煎煮前一定要把藥物先用冷水浸泡,加入的水量以高出藥面二指爲準,以便使藥材能夠充分浸透變軟,細胞膨脹,利於藥材有效成分的煎出。通常煎藥時的溫度太高會使水分蒸發太快,不利於藥物成分的釋放,甚至煎糊。

煎藥器具

【科普】中藥煎煮有哪些講究?

最好選擇瓦罐、砂鍋類器具,因爲這類器皿的材質穩定,導熱均勻緩和,不易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不會影響藥物的合成與分解,故從古至今一直被沿用。另外,還可以選搪瓷、不鏽鋼、玻璃等材質的器皿。但是要禁用鐵鍋、銅鍋和鋁鍋煎藥,因爲這些材質的化學性質不穩定,在煎煮藥時能與中藥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從而改變藥性,影響湯劑的質量,進而降低療效。

加水量

【科普】中藥煎煮有哪些講究?

加水量要嚴格把控,因爲,水多了可能會影響藥效,且服用困難;水少了,可能煎焦。一般第一煎加水量控制在高出藥面3釐米爲宜,第二煎控制在高出藥渣表面2釐米左右。但應注意質地疏鬆、體積大、芳香易揮發類的藥材,加水以覆沒爲度;質地堅實體積小、需要長時間熬製的,需多加水。

浸泡

【科普】中藥煎煮有哪些講究?

煎煮前一定要把藥物先用冷水浸泡,加入的水量以高出藥面二指爲準,以便使藥材能夠充分浸透變軟,細胞膨脹,利於藥材有效成分的煎出。另外中藥材大都含有蛋白質,所以,不要用熱水浸泡,否則藥物表面蛋白質立即凝固,影響有效成分的釋放。

煎藥時間

【科普】中藥煎煮有哪些講究?

要根據藥物和疾病的具體性質來決定。以花、葉、莖等藥材爲主的中藥可浸泡20~30分鐘,以根、根莖種子、果實等爲主的可浸泡1小時,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藥物酶解或腐敗。煎煮時間,一般第一煎以藥沸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鐘,第二煎30~40分鐘。但解表類藥第一煎10~15分鐘,二煎10~20分鐘;滋補類藥第一煎30~40分鐘,第二煎40~50分鐘。在次數上,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更佳。

火候

【科普】中藥煎煮有哪些講究?

煎藥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爲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文火是指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分蒸發也慢。武火是指強火,溫度上升快,水分蒸發也快。通常煎藥時的溫度太高會使水分蒸發太快,不利於藥物成分的釋放,甚至煎糊;溫度太低又熬不出效果。因此一般對火候的控制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使其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