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嬴政与嬴成𫊸两兄弟间的恩恩怨怨由于正史中记载得很少,导致了后人只能从各种渠道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嬴成𫊸投敌赵国的原委,此论自然是公婆皆理,您认为秦始皇的弟弟为何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叛国投敌。还有一说是,嬴政想趁机除掉这个弟弟,于是给了嬴成𫊸较少的兵力让他去和赵国叫板,以至于不得不反。

编者导读

每个朝代都有几个光辉闪闪的人物,其他人很难在这样的光芒下吸引后人的目光。比方说唐朝的夜空,李世民就是最亮的那颗星,他的儿子李治即使有所作为,在夜空中也是黯淡无光的。再来看秦朝,无疑秦始皇嬴政具备万丈光芒,相比之下他的弟弟嬴成𫊸(jiao,三声)就显得有些名不见经传了。

兄弟反目

嬴成𫊸在史书中的记载寥寥无几,但在有限的记载中,他干了一件大事。在秦国兵强马壮的时候,嬴成𫊸却毫无预兆地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投敌赵国。“王弟长安君成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按此说法,嬴成𫊸似乎兵败身死,但是在史记的另外一篇中却交代了嬴成𫊸的下场:“(悼襄王)六年,封长安君以饶”——《史记·赵世家》

嬴成𫊸不但没死,还在赵国受封了。由于时代久远,研究当时的历史极其依赖史书,因此就留下了一些历史谜影。就秦始皇的弟弟嬴成𫊸叛国这一件事来说就令人遐想连篇,他为什么要叛国?动机成迷

首先就结果来说,嬴成𫊸在赵国即便受封了,地位也大大不如在秦国时来得显赫。要知道在此前三年,嬴成𫊸刚为秦始皇立下了大功,他出使韩国期间,不费一兵一卒便为秦国吞并韩国拿下了“百里之地”,因为这件事秦始皇肯定了他的能力。可以预见的是,只要他继续跟着大哥好好干,将来的地位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说嬴成𫊸叛国事发仓促,结果又不尽人意,如此一来,他叛国的动机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王室多争权,嬴成𫊸的动机极易令人联想到他作为秦始皇弟弟的身份。弟弟想扳倒哥哥上位,这似乎说得通。

就嬴成𫊸的身世来说,史籍上几乎没有交代,较主流的观点是嬴成𫊸乃嬴政同父异母的弟弟。在这一推测中,嬴成𫊸的母亲是韩夫人,属秦始皇的亲奶奶夏太后一脉。当时的秦国政局,赵姬、吕不韦成一脉,致力于扶大哥嬴政;夏太后一方则寄希望于弟弟嬴成𫊸。

不巧的是,嬴成𫊸叛国的时间是秦王政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39年,而在此前一年,夏太后死了。作为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嬴成𫊸背后的大靠山倒了,第二年就匆匆忙忙叛国外逃,于理说得过去。

还有一说是,嬴政想趁机除掉这个弟弟,于是给了嬴成𫊸较少的兵力让他去和赵国叫板,以至于不得不反。

这套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脚了。根据这场战事的记载,嬴成𫊸只是攻打赵国的第二梯队,第一梯队则是由蒙骜与张唐统领的大军。两个梯队的兵力都为5万,第二梯队后发,作为援军。

可以看出嬴政并没有“借刀杀弟弟”的心思,此时秦国的主要任务仍是吞并,刚刚在三年前立下大功崭露头角的弟弟正是当用之时,所谓鸟尽弓藏,嬴政要动手也不是此时。

自尝苦果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笔直认为可以引入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樊於期。

此人大家想必都不陌生,后来的荆轲刺秦王,樊於期的项上人头就是此行的一大信物。他在嬴政与嬴成𫊸兄弟间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由于嬴政生母的来历不正,关于他是不是“野种”在秦国暗地里也是众说纷纭。樊於期便是“野种”一说的大力支持者,偏偏秦国攻赵时,他被安排在了嬴成𫊸所在的第二梯队中。

当时前方第一梯队的战事吃紧,如果此役受挫,回国后极有可能面临重罚,这时樊於期的心中便起了小九九。他哄骗嬴成𫊸“你大哥的身世不明不白,你才是众望所归的大王,此一役就是你大哥要借机害你,唯有传檄文讨贼,才是唯一出路!”“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原奉嫡嗣者。”——《东周列国志》

嬴成𫊸此时也不过一个十来岁的少年,一听樊於期的话顿时就六神无主了,于是只能听任樊於期的建议,起草了檄文叛国。不过最终的买单人却是他自己。

结语

嬴政与嬴成𫊸两兄弟间的恩恩怨怨由于正史中记载得很少,导致了后人只能从各种渠道的只言片语中推测嬴成𫊸投敌赵国的原委,此论自然是公婆皆理,您认为秦始皇的弟弟为何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叛国投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