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真人秀在國內大火以來,一直面臨着或多或少的爭議。近日,因爲這類節目的事故頻發,相關問題再次引起了很多人的討論。

大張偉2016年關於真人秀節目的採訪也被翻了出來。

他用二倍語速表達着自己對真人秀節目的困惑,明星藝人之所以出名是因爲自身的才華,而不是頻繁參與真人秀。

大張偉對於靠“賣力氣掙錢”的某些真人秀尤其不理解,這類節目總是不可避免的出現明星窘狀,這種展現明星窘態的節目觀衆也愛看?

一段採訪能在時隔三年被翻出來,關注飆升,可見大衆對於大張偉這些觀點的認同。

的確,從真人秀成爲國內收視基本盤之一以來,儘管出了不少爆款,參與的明星藝人們卻也因此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非議。

尤其是那些以“野外探險”“高危挑戰”爲主要看點的真人秀,明星參與其中不僅要進行體能挑戰,還要被迫接受一些過往難以接受的行爲。

比如活喫青蛙、將蟲子當主食、像特種兵一樣進行十分嚴苛的野外訓練等等。

這種節目內容別說部分不喜歡運動的女明星了,就是那些一直健身的男明星都很難堅持下來。

明星們被要求“進食”的過程自然也好看不到哪裏去,有時還會讓人聯想到不太好的東西,偏偏整個過程被攝像機精準的記錄了下來。

而令人尤其不解的是,這類節目在過去的幾年挺受歡迎。

《跟着貝爾去冒險》就是如此。

也就在這檔節目中,韓雪的表現受到了不少非議。

《跟着貝爾去冒險》裏的“食物”都很原生態,韓雪在參加節目時自然不能接受,不肯喫,自然受到了網友們的“關注”。

哪怕是2019年,依舊還有網友稱韓雪“矯情”,就因爲她三年前在貝爾節目中的表現。

當然,比起2015年的大批量質疑,現如今依舊執着“吐槽”韓雪的網友們已經很少了,畢竟當下的真人秀花樣越來越豐富,引發討論的其他藝人也多了起來。

而明星們因爲真人秀造成“形象損失”的地方也越發關鍵,有的甚至危及到了明星的職業發展。

新生名詞“綜藝咖”就是毀明星的典範。

在大衆的認知中,“綜藝咖”指的是一些頻繁參加真人秀,個人作品卻沒多少的明星。

看似只是對明星與真人秀來往過密的調侃,一旦明星藝人被戴上這頂頭銜後,迎來的大都是“不務正業”、“沒有作品”、“發展虛浮”等評價。

而因爲明星是否是“綜藝咖”的難以評判性,部分明星稍微參加一些綜藝,或者參與的真人秀很成功,就可能被扣上這個帽子。

白敬亭就是部分網友認爲的“綜藝咖”。

走紅是因爲《明星大偵探》系列,今年又因爲《這!就是灌籃》經常上頭條。

至於影視作品,因沒有真人秀出名而不太受重視。

但在真人秀走紅之前,白敬亭有過很不錯的代表作。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匆匆那年》和《夏至未至》。

這兩部青春校園劇讓白敬亭完美的展現了自身獨特的青春氣質與少年感。即便這些作品評分參差不齊,劇中的白敬亭還是拿到了不少好評。

但也正是因爲“少年感”,白敬亭的戲路一度被限制。

與此同時,他的真人秀節目廣受歡迎,精心拍攝的作品又還沒上映,於是給大衆的觀感就是,白敬亭出色的真人秀大過影視作品。

以很多明星的經歷來看,當下大部分真人秀對明星的個人形象和事業發展都是有一定影響的。

一句老生常談的話,真人秀演的多了,看劇時難免出現真人秀裏的形象,給觀衆的代入感就不太強,因此很難出經典角色。

但這只是一部分真人秀的困境,近幾年熱度不斷上升的演技類真人秀就沒有類似困擾。

演技類真人秀的節目流程大都是導師選手問答競賽,節目內容則是各種影視片段的重新演繹。

整個過程考驗的都是演員的基本功和職業素養,演員自然不會因爲頻繁參加類似節目而使觀衆對他們產生“熟悉感”,由此影響角色發揮。

但這種節目對於演員而言是否毫無弊端?

以週一圍近期的表現來看,似乎不是。

週一圍走紅於《演員的誕生》,在這檔節目上,他精彩的表現不僅引發了大衆對他演技的高評價,也獲得了章子怡的認可。

但從2017年到現在,關於“週一圍”演技的評價已經發生了變化。

因爲綜藝之外幾部作品——《我不是藥神》、《創業時代》中的表現,週一圍不再被大衆認爲演技上“絕對完美”,而是出現了質疑聲。

有評論認爲週一圍的表演有些模式化,有網友則認爲他用力過猛,還有人認爲他如今是“演而自知”的狀態,所以演什麼看起來都有些油膩。

而在《演員的誕生》之前,週一圍的作品評價都非常不錯,《紅色》裏的“鐵林”,《繡春刀》裏的“師兄”,都屬於戲份不算絕對多,但在整部作品裏非常出彩的人物。

僅僅參與了一檔節目,演技風評卻因此斷崖式下降,是週一圍的演技“退步”了嗎?

結合網絡評論來看,演技類真人秀專注於“演員競賽”的模式,往往使得節目播出後大衆對演員的“演技評價”有一定的拔高。

面對大批量近乎滿分的評價,很多時候,演員自己也難以分辨這些到底是客觀評判還是溢美之詞。

但無需懷疑的是,《演員的誕生》之後,觀衆對週一圍演技的期待值達到了最大化。

因此,一旦之後的表現稍不如意,他就會被觀衆認爲“演技下降”。

以當下大部分明星的經歷來看,就像大張偉採訪中提到的,真人秀對於明星的損毀其實來自方方面面,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明星風評下滑,“沉迷”於真人秀的明星甚至會被懷疑職業素養。

那麼發展至今,爲何很多明星依舊對真人秀愛的深沉呢?

一方面,還是像大張偉所說的,能掙錢。

此外,結合近期李嘉欣出現在《演技派》來看,真人秀已經成爲了半隱退藝人最快獲取大衆關注度、融入娛樂圈的一個有利平臺。

可以看到,隨着真人秀節目的頻頻播出,越來越多老牌藝人出現在其中。

年輕明星中也是如此,初出茅廬的演員或歌手們,往往一邊工作一邊上真人秀刷熱度。

魏大勳就是很好的例子。

作爲一些人心中的“綜藝咖”,魏大勳參與的綜藝種類特別多,推理類《明星大偵探》,生活類《做家務的男人》等等。

以他近期的作品來看,魏大勳似乎還是娛樂圈新秀。

實際上,2008年魏大勳就出道了。2010年還參與了電影《毛岸英》。

但直到2015年,他才因爲綜藝獲得粉絲關注,並在之後有了拍電影的機會。

可以說,如果沒有真人秀,如今的魏大勳可能依舊在娛樂圈查無此人。

從真人秀興盛至今,它的確“損毀”了不少明星的個人形象或職業定位,但它爲藝人明星短期內帶來熱度和高薪酬也是不爭的事實。

真人秀的存在就像很多其他類型的節目和影視作品一樣,不過是爲明星藝人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

至於明星會因此得到什麼,全在於他自己在節目中的表現。

只是,當一個新興娛樂產業在短時間內擄獲大批觀衆,並因爲追求爆點、短平快式製作和高片酬“聲名遠揚”時,它所面臨的爭議自然要比傳統娛樂項目多得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