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和李牧誰厲害,熟悉戰國曆史的人都知道,這二位將軍都是戰國四大將之一,二人的一生都是未嘗敗績,一個攻城略地,一個抗擊匈奴。兩位將軍都有自己的風格,兩位也都有自己的擁泵,那麼今天就隨小編來看看這兩位大將之間,誰要更勝一籌呢?快來一起圍觀吧。

白起和李牧戰績對比

四大名將,秦趙各佔一半。白起和李牧各有千秋,白起一生精彩的戰役有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等,他經歷七十餘戰無一敗績,伊闕之戰 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共殲滅三十幾萬楚軍;攻趙先後殲滅趙軍六十多萬,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一百六十五 萬,秦有了白起帝業指日可待。而他通常都能夠以少勝多,出奇制勝。長平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個以少勝多的奇蹟,是白起人生的 巔峯,圍殲趙軍的戰術,給趙國毀滅性打擊,開創了戰爭史上的圍殲戰,也爲他樹立的戰神的名號。

而李牧也是戰國四名將之一,他的戰績傲人也是無一敗績,當初李牧和王翦對陣時,李牧也沒有敗,王翦根本奈何不了李牧,破匈奴開 創了以步兵方陣殲滅騎兵方陣的先例。還屢次以弱兵擊敗強秦。要不是李斯反間,在軍中威望極高,深得士兵和人民愛戴的李牧,也不 會因爲功高蓋主,最後被昏庸的趙王設計殺害。李牧雖然沒有白起的殘酷冷血,卻也兵道詭異,他的鐵騎戰無不勝。雖然白起位列四大 名將之首,但是李牧卻一點也不輸於白起。

李牧更強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

李牧守北邊境時,休養數年,後來匈奴小股人馬侵入時,趙軍假裝敗走,並拋下數千民衆給敵人。匈奴單于貪得民衆財物,便率大軍入侵趙地。李牧則設奇陣,用兩翼包抄戰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軍,一舉殲滅匈奴騎兵10餘萬人。接連又滅掉蟾襤,攻破東胡,降服林胡,單于落荒而逃,以後10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城。此戰是先秦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對後世以步制騎的戰術有着深遠的影響。

肥之戰: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趙王遷即位。趙王遷二年(前234年),秦大將桓齮(又稱樊於期)攻取趙的平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東南),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趙首10萬。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勝進擊,率軍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佔了赤麗、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進攻趙的後方,直向邯鄲進軍,形勢危急。趙王遷從代雁門調回李牧,任命其爲大將軍,率所部南下,指揮全部趙軍反擊秦軍。

李牧率邊防軍主力與邯鄲派出的趙軍會合後,在宜安附近與秦軍對峙。他認爲秦軍連續獲勝,士氣甚高,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遂採取築壘固守,避免決戰,俟敵疲憊,伺機反攻的方針,拒不出戰。

桓齮認爲,過去廉頗以堅壘拒王齕,今天李牧亦用此計;秦軍遠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進攻肥下,企圖誘使趙軍往援,俟其脫離營壘後,將其擊殲於運動之中。李牧洞悉敵情,不爲所動。當趙將趙蔥建議救援肥下時,他說“敵攻而我救,是致於人”,乃“兵家所忌”。秦軍主力去肥後,營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於多日來趙軍採取守勢,拒不出戰,秦軍習以爲常,疏於戒備。李牧遂乘機一舉襲佔秦軍大營,俘獲全部留守秦軍及輜重。李牧判斷桓齮必將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擊敵人,將主力配置於兩翼。當正面趙軍與撤回秦軍接觸時,立即指揮兩翼趙軍實施鉗攻。經激烈戰鬥,10萬餘秦軍全部被殲。桓齮僅率少量親隨衝出重圍,畏罪逃奔燕國。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萬家購求桓齮之首(此頭後來被荊軻經過友好協商,借去作見面禮刺殺秦王去了)。可見此次大勝對秦打擊沉重,而趙得到喘息之機。這就是趙王遷二年(前234)李牧一卻秦軍。由於秦國著名將領白起的封號是武安君,李牧擊退秦軍以後,趙王遷說:“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爲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趙王遷當時對李牧的倚重態度。此戰,李牧在戰略上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當得知敵軍識其意圖,誘其出戰,全殲於野時,遂將計就計,用圍魏救趙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戰時,又採取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全殲秦軍,創造了又一個圍魏救趙的典型戰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軍抗衡的最傑出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如果不殺李牧,秦趙還得比一下高低。而當時秦國變法成功已經多年,軍隊戰鬥力極爲強悍,而趙國卻內憂外患嚴重,李牧在這樣的不利情況下連續取得了勝利。

戰國時期各國的將領的作戰對象基本都是各諸侯國之軍隊,亦即是民族內戰,與他們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戰對象是民族外敵,且在與野蠻外族征戰中,以最精彩輝煌的方式實現了勝利。因此,李牧有理由獲得後世更多的尊敬。

白起的戰績確實要高出許多,但他是有基礎前提的的,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而此時的趙國不過是苟延殘喘。然李牧卻以一趙之力兩卻秦兵,第三戰中秦王不得不用反間計除去李牧。李牧若爲秦將,戰績一定會超過白起的(但是他怕是殺人殺不過小白啊)

對方辯友說外族戰力較弱,這點不敢苟同。匈奴可當時的機械化部隊啊。李牧之前守邊者多有失亡,唯有李牧大勝。而燕國相鄰的外族,實力都比較弱,況且還有鄰國支援。

下面是白起的戰功: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李牧略勝一籌

其一,遠在邊關,李牧第一次用步兵戰隊全殲匈奴騎兵十萬人,這不僅是春秋戰國,更是中國第一次用步兵全殲騎兵大集團部隊的傑作!尤其另人稱到的是,其典型的戰役戰術戰法---正面突擊,兩翼鉗制,更是開中國傳統戰法之先例,當然,這種戰法很符合孫武子的以正和以奇勝的戰略大觀點,但無論從李牧運用的過程和取得的效果來看,顯然盡得其法!

匈奴這個遊牧民族決定了不會長時間駐紮一地,全殲大規模軍團的可能性應該是很小,但李牧老兄顯然棋高一着,一練,二詐,三殲滅的戰法很有特點,這次大殲滅戰產生的後果是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長達十多年!

還有,長平之戰秦軍坑殺趙人四十多萬,按春秋時的軍隊招募制度,那四十多萬人絕大部分是臨時拼湊的當地農民,當時就有這樣一個制度,平時做民、戰時做兵,所以,當秦軍以25000人阻擊後援時,四十萬大軍居然不能突破,是個原因這造就了白的功績,這是不能否認的!而且秦軍的損失又有多大呢?白起同志是這麼說的:“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這說明秦軍也遭受了非常重大的損失,既是圍趙軍,那麼秦軍部隊應該大大超過趙軍的45萬,少說也得六十萬吧,死者過半,就算一半也是死了30萬人,您覺得這一仗如何呢??

長平後,李牧力挽狂瀾,破秦軍(殲滅十於萬,當然殺無赦)又擊潰秦軍十萬,大敗燕軍!主力部隊就是其邊防軍,如果以此部隊,很難說長平之戰的勝負!以其國力,能有此大成,李牧難道不是更勝一籌嗎。

白起厲害是因爲他會分析戰局抓住戰機一舉獲得勝!但他並不是無敵的。

公元前288年,齊趙等國合縱攻秦,迫使秦昭王廢除西帝帝號求和,並向趙魏返還侵地。請問剛打贏伊闕之戰的白起躲哪去了,他不是無敵嗎?

公元前283年 白起率軍攻魏,被來援的燕趙聯軍圍困,還得秦王出面講和,請問無敵戰神爲何狼狽如此?

白起雖有伊闕之喜,鄢郢之功,長平之勝。然一避齊閔,再避田地。兵傷於離石,遇敗於馬陵。圍困於林下,拒戰於邯鄲。終至殺身殞命,可不悲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