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拼命三郎的“中國芯”:他6次心臟病發作拼出這些成績

“價錢沒什麼好商量的,不用拉倒,反正你們自己也造不出來。”

“這些費用一分錢都不能少。先給錢,我們再維護。”

這一幕發生在2007年。在中國石化銷售有限公司華南分公司南沙站,有一個進口調節閥因閥杆變形,需要維修,請來了外國的供應商代表。在交流會上,這個“洋代表”甩出的一番話,深深地刺痛着楊昌羣的心。

楊昌羣是中石化銷售華南分公司的一線科技工作者,公司高級專家。

“當時,這條只有20釐米的閥杆變形,廠商代表報出20萬元的天價維修費,不然就得花40萬元重新購買,一分錢都不能少,態度十分傲慢和蠻橫。”

讓楊昌羣無法接受的是,請來的國外廠家技術人員,每人每天至少要付7000元服務費,8個小時工作制,多幹一分鐘都要再付費。

楊昌羣感到十分氣憤,進口設備不僅貴得離譜,而且配件壞了,採購時間至少得提前1年預訂,給設備的應急維修帶來很多麻煩,耽誤了不少生產時間。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楊昌羣依然格外激動,“一臺閥門五六十萬、一臺主輸泵動輒就上百萬,完全沒有談判的餘地,別人要價多少,你只能乖乖地付多少,完全沒有話語權,只能忍痛挨宰,還得賠笑臉。”

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就只能受制於人。楊昌羣回想起15年前的西南成品油管道建設,設備幾乎百分之百進口,後期建設的貴渝管道,還是有80%到90%的設備依賴進口。

這一幕幕情景經常環繞在楊昌羣的腦海裏,怎麼也揮之不去。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爭這口氣,既是爲自己爭氣,也是爲國家爭這口氣!“只要在銷售華南幹一天,我就要傾盡全力,拼命也要打贏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這場硬仗。”

2011年,銷售華南進口的移動體積管標定裝置嚴重損壞,國外廠家到現場拆開檢查之後,一口咬定108萬元才維修。經過多次談判,國外廠家就是不肯退讓,價格只升不減。

面對近乎敲詐的要價,楊昌羣憤怒了。最後一次談判會上,他的手“啪”地一下狠狠地拍在桌子上,“不跟你們談了!我們自己幹!”

很快,一個骨幹小分隊成立,到現場進行攻關,研讀英文原版資料,嘗試多種修復工藝,最終,經歷15個日日夜夜的連續奮戰,順利完成了體積管自主修復,費用僅用了幾萬元。

“可以和國外廠商掰手腕,甚至是叫板,就是不想被別人‘卡脖子’。”自此,楊昌羣搞創新、搞發明上了癮。每一天,他想得最多的就是現在還有部分在用的進口儀表設備,怎麼樣讓它們實現國產化?

今年8月6日,正值颱風“韋帕”登陸,楊昌羣顧不上風雨交加,急匆匆地趕往中山。雨越下越大,路面上積水越來越深,楊昌羣似乎全然沒有覺察到。此刻,他一直在思索:今天的安裝調試會順利嗎?國內首臺智能化伸縮式無摩擦球閥能取得成功嗎?

大雨撲打着車窗,發出“啪啪”的聲音。楊昌羣陷入深深的回憶之中:過去,我們的管道所用的球閥,大多依賴進口,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成本高昂、售後服務缺位,而且,備品備件的供貨週期長,很難滿足應急和搶維修要求。爲了徹底改變這個局面,銷售華南和航天六院進行聯合攻關,歷經四年多的時間,楊昌羣和他的團隊奮力拼搏,研製出國內首臺智能化伸縮式無摩擦球閥。

風還在吹,雨還在下。在中山輸油站現場,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安裝調試,楊昌羣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運行正常,成功了!”中午12點,隨着一陣吹呼聲,楊昌羣疲倦的臉上露出微笑。

多年來,楊昌羣和他的團隊沉下心來,執着於長輸管道關鍵設備的國產化,創新研製了電液執行機構、高壓輸油泵、調節閥、減壓閥、旋塞閥、光學界面儀等系列設備,逐個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其間,他在6次心臟病發作的情況下,拼出了20項科研課題、38項專利申請、10項軟件著作權申報。如今,銷售華南關鍵設備國產化率已突破90%。

漸漸地,楊昌羣在儀表圈裏有了名氣,找他求診“疑難雜症”的人絡繹不絕。有一次,通用電器公司愛爾蘭工廠技術總監來到銷售華南,專門找到楊昌羣,希望他幫忙處理流量計失準的難題,楊昌羣幫他們開出了一副“良方”。兩年後,楊昌羣收到通用電器公司的感謝信,欣喜地告訴他,流量計誤差減少了一半,精度提高了一倍。和感謝信一起寄來的,還有愛爾蘭工廠伸出的橄欖枝,高薪邀請他出任該公司中國技術總監,但是被楊昌羣婉拒了。

楊昌羣對這裏的設備有一種特別的情感。管道上有2萬多臺儀表設備,“這些寶貝,幾乎每一臺都是我調試的,它們的脾氣我最瞭解,對它們的感情很深。”當它們“發脾氣”的時候,楊昌羣總會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給它們“把脈開藥”,讓它們又正常運轉起來。

“這是一種無法割捨的眷戀。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我會把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讓大家在設備國產化的路上走得更遠。”楊昌羣說。

來源:工人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