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是我提的,被很多回答者黑出翔了,那我來澄清一下,爲什麼我要說清朝是上下五千年唯一一個明碼標價賣官鬻爵的呢?

沒錯,其他朝代也有賣官鬻爵的,但是清朝200多年中善始善終不停的賣官鬻爵,他把賣官鬻爵作爲選拔人才的主要依據。

我是山西人,山西有很多晉商的大院裏面經常都會有一個房間用來供奉祖宗牌位,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祖宗畫像全部都是穿着清朝的官服。

爲什麼呢?因爲晉商一大發財,立刻會買個官回來,我在常家莊園的時候看到很多。常家人買官一直買到二品官,三品官,要知道在清朝二品三品這是封疆大吏的水平。如果這些商人準備棄商從官再花點錢,再用點力搞一個實職的總督巡撫,部長,根本不成問題。

清朝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賣官鬻爵的呢,清朝開始於順治年間,那麼它就從順治開始。

早在入關不久的順治六年(1649),戶部就以“師旅繁興,歲入不給,議開監生、吏典、承差等援納”。

1644年入關,1649年就開始賣官鬻爵,滿清在賣官的路上狂奔。地球人已經無法阻止滿清賣官了。

很多人認爲順治年間天下未定,有些政策不規範很正常,那麼到了康雍乾這些清明太平年月到底有沒有賣官鬻爵呢?當然有,偉大的清朝皇帝,怎麼可能放棄這一門好買賣呢?

著名的雍正四大寵臣之一的李衛,實際上就是買官出身。身爲富二代的李衛,買官出身,後來的人爲了爲尊者諱。給他編造出了一個街邊要飯乞丐的這樣一個身世,真是笑話。

到乾隆年間,清朝的賣官鬻爵制度已經成爲明碼實價的官方生意,價格表如下,喜歡的可以進來看一看

郎中五品官,9600兩;主事六品官,4620兩;道臺四品官,16400兩;知府四品官,13300兩;同知五品官,6820兩;知縣七品官,4620兩,縣丞副八品,980兩。

清朝賣官鬻爵的價目表並非一成不變的。到了1900年就是光緒二十六年。這個價格表已經變成了這樣。這是跳樓價大減價,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道員四品,4700兩;知府四品,3800兩;郎中物品,2070兩;同知物品1470兩;主事六品,1730兩;知縣七品,1000兩;縣丞八品,200兩。

有數據表明,清朝正途出身,就是考舉人和進士,當官的比例並不高。而買官賣官的比例一直達到了百分之二三十以上。

最後把清王朝弄沒得,一個是賣官的,一個是買官的。賣官的是袁世凱,他把軍政各界都安插了自己的人,掏空了整個清王朝。買官的是盛宣懷,盛宣懷花60萬兩白銀買到了郵傳部尚書職位,一個鐵路官辦改革搞死了清王朝。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把賣官鬻爵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的封建王朝,這樣的王朝還能統治200多年,真是弔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