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個典故,就是光緒和慈禧兩宮駕崩後,,宣統繼位,可是畢竟只有兩三歲,坐在寶坐上又哭又鬧,他的生父、醇親王載灃只好一個勁的哄皇帝兒子說:“快完了快完了”,滿朝文武面面相覷,都說不吉利。

監國時的載灃,年輕氣盛

話說這位監國的攝政王在歷史上基本上是個反面形象,貶袁世凱,排斥漢官,建立皇族內閣,70多歲的顧命大臣張之洞臨死之前勸他重視民意,他不以爲意的說:“不怕,有兵在”,君臣不歡而散。張之洞長嘆道這是亡國之言啊!

張之洞、諡文襄

最後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暴立即波及全國,清廷岌岌可危,焦頭爛額的攝政王載灃只好將軍政大權全部拱讓給了被他趕回老家的袁世凱,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不過退出歷史舞臺的載灃反倒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比如生活很低調,只求維持對皇室的清室優待條件和保持現狀不變即可。袁世凱復闢,他評論說是胡鬧,張勳復辟時,他兒子很熱情,他做父親的載灃也評論是胡鬧,從頭至尾都不參與。日後溥儀潛往東北,很多前清遺老參與,獨獨又是做父親的載灃認爲“凶多吉少”,持反對態度,不過這時兒子翅膀硬了,做父親的管不到了。

袁世凱

他在日僞的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現了民族氣節,政治膽識和魄力。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有意思的是他作爲前清的最高統治者,自己的統治地位被民國推翻,他如果對民國的領導人持仇視態度本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這位前清的攝政王不同,孫中山在逝世前不久突然造訪醇王府。一位革命領袖訪問一位被革命推翻的前統治者,令人不可思議,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孫中山竟然把這位被人斥爲窩囊廢、書呆子的前攝政王誇讚表揚了一番。

中年載灃,氣度雍容

他說載灃在辛亥革命中隱退,是愛國和有政治遠見的行爲;載灃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前頭,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是難能可貴的。並對載灃在“遜位”後態度冷靜,不問政治,不參加復辟活動,予以充分肯定。孫中山與載灃在分手之時,兩人本約好下一次載灃回訪孫中山。不久孫中山逝世,載灃還非常虔誠地禱唸早逝的孫先生。

新中國成立後,各大部委急需房屋作爲辦公或者生產基地,很多單位都中意醇親王府。1950年,載灃思考了很長時間後,將醇親王府售給“國立高級工業學校”,價錢爲九十萬斤小米(換算到現在只怕要幾個億了)。

載灃幼子傅任晚年回訪醇王府,心中想必是五味雜陳,物是人非

1951年2月3日,載灃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病故,享年68歲,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他對張之洞說的有兵在估計是年輕氣盛時的想法,隨着閱歷不斷增長,他的觀點也隨之改變,非常適應社會潮流,所以他的後半生平平安安,無病無災,比起其子宣統帝溥儀和同時代的其它前清皇族來說,幸運多了,要知道同樣是鐵帽子王的克勤郡王晏森,最後淪落到拉人力車的地步了。

鐵帽子王拉洋力,連滿清皇室的臉都丟盡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