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股份計劃從2018年11月開始,面向社會超值定向回購52°夢之藍·手工班,本年度回購版本爲2017版,回購價格暫定爲2999元/瓶,計劃回購數量爲1000瓶。

看到這則消息的第一感覺就是洋河在蹭熱點。之前有瀘州老窖回購年份酒,將國窖1573定位爲年份酒;前一段時間青花郎也搞了個瓶貯年份酒,上線掛牌銷售,開盤一字漲停,有種炒股的感覺。夢之藍手工班本身體量不大,而且僅回購1000瓶,一共2999000元,不到300萬,對洋河來說九牛一毛,洋河更多的考量是基於讓消費者感受到手工班也是有收藏價值的。當然,今天不是談回購,僅是將其作爲一個開頭,今天主要講洋河的產品結構。

前不久簡單寫過一篇關於洋河產品結構的文章《從產品結構說洋河》,現在我打算再簡單寫一篇《洋河的自我xx》的文章。

先簡單看下面兩張圖

上圖是我寫《不着急的洋河真的不急》一文中洋河的數據

此圖是近期滙豐銀行關於白酒長達106頁的研報數據

簡單按照洋河20%的營收增速至2020年,那麼2020年洋河的營收爲344億,按照滙豐的測算那麼對應的夢之藍、天之藍、海之藍分別爲141億、76億、45億,與我上圖的數據對比發現夢之藍的增速是飛奔,而海之藍是大幅下降,數據合理嗎?顯然是錯的,所以我不知道這份研報的數據是怎麼來的,是拍腦袋?不過這腦袋拍的太大了。其實對於一些券商研報或者其它渠道得到的研報我個人一般都只看文章邏輯,文章邏輯是對的纔有動力讀下去,碰到關於企業具體的經營數據我會自己測算,只要預估不是太離譜我覺得還行,但很明顯,滙豐銀行的這份研報關於洋河的數據就離譜了。還有一點就是研報測算淨利潤對企業的估值我基本是跳過。

從上面兩張圖中可以發現,洋河營收主要靠海天夢,而我之前文章的數據是75%左右的佔比,滙豐的佔比在72%左右,差別不是很大。,2017年海天夢的營收佔比分別爲4:3:3,那麼對應的營收分別爲57.6億、43.2億、43.2億,這個比例可以看出大頭在海天,而夢繫列僅與天之藍持平,但是夢繫列的增速是最快的,分別是夢之藍>天之藍>海之藍,而且這一增速趨勢在近幾年明顯加速,未來一段時間營收佔比會是夢之藍>天之藍>海之藍,但是會不會如滙豐測算的數據那麼誇張呢,至少說在短期不可能,而且滙豐的數據是到2020年海之藍居然下滑13億,邏輯已經出問題了。

下面的內容主要是圍繞一個思路展開:未來3年洋河的大盤依舊需要靠下盤(100元價位段)和中盤(天之藍)穩住,夢繫列增長。意思就是下盤增速可以放緩但是不可以下滑,中盤在穩住的同時還要負責增長,而高端夢繫列不僅承擔提升品牌力的重任同時還需要兼顧營收和利潤。

海之藍:海之藍在洋河眼裏一直是以走量的身份存在,不管是渠道還是自身,利潤都不多,所以洋河需要一款、兩款、甚至三款能夠給渠道更多利潤的產品存在,而這幾款產品都要消得動,而不是讓經銷商去囤一批貨,看着利潤在倉庫裏,這不是洋河管理層想要看到的,洋河管理層想要的是既能給渠道實實在在的利潤又能在終端動銷不錯的產品,那重任自然落到天之藍、夢繫列頭上了,至於怎麼實現,這裏不展開說。既然是負責走量的海之藍,好像下盤海之藍下滑是順應趨勢,而且洋河管理層也說了,NO,理解錯了,洋河管理層說的是海之藍增速放緩而不是營收下滑,這是兩個意思。而且長期關注洋河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在《聊聊洋河》一文中寫過雙溝,爲什麼寫雙溝,看下圖:

看到沒有,洋河會放棄下盤嗎?至少目前來看是不會放棄的,反倒是通過珍寶坊來有力補充海之藍,穩定下盤。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管理層戰略向天之藍、夢繫列傾斜,但對於本身就比較成熟的海之藍而言,管理層已經無需像之前一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海之藍上,而是將重心轉換到下一個主戰場,下一個主戰場是順應消費升級的次高端,天之藍和M3。

天之藍:洋河的中盤,未來的中流砥柱。

夢繫列:承擔提升品牌力的重任同時還需要兼顧營收和利潤。天之藍和夢繫列就不細說了,在之前的文章都有提過,直接看下圖。

很多朋友認爲洋河的渠道非常強,不可否認;藍色經典颳起了藍色旋風,品牌力也不錯;但是其實在我個人看來洋河最大的競爭優勢是管理層對白酒行業的深度思考、理解和強大的執行力,也就是說強大的執行力來源於企業的文化。企業文化纔是洋河真正核心的競爭優勢。

洋河張雨柏在回顧2003年洋河改制那段歷史時曾說,“我用身家性命作抵押,舉債投資入股,所以逼得我們只能向前,不能向後,只有化壓力爲動力的份兒。”楊廷棟在卸任洋河董事長後也曾表示,“我的工作、事業和根本利益都在洋河。”

在此不得不佩服洋河的管理層。每一個階段洋河都有不同的戰略目標,每一次對行業精準的把控都是洋河通過自我xx來實現,從海之藍到天之藍再到夢之藍,洋河一直在自我xx,爲的就是在下一個賽道能夠不落人後。這是不是跟巴菲特投資的吉列一樣,一次次的成功都是通過自我xx實現。

本來是打算簡單寫一篇,結果發現碼字如有神,天生碼字的。(作者:小哥書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