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的孩子说父母做错事会向自己道歉,有的却从来没有。但对于孩子来说,听到“对不起”的道歉会比“吃饭了”有效,因为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是在乎自己的情绪的。

因为妈妈不会道歉,高中生茉莉自杀了!

茉莉妈妈是美国名校硕士,为了茉莉,成了全职家庭主妇,一心一意督促孩子学习,希望她能有优秀的成绩看似正常的期盼中,却有很大的问题——

茉莉考好了,妈妈不会表扬她,而是说“不要太得意”。

茉莉考砸了,妈妈会狠狠打她,事后从来不会说一句“对不起”。

所以,尽管茉莉表面上看起来成绩很好,生活中也很乖,但私下撒谎、偷东西、自虐……每当考砸被妈妈打之后,她都会在自己的手腕上留下伤痕。茉莉一直在期待妈妈能发现她的不对劲:“她掀开衣服看到这些伤痕,可能会吓一跳,可能会很难过,可能会跟我道歉说,‘茉莉对不起’。”但她没等到。

茉莉觉得,没人爱自己,即使那个本应该拿着高薪的妈妈,为了她辞职在家,依然不够爱她。

也许,茉莉妈妈一直在等着女儿说谢谢,但面对强势的妈妈,茉莉却一直在等一句“对不起”。

如果茉莉妈妈能放下身段,跟女儿说一句“对不起”,事情可能是另一种结局。

我们总觉得孩子太小会犯错,可很多时候父母才是做错的那方。

在一个“父母会向你道歉吗?”的采访中,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孩子说父母做错事会向自己道歉,有的却从来没有。

而即便父母和自己道歉,也要在后边加一句“但是……”,或者单纯是给个台阶,从不说“对不起”。

家长有很多原因不喜欢、不愿意和孩子道歉。觉得有损权威

“我走过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饭还多。”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父母都是发号施令的那一方,孩子只能服从,这样父母的权威性才能体现出来。如果低头向孩子认错,会有损大人在家的威信。认为孩子还小,没必要向他道歉

孩子还小,道了歉他也不懂;孩子还小,不道歉事情也很快能过去。

一些家长觉得给孩子道歉是做无用功,多此一举,实际上,相关研究表明,4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理解道歉的含义,并且会被道歉的行为影响。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好意思道歉

“和孩子道歉,总觉得没面子。”

“我和大人道歉都觉得难为情,更别说孩子了……”

“我也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我不会直接和孩子道歉,那句‘对不起’总说不出口。”

事实上,孩子远比我们想得更宽容,哪怕你刚发完脾气,但只要愿意伸开双手,孩子就会不计前嫌,投进你的怀抱。

正确的道歉应该是什么样?要及时

去年,韩国三星电子终于正式向因为工作环境致病的患者道歉鞠躬,并承诺赔偿。三星的这次道歉赔偿,足足迟到了11年。这背后,更是涉及320条人命。在这11年里,很多人因为没有得到赔偿,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去世,等正式的道歉终于来临,什么都晚了。

所以迟到的道歉还有用吗?当用生命健康做代价的时候,这样的道歉已经来不及了。给孩子道歉也是一样。当用孩子的心理健康做代价的时候,再真诚的道歉也来不及。所以给孩子道歉一定要及时。

陈小春给儿子道歉就是一个典范。

虽然陈小春经常对儿子发脾气,但每一次他都能及时道歉,不拖泥带水。可爱的Jesper在听到爸爸“你可以原谅我吗?”之后,都会暖暖地说“可以”。要直接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一个话题叫“爸妈的道歉方式”火了,评论既好笑又现实。

“妈妈是不会道歉的,她只会突然表现得对我很好。

她觉得喊我吃饭,就已经算道歉了!

我妈只会等我理她。”

“过来吃饭了”已经成了中国式父母的道歉方式。其实这时候爸爸妈妈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一句“吃饭了”是他们道歉的方式,也是因为“害羞”和心疼孩子给自己的台阶。但对于孩子来说,听到“对不起”的道歉会比“吃饭了”有效,因为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是在乎自己的情绪的。这样,他们才会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和父母交流。

你用一句“吃饭了”代替“对不起”,孩子就可能在以后用“没什么”代替“我真的遇到了一些问题”。

说“对不起”也没那么难,美国一位爸爸曾在超市教女儿道歉,女儿学以致用,告诉别人说“对不起”只是张口说话那么简单。要真诚

“对不起。但如果不是你调皮,妈妈也不会打你。”

“对不起,可你如果更专心,妈妈也不会发脾气。”

……

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很耳熟,当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每次都有和孩子道歉的时候,却是在费力不讨好——嘴上说着对不起,实际上是在变相指责孩子,他们怎么会接受?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探索新的谈话起点的父母,远比固执、专横的父母要可爱得多。”用真诚的方式和孩子道歉,是对孩子的尊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如果父母做错了事却不和孩子道歉,他们也会觉得向别人道歉也是一件没必要的事情。要有方法

给孩子道歉是有“程序”可以走的,道歉绝不是只说一句“对不起”那样简单。

道歉的时候,再次描述整件事,分析自己在这件事中犯的错误。告诉孩子自己哪里做错了,为什么要道歉。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才能知道“我为什么要道歉”。比如不小心误会了孩子,你可以说:“宝宝,对不起。妈妈不知道你的脚受伤了,还让你跑那么久,宝宝是因为受伤了才不锻炼,我却以为你是意志力不坚定。是妈妈错怪你了。你可以原谅我吗?”

像这样把孩子视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才能真正在家中实现平等和尊重。

其实,我们说的“家长”,不应该只是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长辈。“家长”不只是不要吝啬说“我爱你”,也要大方说“对不起”。孩子在“家长”的道歉中,学会了勇气、担当,在往后的人生中,也能学会更好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说: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

孩子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他们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开始了一生的赌注。

胡适先生也曾经在信中反思:“我们生了他,只有抱歉,何谈施恩。”

没有人生来就是好父母,好父母都是在养娃的过程中学习成长的——勇于和孩子说“对不起”,就是成长路上重要的一步。

一个敢于说“对不起”的谦卑父母,恰恰在孩子面前呈现了最体面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