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曾經有個災難電影,英文名叫The Day After Tomorrow,而對於中文譯名,當時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直接譯成《後天》,另外一種是譯成《明天之後》。但是,究竟哪一個更好,大家也很難統一意見。我個人意見,比較傾向於翻譯成《明天之後》。理由大概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災難片,人類大浩劫,我們總在思考人類的明天,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思考明天的明天,也就是明天之後會怎麼樣?所以,如果翻譯成《明天之後》,更能體現這部電影對於人類未來的反思。

  SO,一個小小的after,也能表達出很深刻的意境出來。

  當然,有時候也會引起誤解,比如下面這個句子:

  例:

  Women should not have children after 35.

  Really...35 children are enough.

  譯:

  女人35歲後不應該要孩子了(女人有了35個孩子之後就不要再要孩子了)。

  確實……35個孩子足夠了。

  其實,我們知道第一句話的真實意思應該是說女人35歲之後不應該要孩子了。但是生生地被另外一個人理解成了:女人有了35個孩子後不應該再要了。因爲“after 35”確實會造成一些誤解。

  生活中有些人因爲失眠很痛苦,比如小崔,抑鬱的很,成宿成宿地睡不着覺。有些人被折磨得想自殺,買了一百粒安眠藥想自殺。結果呢,看下面這句話:

  例:

  But after the first two sleeping pills, he fell asleep.

  譯:

  但剛喫了兩粒就睡着了。

  生活對他來說並不容易,他想把100粒安眠藥全部喫下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安眠藥的質量實在太好了,剛喫兩粒就睡着了。問題解決了,不用死了。

  還有這麼一個段子:

  例:

  Pretend you are in a jungle[叢林] ,and a tiger is after you, what should you do?

  Stop pretending.

  譯:

  假設你在叢林裏,一隻老虎正追你,你應該怎麼做?

  快不要假設了。

  上文這種製造幽默點的方法,我們在漢語中也是經常用的,很常見的方法。

  有些人上班比較墨跡,給老闆磨洋工,即使到了單位也不好好幹活,比如下面這個人:

  例:

  He has one big problem. It takes an hour and a half for him to get to work---- after he gets there.

  譯:

  他有一個大問題,他上班要花一個半小時——在到達單位後。

  這句話諷刺有些員工到了辦公室,東摸摸西摸摸,弄弄電腦,熱點水,喫點點心,坐在辦公室一個半小時後纔開始工作。

  很多人知道,印度一直給人的感覺不太好,髒亂差,強姦案盛行,所以很多人不敢去印度旅行。有人爲了促進和鼓勵大家去旅行,寫了一本宣傳手冊,但是人們看了之後,就更不想去了:

  例:

  It will save you a great deal of money, because you will most certainly never go to India after reading it.

  譯:

  這本手冊會給你省很多錢,因爲你讀完後你肯定不會去印度了。

  

  大明老師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

  中國社科院博士

  前新東方四六級考研英語名師

  從教十餘載/學員數十萬

  出版英語學習書籍數十本

  英語四六級考425分是什麼水平?漲姿勢!!!

  若是金庸筆下的人物都去考研,結果又會如何?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批改網叫你放學不要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