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關於選秀明星的新聞層出不窮。

《超級女聲》昔日冠軍安又琪,在近期的商演活動上穿着短裙在室外溫度極低的冬天進行表演,明明衣着光鮮,看起來卻有一絲落魄感。

而在商演之前,安又琪因爲疑似整容,參加相親節目等出現在公衆視野,關於她的新聞似乎總是和“歌手”這一身份沒有太大的牽扯。

同樣是超女冠軍的江映蓉情況要好一些,她近期出現在了《這樣唱好美》的舞臺上,再次以“選手”的身份。

和她同臺的是2018年出道的王菊。

江映蓉拿到超女冠軍是在2009年,一年後,段林希同樣拿到了冠軍。

1990年出生的她曾因《超級女聲》全國皆知,不過兩年工作量卻大幅度減少,做微商、開出租,後來又找回音樂夢做專輯。

但因爲專輯不太成功,如今出席的活動大都與音樂無關。

她們都出自《快樂女聲》

這檔號稱國內選秀節目“鼻祖”的節目,始於2004年的《超級女聲》,播出時萬人空巷,從這檔節目中走出的音樂新秀數不勝數。但如今再回頭看這批選手,會發現他們中大部分人並沒有像參加節目時所期望的那樣成爲專業的音樂人。

她們中的大多數僅僅剛跨過音樂界的門檻,甚至有的人在門口轉了轉,便開始轉行。

《超級女聲》也漸漸摘下了“現象級”“刷屏”這些標籤,成爲了一檔歷史悠久、僅僅是回憶的節目。

甚至2016年,當《超級女聲》再次舉辦時,一切都是悄無聲息的。

《超級女聲》舉辦之初,本意是通過選秀選拔出今後備受關注的明星新秀。然而令人唏噓的是,從這裏走出的大部分選手面臨的都是“出道即巔峯”的問題。

在她們過五關斬六將終於拿到名次之後,起初還有一定關注度,但隨着時間流逝,其中的許多人還是走向了寂寂無名。

選手們逐漸在娛樂圈裏沒落時,《超級女聲》這檔節目也徹底落幕,甚至節目本身“過氣”的時間點比很多選手都要早得多。

當然,現象級的節目也是捧出過現象級的明星的。

2005年《超級女聲》冠軍李宇春,當年出道時飽受爭議與熱議,十幾年過去了,她依舊是娛樂圈裏閃閃亮的一顆星。

近期李宇春因爲“演技”上了熱門,很早就參演過電影的她如今參加了《我就是演員》這檔節目,評價還不錯。

鞏俐主演的電影《中國女排》李宇春也有參演,拍攝片段放出後,同樣很受好評。

而因爲自身獨特的定位,李宇春從出道起就備受時尚品牌親睞,幾乎年年出現在戛納電影節上。音樂方面的發展也在逐步增進,不僅舉辦了首唱會,還演唱了李安電影《雙子殺手》的主題曲。

和李宇春同屆的張靚穎發展的也很不錯,比起冠軍全方位的發展,張靚穎從出道起的定位就是“歌手”。

因“海豚音”被大衆認可,曾在格萊美頒獎禮上擔任音樂大使,也在《我是歌手》的舞臺上驚豔衆人。

維密秀的舞臺上,張靚穎作爲亞洲首位表演嘉賓出場。而隨着維密秀的徹底停辦,她大概也是唯一一位登上這個舞臺的亞洲歌手。

如今再回想《超級女聲》,不得不說2005屆的選手真是神仙打架,李宇春、張靚穎、周筆暢、葉一茜、何潔……這其中每一個人單拎出來,都有過刷屏的經歷。

從她們出道至今,已經十四年了。

2005年的《超級女聲》是巔峯,也是下坡路的開始,那之後,類似的歌曲選秀類節目就再沒有達到同樣的熱度,國內的選秀節目是徹底沒落了嗎?

其實不然。

查看近期的新聞不難發現,當下一些紅星同樣是出自於選秀節目,他們出道的時間沒多久,引起的關注度同樣大。譬如蔡徐坤。

蔡徐坤走紅於2018年,截止目前也就一年的時間。

但這並不妨礙他迅速成爲新晉流量之一,社交平臺關注度永遠在首位,各大慶典活動都有他一席之地,音樂獎拿到手軟。

讓蔡徐坤走紅的是《偶像練習生》,作爲一檔明顯帶有韓國娛樂圈氣質的選秀類節目,《偶像練習生》不再像《超級女聲》那樣需要選手錶演純粹的歌曲作品,而是要求他們表演“成功的偶像應該是怎麼樣的”。

整個節目過程,與其說是在選秀,不如說是在國內對於韓國特色“練習生”養成模式的試水。

比賽時,選手之間也不再是絕對的競爭關係,而是篩選部分人羣,將他們組成一個團體出道。

在拿到《偶像練習生》第一名後,蔡徐坤和其他幾位新晉偶像組成了“NPC”男團。在之後的發展中,他們的工作行程不同,但正式活動會聚在一起。而因爲人氣有差距,每個人出道後的待遇也有着一些差別。

比賽時的差距導致粉絲拉票混戰。比賽後組團,成員之間的差別同樣會引發粉絲間的爭戰,於是從節目開始到節目結束,整個過程都是熱鬧非凡。

比起單人出道的模式,選秀後組團出道的模式能讓成員間起到互幫互助、資源分享的作用。當然,由此引發的粉絲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因此今年十月份前後,成立不到一年的NPC男團宣佈解散,實際上合體的次數屈指可數。

但《偶像練習生》這檔節目卻因爲獨特的模式真正走紅起來,去年大火,今年已經轟轟烈烈的完成了第二季,更名後選出的男團是UNINE。

男生方面的選秀遵循韓國“練習生”模式,女生方面同樣如此。2018年的《創造營101》,就是女生們選秀的舞臺。

節目結束後,“火箭少女101”宣佈出道。

比起《超級女聲》時需要發短信上街呼籲的選秀方式,《創造營》系列的選秀模式參與成本低了很多——只要有網絡,人人都可以爲自己心中的選手投票,這無疑讓大衆的參與度飛速提升。

從《偶像練習生》、《創造營》播出之後,“選秀熱”再次興起,目前已計劃拍攝的選秀節目更是早早開始宣傳。

從2004年的《超級女聲》到2018年的韓流選秀節目,可以看到,選秀節目在國內一直存在着,有時候火的全民皆知,有時候只是給予新人一個進入娛樂圈的平臺。

但不管節目本身是否大火,選秀節目的獨特作用——“爲娛樂圈造星”,使得這類型的節目延續至今。如今再看娛樂圈很多當紅偶像,肖戰、王一博等等,他們走紅的契機不是選秀,但他們的起點,卻都來源於選秀。

也正是因此,參與選秀的人才會絡繹不絕,無論選秀正流行、還是選秀已落伍、選秀節目的參與者一直不少。

從誕生至今,選秀節目從未徹底沒落。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