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闻见风声的朱家人,连夜将9间长沙殿砌隔成3间大屋,天亮前村里出现几个陌生人,疑是乔装的清兵前来侦探,“长沙王”自知他的行为朝廷不会饶过的,被捉肯定会株连九族。相传明朝末年,镇守湖南长沙的朱姓将军不敌清军八旗铁骑,在长沙城失守后,不得已举家向北逃难,借道大别山回明朝祖地凤阳蛰伏,伺机东山再起。

金寨县汤家汇镇朱家湾古村落是一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颇具皖西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约400年历史。虽经数百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明末清初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水池以及古树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

相传明朝末年,镇守湖南长沙的朱姓将军不敌清军八旗铁骑,在长沙城失守后,不得已举家向北逃难,借道大别山回明朝祖地凤阳蛰伏,伺机东山再起。途中得报凤阳老家已被清廷死死看住,这位末代朱姓将军只得另做打算。权衡再三,便选择大别山腹地的一处村庄隐匿,这便有了朱家湾。

前朝遗老隐身山林,虽不张扬,但也必有所想,由于本是前朝皇姓,又来自长沙,便自封长沙王,在山中购置房屋和大片田地。按当时的地租测算,这位自封长沙王购置的“一千石稻禾、八百石米禾”田地,相当于现在的2500亩。在大山深处落脚不久就置地如此大片田地,也旁证了这位朱姓男子的来历非同一般。村中老宅最中心的位置是九间房,当地人拍胸脯肯定是当时长沙王所建,所以叫长沙殿。如今虽损毁严重,但依稀还可看出大殿当年的磅礴气势。

在伏山下蛰伏几年后,自称长沙王的朱某觉得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反清复明,必须向世人宣示自己是皇室正宗后裔,于是斥巨资请能工巧匠雕刻了一尊洪武大帝石像。在石像迎接路上,动静太大,走漏风声,被人告发至清廷。闻见风声的朱家人,连夜将9间长沙殿砌隔成3间大屋,天亮前村里出现几个陌生人,疑是乔装的清兵前来侦探,“长沙王”自知他的行为朝廷不会饶过的,被捉肯定会株连九族。第二天,他草草地将宅屋、田地低价贱卖给赵姓地主,举家逃走,下落不明。今天的朱家湾没有朱姓人家。

朱家湾古村落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存4进主屋和两套厢房,共72间,建筑群呈规范的长方形,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

老宅几经易主基本保持原貌,今天的老宅最后一进东侧墙头还残存有元朝时期彩绘石砖。大门朝南,石门框,一对精致雕花的石鼓立在两侧门框前,门头两旁有一对精心雕制的石球,石鼓、石球雕刻工艺十分精美,具有明代特点;门楣上方砌有两眼方孔,疑为瞭望孔,这与朱家湾最初主人的身份相符。整座建筑以砖木结构框架为主,砖木结构雕饰山水、草木、人物、珍禽异兽,如麒麟送子、六合同春、龙凤呈祥等,附带彩绘油漆,华贵古朴。青砖叠架的檐砖,雕有寿头、龙凤呈祥图案,石柱柱础形态各异,石雕绞络精细,似同又有异。古建筑群内设会客大厅、戏楼、绣楼、住宅、天井、花园、书房、回廊,采光充沛,冬暖夏凉。主要建筑的厅廊均呈穹形顶棚与飞檐相呼应,厅房、书房及回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砖镶嵌而成。整个建筑,屋面和地面排水系统严密完美,屋面排水的大小阁沟处处相接,青砖条石修成的明沟暗道,由各院落通向外界自然排水。同时建筑结构具备防火、防盗功能,高大厚重的青砖院墙与户外仅有4道门连通,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完整的宅院。朱家湾古建筑群在村庄的布局构思上,非常注重蕴含文化的内涵,凸显皖西地区宅居文化的印记。

图文:程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