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0日在上海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正式對外展出的“壯哉中華——長三角甲骨文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暨研討會”是上海又一次聚焦甲骨文書法。上海中國書法院院長、上海書協名譽主席周志高此次以甲骨文體書寫了清代鄭板橋的名句“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他認爲,甲骨文字從書法角度所呈現出來的藝術獨特形象,能讓當下對書法審美的特有內涵和意義產生深刻的啓蒙,“今天紀念甲骨文字的誕生,一是進一步推動甲骨文的繁榮和發展,二是讓更多人瞭解我們祖先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三是讓我們的史學專家進一步努力研究釋讀一些尚未確認含義的關鍵字,四是讓我國的甲骨文藝術整體水平和成就展示在大衆面前,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得到真正弘揚,彰顯文化自信。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從《甲骨文常用字字典》的首發,到前不久國家博物館的甲骨文專題文化展,再到人民大會堂舉辦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座談會”等一系列紀念活動的展開,使得這一有着3000多年曆史的古文字持續成爲文化焦點。

11月20日在上海中國書法院新虹藝術館正式對外展出的“壯哉中華——長三角甲骨文書法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暨研討會”是上海又一次聚焦甲骨文書法。此次展覽彙集了長三角地區的書法篆刻名家及日本友人等的120幅作品,從書法與篆刻的角度再現了甲骨文的藝術魅力。

甲骨文,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朝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獸骨上契刻的文字。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瑪雅文字不同,甲骨文一直綿延流傳,逐漸演變成今天通行的漢字。甲骨文雖然不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文字,但它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也被視作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

展覽開幕現場

“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這是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從書法角度對甲骨文作出的藝術評論。其中“鐘王顏柳”指的是古代鍾繇、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四位大書法家。而在郭沫若的評論中,殷代的“鐘王顏柳”,就是那些書刻卜辭的史官卜人。正是他們爲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或勁健雄渾、豐腴古拙,或疏朗清秀、工整規矩的上古“書法”作品。

自甲骨文於120年前被發現以來,隨着歷來學者對其的不斷考證、研究與揭祕,以甲骨文入書法篆刻逐漸成爲了學者、書家專研的一門功課。他們或以商周甲骨文字體結構、書法特徵爲宗,加以工整地摹寫而成的書法作品;或是將甲骨文視作一種靈感,借鑑甲骨文特徵加以自行創作現代書法作品。如中國近代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羅振玉,1921年在研究甲骨文之餘,將甲骨文用毛筆書寫成楹聯,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繼之有章鈺、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創作。一些古文字學前輩如董作賓、商承祚、唐蘭、於省吾等也都擅長甲骨文書法。

羅振玉中年後見到殷墟契文,興味大增,於是師法爲之一變,由篆而人甲骨,不斷臨寫揣摩,終於開創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甲骨文書法,形成了峭拔遒勁、典雅安詳、溫潤含蓄、敦厚秀美的藝術風格。國學大師王國維,對甲骨文的研究功勞巨大,偶爾也可見他的甲骨文書法,其甲骨文書法也是學者味十足,清雅可人。

陳燮君展出作品

田金生展出作品

此次在上海展出的120幅甲骨文書法作品,同樣從當代書法篆刻名家的角度再現了對甲骨文的理解與藝術魅力。上海新虹藝術館一層展出的85幅甲骨文書法,有的立足傳統,寫出刀刻筆意,清勁瀟灑;有的圓樸厚拙,參以金文筆法,寫出甲金新意;也有的在形式上、章法上用心良苦、探索創新。二層展廳展出的35件放大展示的篆刻作品,亦充分展現了甲骨文字特色及印文巧妙結合意趣。儘管每位作者僅一方印蛻,但見微知著,功力盡顯。

“中國漢字是有形、有音、有意的三者結合,書寫從甲骨文時期,開始我們堅持3000多年從未間斷,這在全世界是唯一,我們應該感到自豪。由此,好好弘揚漢字書法、弘揚漢字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要加強改進的,特別要培養我們的下一代,甲骨文裏面很多的象形字我們應該教孩子們去學,培根築魂,他才能熱愛我們的祖國和民族。”全國政協原常委、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上海中國書法院名譽院長蘇士澍在開幕式上從書法教育的層面說,“我之所以在政協兩次大會發言上不厭其煩地提出加強青少年書寫能力刻不容緩,主要是因爲在科技發展的今天,我們書寫時間越來越少,書寫能力也越來越差。”

韓天雍展出作品

浙江省甲骨文學會會長韓天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源頭,與金文有直接的淵源關係。在殷商時期,甲骨文與金文其實是共存的。從書寫的角度看,甲骨文的書寫有從左往右寫、從右往左寫,也有從上往下寫、從下往上寫,整體來說,它的章法是比較跳躍的、不規整的。”對於甲骨文的書寫,韓天雍表示,當代許多書家都是按照金文、篆書、隸書、行書、楷書等傳統的筆法來進入甲骨文的系統,進行書寫的。

據主辦方介紹,早在2019年開春,爲了讓更多人瞭解甲骨文字、學習甲骨文字、傳承甲骨文字,上海中國書法院開始籌備舉辦甲骨文名家作品展。120年前,甲骨文的發現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對中國文字的發展更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書法藝術也有很大影響。目前已知的甲骨文字單字在4300個左右、由歷年史學專家經過一百多年研究考證,當今能夠確定含義的單字有1500個左右,它是我國文字的根和魂。

周志高展出作品

張耀偉展出作品

參展作品

上海中國書法院院長、上海書協名譽主席周志高此次以甲骨文體書寫了清代鄭板橋的名句“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他認爲,甲骨文字從書法角度所呈現出來的藝術獨特形象,能讓當下對書法審美的特有內涵和意義產生深刻的啓蒙,“今天紀念甲骨文字的誕生,一是進一步推動甲骨文的繁榮和發展,二是讓更多人瞭解我們祖先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三是讓我們的史學專家進一步努力研究釋讀一些尚未確認含義的關鍵字,四是讓我國的甲骨文藝術整體水平和成就展示在大衆面前,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得到真正弘揚,彰顯文化自信。”

據上海博物館原館長、上海中國書法院副院長陳燮君介紹,此次展覽和學術研討會匯聚了滬、浙、蘇、皖四省專家和書法家,展出作品120餘幅,包括篆刻印譜拓片。上海中國書法院執行副院長張耀偉還宣讀了習近平《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週年賀信》。新虹街道負責人盛才國就社區文化建設作了發言。總政治部原副主任童世平上將宣佈開幕。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右二)在現場觀展

展覽現場

在隨後的甲骨文書法學術研討會上,與會者分別從甲骨文字史學意義的探究、甲骨文書法創作的積極探索、還有史上一些誤解的澄清等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上海中國書法院副院長、閔行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吳申耀在研討會上就甲骨文書寫的“書”與“契”的關係作了自己的闡釋,並提出了自己對書寫甲骨文的幾個建議:首先,要有筆墨底蘊,也就是要有毛筆書法的基礎與功底;其次,要對甲骨文進行長期的臨摹,來體會甲骨文“結字一任天然,長短大小,不必整齊”的古樸之風;第三,要對甲骨文有研究,倘若甲骨文文字都不會寫,要談何“書”與“契”;最後,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有創新精神,指出現今甲骨文書法的工具不一樣了,以書寫美來體現契刻美就是一種創新。

吳申耀展出作品

篆刻作品,姜熊峯


篆刻作品,張遴駿

座談研討會現場

一些書法研究者表示,甲骨文書法既有刀刻筆法,也有筆墨書法,從書法角度看已經比較成熟,風格方面有的雄渾,有的秀麗、有的工整,整體上很質樸很生動,甲骨文進入當下的書法創作,顯現出濃厚的古意,也顯示出甲骨文在當下仍有着鮮活的生命力。據悉,此次活動由上海中國書法院、浙江省甲骨文學會、江蘇省甲骨文學會、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展覽部、海上蘭亭書法院、新紅藝術館主辦,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文化藝術品鑑促進會特別支持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