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一生主要活動於戰國後期,戰國四大名將有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大名將,也都活躍於戰國後期。並且,廉頗、李牧都與樂毅碰過面,因爲樂毅後半生是在趙國度過的。秦將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打了一輩子的仗,也只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而樂毅則在短期內,就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按說,樂毅的戰力,要比白起厲害啊。樂毅統領的燕軍,可是七國中最弱小的軍隊,竟然打敗了與秦軍並稱的齊軍。這可是以弱勝強的戰績啊,足稱名將,應該列入四大名將啊。爲什麼戰國四大名將裏面,沒有他的名號呢?

長平之戰時,在趙國封爲望諸君的樂毅,還大力推薦了趙國的後起之秀趙括,結果趙國慘敗。但是,與趙括一戰毀千古名聲不同的是,樂毅在濟水是一戰成名。

濟水一戰,齊愍王親率齊軍主力迎戰。當時的齊軍,連年征戰,將帥殆戰,士卒疲敝。而樂毅統領的是燕國全部的主力,這可是一支復仇之軍。燕國曾經發生過內亂,齊軍趁火打劫,將燕國打得一蹶不振。樂毅統帥的軍隊,還有趙、楚、韓、魏四國的大軍。趙軍戰鬥力,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有了很大提升,是唯一可以與秦軍一戰的軍隊。當時的趙惠文王,甚至把趙國的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讓他指揮趙國的軍隊。楚軍向來驍勇善戰,只是楚國缺少名將,但是歸到樂毅手下指揮,能夠發揮出很大的戰力潛能。威震天下的魏軍武卒,雖然被孫臏、白起消耗殆盡,但魏軍戰力依然不可小覷。實力最弱的要屬韓軍,但是五國聯軍,有他沒他,還真的不一樣,至少聲勢壯大。齊愍王強盛之時,曾重挫過楚國,打垮過魏國和趙國。楚、魏、趙這三國參戰,都帶有復仇的目的。可謂是,同仇敵愾。因此,五國聯軍與齊軍相比,實力懸殊,立竿見影。這根本不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但是強強聯合,共同碾壓齊軍。這場戰役,無論換哪個將領指揮,恐怕也會打勝仗。

濟水一戰,齊軍主力消亡殆盡。樂毅名聲大振。他遣退了趙、楚、韓、魏的軍隊,獨自率領得勝之軍——燕軍,繼續與齊國的二三線軍隊作戰。樂毅奮力拼殺了五年,終於打下了七十多座城池。但是,齊國還有兩座城池莒城、即墨,還沒有拿下。其實,仗打到這個份上,燕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樂毅知道燕軍幾斤幾兩,於是,他決定圍而不攻,打算馴化已經佔領的城池,打算長久地佔領齊國。但是,齊國自姜尚立國,到齊愍王時,已經近八百年。單靠樂毅短期內的馴化征服,是不可能的。他每攻佔一城,都受到了激烈的反抗。曾經不可一世的燕軍,被田單帶領的二三流軍隊打得落荒而逃。田單率領軍隊,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打敗了燕軍主力,收復了七十多座城池。可見,燕軍的真實戰鬥力,真的不敢恭維。即便是樂毅沒有被騎劫替代,他的敗亡,也是遲早的事。因爲弱小的燕國,根本無法消化當時的齊國。齊國在齊愍王時,連秦國都打敗了,可想而知齊國強大的底蘊。樂毅帶領的燕軍,是七國軍隊中最弱小的,數目有限,又要分兵把守七十餘座城池,他最後能調動的有效軍隊,實在有限。齊國實際上實現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的,打敗紙老虎燕軍,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齊國根本不是敗給了燕國,而是敗給了五國。如果不是齊愍王用人耳拙,上了蘇秦的當,又違背了齊軍主帥觸子正確的作戰方針,恐怕五國聯軍,在齊軍面前也佔不到便宜。可惜的是,樂毅運氣太好了,遇到了驕橫的齊愍王。樂毅應該感謝齊愍王,因爲齊愍王的愚蠢成就了他。運氣比較好的樂毅,當然無法評爲戰國四大名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