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幫助李孝恭滅亡蕭銑,李淵專門將“軍神”李靖調撥至其麾下。相比於李靖,李孝恭的軍事才能大大不如。

隋末大亂,唐國公李淵於617年在太原起兵,並於次年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僅僅只用5年時間,大唐便掃平羣豪,統一了天下。而唐朝之所以能迅速統一中華,主要歸功於兩個人,秦王李世民和河間郡王李孝恭。
李世民,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在玄武門之變後奪位登基,是爲唐太宗。在國內戰爭中,李世民掃平薛舉、宋金剛、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平定了整個北方。而南半邊中國的平定,又主要歸功於李孝恭。 李孝恭是李淵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兄。李淵稱帝后,李孝恭負責招撫巴蜀,很快便用兵平定30餘州,俘獲隋末著名的食人魔王——朱粲。李孝恭在平定巴蜀的戰爭中小試牛刀,充分展示了其大將之風。因此李淵也放心地將南半邊中國的經略,交給了他。 在李淵的授權下,李孝恭以巴蜀爲基地,建造數千艘戰船,目標直指盤踞長江中游的軍閥——蕭銑。爲了幫助李孝恭滅亡蕭銑,李淵專門將“軍神”李靖調撥至其麾下。相比於李靖,李孝恭的軍事才能大大不如;但李靖相比於李孝恭,威望和權勢又大大不如。畢竟李靖本是李淵的仇家,乃是戴罪立功的一介亡虜;而李孝恭乃是趙郡王,李唐的宗室。因此,李孝恭加上李靖,可以互相彌補對方的缺陷,也爲南方的迅速平定奠定了基礎。
在與蕭銑的戰爭中,李靖施展奇謀,他趁着連日暴雨,江水暴漲之機,率領唐軍衝破了蕭銑佈置於三峽地區的堅固防線,一口氣攻克了敵軍都城江陵的門戶——夷陵。 李靖奇謀無雙,李孝恭也絲毫不差。在攻克江陵外城後,李孝恭立即下令,將繳獲自敵軍的戰船全部放入江中。對於這個決定,部下們都感到不解: “我們好不容易繳獲敵船,理應用來攻打敵人,如今爲何要丟棄,難道不怕重新被敵軍使用嗎?” 對於部下的疑問,李孝恭坦然回答:、 “不然,蕭銑的轄境,南至嶺表,東達洞庭,地勢險要戰士衆多。如今蕭銑沿江鎮守將士衆多,如城未攻下而援兵到來,我軍就會內外交困,舟船雖多,又有何用?現在將敵軍空船漂至下江,下游的敵軍必以爲江陵已失,蕭銑已敗。只要援兵有所遲疑,我們必能攻克江陵。”
不久後,下游敵軍看到了大量空船,果然心生疑惑,不敢輕易支援江陵。就這樣,江陵城內外阻絕,孤立無援的蕭銑被迫投降,被李孝恭解送至長安。 蕭銑被消滅後,李孝恭立即派兵招撫佔據嶺南的馮盎。在李孝恭的強大壓力下,馮盎望風歸降。不費一兵一卒,嶺南49州全部平定。 公元623年,江南軍閥杜伏威部將輔公祏造反。爲了平定叛亂,李孝恭率領李靖、李勣、黃君漢、張鎮州、盧祖尚等將領兵臨湖州。出發前,李孝恭與衆將舉酒誓師。誰知還未飲用,卻發現酒水全部變成了紅色,就像血水一樣。在古人看來,這是不祥之兆,難怕是身經百戰的李靖、李勣也大驚失色。
誰知李孝恭不以爲然地說: “禍福無門,惟人所招!我沒做什麼負心事,諸位不必爲我如此憂心。輔公祏惡貫滿盈,如今依仗朝廷威靈以問罪致討,杯中之血,乃是賊臣授首的徵兆而已!” 聽了統帥的豪言,衆將皆心安。到達湖州後,李孝恭採納李靖的意見,穩紮穩打,築起堅固的營壘,多次擊潰輔公祏的攻擊。隨後,李孝恭又派出奇兵,切斷了敵軍的糧道。 由於敵軍糧草將盡,因此對唐軍營寨的攻擊,變得愈發猛烈。然而任憑營門外殺聲震天,李孝恭卻硬是高枕安臥、巋然不動。當敵軍士氣有所衰竭,李孝恭故意派出一羣老弱病殘出戰敵軍。
輔公祏見唐軍出城決戰,興奮得忘乎所以,於是帶兵猛攻唐軍。唐朝羸弱之兵抵擋不了輔公祏的強兵,被迫退卻。誰知輔公祏的軍隊追得太過深入,正好撞上了李孝恭嚴陣以待的強兵。由於輔公祏陣型散亂,因此被唐軍一戰擊破。 最終,輔公祏在逃亡途中被一農民活捉,獻給了李孝恭。而李孝恭立即將之斬首,並傳首於江南。由此,叛軍們紛紛投降,江南悉定。 對於李孝恭,《舊唐書》評價道: “隋亡,盜賊遍天下,皆太宗自討定,謀臣驍帥並隸麾下,無特將專勳者,惟孝恭獨有方面功以自見雲。”
也就是說,隋末大亂,中原諸賊大多由李世民親自平定,很少有其他人能獨當一面,而李孝恭正是這位有獨當一面能力的功勳大將。 對於李孝恭的軍事才能,後世多有詬病,認爲他並沒有直接指揮軍隊,平定南方的首功之臣應該是李靖。但是在筆者看來,雖然李孝恭軍事才能確實比不上李靖,但也絕對不算差。同時,李靖雖然軍事才能出衆,但在唐軍中資歷太淺,難以服衆。試問沒有李孝恭壓陣,李靖如何能壓服衆將,指揮千軍萬馬?李靖和李孝恭的關係,就像是魯登道夫離不開興登堡,粟裕離不開陳毅。因此,說李孝恭僅僅只是下山摘桃子的庸將,是非常不公平的。而李淵和李世民對李孝恭的封賞,也證明了他的蓋世奇功。 由於李孝恭曾是整個南方的軍事首腦,爲了顯示自己的威重,鎮壓當地的不軌之徒。李孝恭專門在石頭城內修建了一個宏大的住宅,還設立哨所往來巡察以護衛自己。誰知因爲此事,有人誣告李孝恭要割據江南,另立中央。雖然後來李孝恭得到了昭雪,但他卻改變了自己高調的作風,開始夾着尾巴做人。
首先,李孝恭修了座大宅子,買了一百多個歌女,每天把自己鎖在家中花天酒地。上朝時,李孝恭絕口不提自己的功勞,待人寬恕謙讓,沒有驕矜自得之色。玄武門之變後,李孝恭更是連自己的大宅子也不想要了,他對左右侍從說: “我住的房子太宏麗了,應該賣掉再買座小院子,能住就行。我死之後,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這些犬子不才,這宅子豈不是便宜了別人?” 正是因爲李孝恭的小心,才讓他保住了自己家族的富貴。貞觀十四年,李孝恭因得了急病而去世,享年50歲。李世民親自舉哀,哭之甚慟,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諡曰元,配享高祖廟庭。而他的子孫一直在唐朝威名赫赫,其富貴幾乎與大唐相始終,持續289年。

由此可見,李孝恭深諳爲臣之道,以低調、謙和爲家風,不僅避免了鳥盡弓藏的結局,還榮及子孫。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李孝恭更是高居第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