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青年行 · 人物专访

王婷玉

2019能源青年行中国人民大学队队长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

2019年的冬天虽已到来

但我还在怀念那个

因“能源青年行”而独特的夏天

行前培训、实地调研、小组活动、成果发布

我们用一整个夏天,讲了一个能源观察的小故事。

“能源青年行”暑期调研计划是由《南方能源观察》杂志社主办、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承办的青年公益项目。该项目将为关心能源问题的国内外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鼓励青年人深入能源一线,研究能源话题,探索可持续的能源发展路径。

出发

「现实往往比书本上看到的更复杂」

今年夏天,当我得知可以参与“能源青年行”,到福建省开展“海上风电消纳问题”的实地调研时,别提我有多兴奋。

中国人民大学队员于莆田南日岛海域上拍摄的海上风电景观

自从学了“能源经济学”之后,海上风电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远房亲戚”——时常听人提起,但却从未走近一探究竟。课堂上学到的海上风电补贴政策与“抢装潮”,让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开始担忧,曾在“三北地区”出现的“弃风”现象是否会在蔚蓝的大海上再次重演。

但当我们带着“海上风电的消纳前景我来维护”的雄心走进福建风电办公室时,现实与想象却截然不同。从政策信号到市场反应,中间还存在设备资源、企业风险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海上风电的抢装潮能否发生仍是个未知数。

调研团队与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公室专家座谈

正如国家能源局福建监管办公室的专家提到的那样,海上风电不仅仅是一个个独立的发电设备,它还是一个“以海为主体、以电为中心、以风为支撑”的能源结构体系。课本上简单的风电装机流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成百上千个相关因素共同决策的结果。

要想在能源领域提出有价值的政策提议,读万卷书后,还要行万里路。

叙述

「讲好能源领域的小故事」

看世界容易,但如何讲好“海上风电”的小故事,却着实难倒了我和团队里的小伙伴们。经历了前后两个多月的调研,我们就像出海归来的探险家,恨不得倾囊而出,把所有宝贝都展示给评委专家看。

在准备结题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将几万字的报告概括成十几页的演示文稿,力求丰富和美观。还好,杨玲老师在公共演讲专项培训的环节及时地指出我们的问题,“要素过多,又怎么能突出你们的重点呢”?恍然大悟的我们赶紧重新调整汇报结构,才能在短短10分钟的汇报中,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认可。

中国人民大学队成员正在汇报调研成果

当得知这次“青年行”有机会与昆山杜克大学的同学们交流研究成果时,我们就开始不断打磨“接入费”、“抢装潮”这几个最心爱的宝贝,准备一开场就吸引住他们的目光。

但万万没想到,话一开口,这些“宝贝”就直接掉到了地上。与这些深入的话题相比,同学们更想先知道一些更为直观的问题,例如,“海上风电离岸边有多远”,“风机的翅膀有多长”。

原来,再吸引人的话题也需要根据听众的需求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由浅入深的对话才能更加顺畅与引人入胜。

中国人民大学队在昆山杜克大学与慕名而来的同学交流调研经验

从知识的接受者到传播者,'能源青年行'开启了我的角色转变,在不断积攒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讲好能源观察领域的小故事。

座谈

「借我一个巨人的肩膀看未来」

能源观察圆桌派

作为一名能源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我与能源行业的近距离接触,却发生在这次的“能源青年行”之旅中。一路上,从上游发电装备公司到下游发电集团,再到政府监管部门,实地调研以最生动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能源领域的行业生态与就业环境。

昆山杜克大学湖心亭中举办的“能源观察圆桌派”,更让我感觉到了当代“能源人”面对时代浪潮时的从容与坚定。在南方观察杂志冯洁副总编辑的主持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王志轩理事长、申能集团的宋雪枫总经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马中教授,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着他们与中国能源行业一同成长过程中的取与舍。

时代在变,青年人在变,但夯实自我,坚持初心的原则不会变。

嘉宾老师从上到下依次是:

冯洁 南方能源观察副总编辑;王志轩,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马中,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原院长;宋雪枫,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归程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最初,仅仅是带着对能源领域的好奇而来,现在,却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归校园。

中国人民大学队在2019能源青年行中获得最佳团队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队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队获优秀成果团队称号,厦门大学队和中南大学队获得优秀实践团队称号。

2019能源青年行的伙伴们,尽管只是一个夏天,我们却从开题走到结题,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了新晋的能源观察菜鸟。

菜鸟虽菜,但我们却坚定无畏,因为能源一线的视野与前辈的支持,都让我们对学习的专业、开展的研究,甚至我们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秋风已凉,但我们的夏天从未结束!

2019 能源青年行闭幕合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