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軍隊大量裝備的是三八式步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八大蓋”。體積短小靈活還能自動射擊的衝鋒槍並不常見。可是日本的軸心國盟友德國,以及盟軍的俄國、美國、英國等國家,都爲前線士兵大量列裝了自主研發的衝鋒槍,並在戰場上表現出色。直到戰爭中後期,日軍才研發出頗受爭議的百式衝鋒槍,這種衝鋒槍甚至還沒來得及大批量裝備到一線,日本就宣告投降了。那又是爲什麼,日本軍隊在二戰中拒絕裝備衝鋒槍呢?

二戰中日軍和“三八大蓋”

有一個觀點是:日本戰時資源匱乏,缺錢。衝鋒槍傾瀉般的子彈消耗和複雜的製作工藝讓日本人舉步維艱。這是有一定根據的,因爲二戰時日軍的軍費支配比例一直是陸弱海強,陸軍拿到的軍需預算比較緊張,對於更新裝備着實是有苦難言。但衝鋒槍在上世紀中葉,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以日軍的軍工水平不可能掌握不了製作工藝。而且很多人想象不到,衝鋒槍的製作工藝其實非常簡單,蘇聯的波波沙衝鋒槍和英國的司登衝鋒槍,在工藝上不僅遠遠比機槍簡單,甚至製作流程比步槍還方便。二戰時期日本的重炮和坦克可是世界一流的水準,不至於連衝鋒槍的產能都過不了關吧?

二戰中的日軍坦克

那麼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日軍拒絕列裝衝鋒槍的確是害怕其巨大的子彈消耗,但究其原因,並不是子彈的產能和成本,而是因爲後勤補給無法供應。很多人在思考戰爭時,可能只考慮後方產能,似乎後方能生產多少,前線戰場就能使用多少。事實上,在生產和使用之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後勤運輸。中國兵法有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一線作戰部隊能使用到的彈藥量,不是由產能決定的,而是由後勤補給線決定的。

美軍二戰戰場上的制式裝備——湯普森衝鋒槍

二戰中,日軍主要還是以徒步化、騾馬化運輸的輕步兵爲主,機械化程度非常低。無論是人力還是畜力,能運送的補給品數量都十分有限。除去部隊基本生活物資,彈藥的供給量可想而知;如果再算上中國軍隊的圍追堵截,能送到日軍一線部隊手裏的彈藥,便更少得可憐了。

戰場上的日軍騾馬運輸隊

日軍還強調複雜地形區輕步兵滲透作戰,而這樣的戰法會完全脫離後方補給,作戰能力也會受到彈藥攜行量限制。如果大量列裝衝鋒槍,靠士兵隨身攜帶的那點彈藥根本無法持續作戰,而若是後方的運力不足,整個部隊的戰鬥力便會大打折扣。日軍的很多戰史資料也顯示,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作戰,能得到充足後勤補給的機會都非常少。尤其是緬甸的英帕爾戰役,日軍連喫飯都成問題了。這樣的後勤補給水準,日軍就是想用衝鋒槍,也不只能小範圍使用。

美軍就是因爲具有機械化補給線,從而保證了前線的彈藥供給,而日軍是缺乏這個條件的。那麼太平洋戰場上軍費充足的日本海軍呢?就算是島礁防禦戰,日軍同樣面臨着海運限制,再加上美軍海空部隊對日軍海上補給線的聯合絞殺,後勤保障問題甚至更加嚴重。而二戰中後期,戰火燒到了日本本土,日軍後勤補給問題隨着補給距離的縮短和“主場優勢”反而有所減輕,裝備衝鋒槍也具備了條件。

頗受爭議的日本百式衝鋒槍

不過日本衝鋒槍的口碑卻很糟糕。尤其是百式衝鋒槍,其製作工藝並不比一戰德國的MP18好多少。在二戰後期,日軍囤積了3萬支衝鋒槍,爲本土作戰做足了準備,但1945年8月份日本天皇宣佈投降。那些衝鋒槍躺在倉庫裏還未使用就全部變成了對手的戰利品。不過財大氣粗的美軍更有意思,在拿到百式衝鋒槍試射之後,認爲這種槍槽點無數,毫無使用價值,把繳獲的百式衝鋒槍全部當戰爭垃圾處理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