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平衡動作修煉技巧

平衡動作,是指一隻腿支撐身體,另一隻腿懸起,形成各種造型的靜止姿勢。據國家武術研究院審定的競賽套路動作總數的21%和23%,足見平衡動作的多少和技術難度的大小,是衡量每個太極拳愛好者拳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得要方面。

在練習過程中,常見的毛病是:重心不穩,搖晃、移動;靜止時間;不夠提膝或控腿高度不夠, 及有附加支撐現象等。要糾正這些毛病,根據體會,應從四個方面做起:

第一,加強基本功鍛練,提高肢體柔韌程度和腿部功能。

拳諺說:“練拳不練腿,如同冒失鬼。”因此,首先要加強踝部和腿部鍛練。如壓腿、踢腿、搬腿、控腿、拍腿以及劈腿等。但應因人制宜,不可強求一致。

通過這些腿功練習,拉長下肢各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腱和肌肉的伸展性,擔高下肢以髖關節爲軸心的運動幅度和蹬踢力量;增強大腿有關肌羣和韌帶的柔韌性,提高腿的靈活性、舉控高度動能力。

在此基礎上,循序漸近,先練單式,然後再進行組合練習。對難度較大的,要打“攻堅戰”。幾十遍、甚至上百遍地反覆練習。久而久之,腿部力量和支撐平衡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第二,動作及其感覺要沉穩。

首先,思想入靜,精神貫注,全身放鬆,小腹微收,內氣下沉。做到上虛下實。

其次,獨立支撐前必須將身體重心移至支撐腿。待支撐腿控制好重心,下盤穩固,分清虛實後,纔將另一隻腿提起。

其三,支撐腿要微屈站立,五趾抓地,全腳踏實,膝關節不可僵挺,支撐腳 也不可掀掌、拔跟、減小支撐面。否則,正如拳諺所說:“翻蹄亮掌,一輩子不長。”

其四,提膝、蹬(分)腳 的高低,應以各人的功力和體質不同而定。

其五,初學者可採用附加支撐辦法。然後逐步做到收腳不落地。

第三,身體各部位要協調一致。

(1)支撐腳的方向位一定要適度。平衡動作中支撐腳一般應微微外撇,以不超過30°爲宜;個別的,甚至外撇達60°(如《32式太極劍》中的獨立反刺)。決不可過於僵直髖關節松沉,劍臀收胯。

(2)提膝、蹬(分腳 要與上肢動作協同進行。平衡動作中,在提膝、蹬(分)腳的同時,一般都 伴隨有上肢的分掌或撐掌 。這是太極拳“立圓”運動中“有上則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原則的具體表現。

這些對撐或對拉拔長,控制了慣性,均衡了勁力, 使得周身上下相應,前後相對,左右相承,既保證了身體的平衡,又顯得姿勢舒展大方,增加了觀賞和美學價值。

(3)要隨式轉腰順肩。腰,胯,肩三者有呼應連承關係。凡轉身處,腰、胯、肩都應同時轉動,並帶動四肢朝着一個方向運作、使勁,齊進齊出。這樣,全身上下一起轉動,不僅自然靈活,重心穩定,也於內勁通過轉腰順利地到達四肢。切不可四肢與腰、胯、肩分離,各走各勁。

第四,立身中正。

這是提高平衡能力,正確完成動作的前提。太極拳講究“橫平豎直”。豎起碼就處處身體中正。橫平就是兩肩平、腰圈平、兩 胯平。兩者既相互矛盾,又互爲其根,相需相用。演練時要認真做到頂頭豎項,下頦內收;兩肩平、腰圈平、兩胯平。從頭頂百會穴到腳心上下垂直對正。只有這樣,才能使太極拳平衡動作錦上添花。

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絡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練太極拳勤不一定能補拙

【頭條】韓國幾十名太極拳愛好者走進北京任明明太極拳培訓中心!

這樣的師父纔是真正的明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