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必須強化規劃引領,通過科學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明確階段性目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一、充分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找準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功能定位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着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係變化特徵,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科學管用的規劃是鄉村振興的路線圖、施工圖和時間表。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科學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和鄉村發展規律,提高前瞻性、系統性;充分認識鄉村振興任務的長期性,保持歷史耐心,避免超越發展階段,同時又要突出重點,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針對不同類型地區採取不同辦法,做到順應村情民意,既要政府、社會、市場協同發力,又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目標任務要符合實際,保障措施要有力,具有可操作性。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不追求速度,更不能颳風搞運動。李克強總理、汪洋主席、胡春華副總理也多次對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作出指示。爲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根據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並公開發布。

《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緊緊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中央一號文件爲依據,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編制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

二、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切實發揮規劃戰略導向作用

從2018年到2022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鄉村振興既要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又要爲農業農村跟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步伐打下良好基礎。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研判城鄉發展規律和趨勢,增強規劃前瞻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規劃編制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統籌考慮產業發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對未來一段時期特別是未來5年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生態等發展趨勢的研判,是科學編制《規劃》的前提,主要基於以下判斷:一是產業發展方面。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糧食生產基本平穩,畜牧業、漁業比重逐步上升。農業生產呈現主體職業化、方式機械化和產品綠色化趨勢。城鄉產業聯繫更加緊密,農村產業融合呈現蓬勃發展態勢,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互聯網+農業等將成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支撐。二是人口布局方面。鄉村人口規模和村莊數量持續減少,鄉村人口老齡化加劇,農業勞動力規模繼續縮減。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大趨勢不會改變,部分區域可能出現逆城鎮化現象。鄉村分化趨勢更加明顯,復興、消亡和整合態勢並存,特色小鎮、美麗宜居村莊將成爲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三是土地利用方面。鄉村耕地保護壓力依然存在,土地經營權加快流轉。宅基地閒置、鄉村空心化等現象進一步發展。四是生態保護方面。農業污染惡化趨勢得到一定遏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推進,但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二)深刻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要義,提高規劃系統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規劃》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在謀篇佈局、指標設置、戰略任務、政策舉措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把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作爲一個有機整體,統籌謀劃、協調推進,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增強系統性。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聚焦今後五年鄉村振興的主攻方向,細化實化重點任務和關鍵舉措,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和重大行動,建立鄉村振興指標體系,明確保障措施,增強規劃可操作性和約束性,確保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取得階段性成果。

(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農業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黨的十九大第一次明確提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對“三農”工作指導理念的重大提升,是“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必然要求。在指導思想上,《規劃》明確提出要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完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真正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改變“三農”工作“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狀況,爲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證。在要素配置上,《規劃》從堅持財政優先保障、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等多個方面,拓寬鄉村振興資金籌集渠道;從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村專門人才培養、鼓勵和支持各類人員返鄉下鄉興業創業等多個角度,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以盤活存量、用好流量、輔以增量等多種方式,保障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形成推進鄉村振興的強有力制度供給。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規劃》繼續把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四)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構建城鄉融合的鄉村振興新格局。《規劃》圍繞重塑城鄉關係,力圖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的地位重新認識、重新定位。一是統籌安排城鄉發展空間。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總體佈局,完善城鄉佈局結構,着力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城鄉發展格局。二是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適應現代農業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統籌利用鄉村生產空間,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把鄉村生產逐步融入區域性產業鏈和生產網絡。適應農民生活現代化需要,合理佈局鄉村生活空間,完善鄉村服務功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嚴格保護鄉村生態空間,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三是改革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着力破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和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五)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一是激活資源要素“增元氣”。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返鄉下鄉人員採取入股、聯營等方式使用農村集體土地。二是以發展提升產業“強體魄”。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要加快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以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爲依託,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爲主攻方向,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扶持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共同富裕。三是培育文明鄉風“提精神”。創新方式方法,發動村裏的賢人、能人、富人,努力形成示範作用,激發村民參與營造新風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四是加強基礎工作“聚心氣”。充分發揮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理事會的作用,強化村級組織服務村民能力,構建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村級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融合運行機制,提升農村基層組織號召力和凝聚力。

(六)充分考慮各地差異和特點,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針對鄉村形態格局多樣性分化的趨勢,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設計振興路徑,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併4種類型,分類推進鄉村發展,因村制宜,精準施策。合理安排鄉村振興優先序,科學把握節奏力度,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紮實有序推進鄉村振興,久久爲功,不搞一刀切。

三、圍繞補短板強弱項,明確鄉村振興階段性任務

圍繞補短板強弱項,《規劃》聚焦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的構建,合理設定階段性目標,明確今後五年的重點任務,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一)提高農業發展的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力。按照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着力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產業興旺。一是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夯實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能產得出、供得上。二是堅定不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走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農業發展道路,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佈局,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爲核心,以制度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爲動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四是處理好規模經營主體發展與小農戶之間的關係,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支持發展以家庭經營爲主導的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社會化服務等把小農生產逐步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二)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生活環境自然優美、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一是健全農業資源休養生息制度,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加強農業投入品規範化管理,全面實現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切實保護產地環境。二是繼續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工程,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政策法規制度和技術路徑,有效遏制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三是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不斷抓出成效。四是實施生態修復重大工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三)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起抓,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鄉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凝聚實現鄉村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一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農村發展各方面。二是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三是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發展,增加優秀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活躍繁榮農村文化市場,爲廣大農民提供高質量的精神營養。

(四)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堅實的力量在基層。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就是要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堅持自治爲基,加強農村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讓農民“說事、議事、主事”。二是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堅持法治爲本,樹立依法治理理念,強化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將政府涉農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三是提升鄉村德治水平。堅持德治爲先,以德治滋養法治、涵養自治,讓德治貫穿鄉村治理全過程。適應農村“熟人社會”特徵,發揮好帶頭人、新鄉賢等積極作用。

(五)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圍繞農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提高農村美好生活保障水平,滿足農民羣衆日益增長的民生需要,讓農民羣衆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制定並實施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採取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細的工作,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把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放在農村,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擋升級。三是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提升農村勞動者素質,拓展農民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增收空間,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四是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繼續把國家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服務等資源向農村傾斜,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

四、強化規劃實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

黨中央關於鄉村振興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接下來就是要把黨中央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宏偉藍圖一步一步變爲現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要堅持黨的領導,更好履行各級政府職責,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最大程度激發各類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形成強大合力,推動各項任務舉措落地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堅持鄉村振興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由黨組織討論決定的機制,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爲《規劃》實施提供堅強保證。建立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覈制度,將考覈結果作爲選拔任用領導幹部的重要依據。

(二)完善規劃體系。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各地區各部門將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通過建立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把《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工程計劃行動分解落實到部門和地方,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實施時間表和路線圖,壓緊壓實、確保落地。

(三)注重典型帶動。既堅持鄉村全面振興,也突出重點地區、重點問題和重點環節,針對不同發展水平、不同類型的村莊,分類有序推進相關工作。尊重併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從各地區鄉村發展的難點、焦點中尋找突破口和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

(四)動員社會參與。搭建社會參與平臺,加強組織動員,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鄉村振興參與機制。創新宣傳形式,廣泛宣傳鄉村振興相關政策和生動實踐,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建立鄉村振興專家決策諮詢制度,組織智庫加強理論研究。吸引各類資源要素向鄉村集聚,推進鄉村振興早見成效。

01橙貓選課

02 一站式服務

03 一元智取

04關注我們

鄉村振興一站式服務諮詢熱線

梁老師:‭‭138 1011 0643‬ (可複製)

文章來源:人民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