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有一種說法,聞雞起舞,那就是古代人苦練劍法的典故,還有比武招親,一劍一字謎,一人一句詩的比拼,正是因爲劍文化的發展,才使得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關於詩句的娛樂方式,也使得當時的文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唐朝的劍文化精神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小至平民老百姓,大至達官貴族乃至皇帝,大家都用其來作爲平常生活的一種娛樂消遣方式。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期間相繼湧現出了各種各樣的文化。在文化發展的高峯期,劍文化在其中尤爲突出,不管是在愛國詩人、將士的身上,還是在政治或者軍事上,都發揮着它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作用。劍文化雖然不是在唐朝纔出現的,但唐朝卻是劍文化發展的巔峯期。一、唐詩中劍文化在文人雅士、將軍將士、劍客俠士之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唐朝是我國詩文化與劍文化相通最快的一段時期,期間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至今仍被後人流傳。唐朝的劍文化精神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小至平民老百姓,大至達官貴族乃至皇帝,大家都用其來作爲平常生活的一種娛樂消遣方式。

唐詩可謂是中國古文化的瑰寶,唐代詩人在出行遊玩時都喜歡在腰間佩戴一把劍,不僅僅是作爲裝飾來體現自己的英姿颯爽,也是爲了證明自己對劍文化的欣賞與熱愛。並且不管是隱居的田園詩人,還是政治上已經有所官職的士族、社會上懲奸除惡的劍客,他們在唐朝時都喜歡以劍作爲裝飾,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展現自己不同的地位與官階。

他們對唐詩中的劍文化都有濃厚的興趣,但他們之間也有所不同,因爲他們平常處於不同的地理區域,所接觸到的人和所看到的事不同,也就漸漸的演變出了各自不同的劍文化。

唐朝詩人在與與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交流劍文化的時候,都喜歡找一個比較清靜、風景秀麗的地方,然後在那裏擺上桌椅,美酒佳釀安排其中,舞劍作詩,飲酒對唱,毫無顧慮,盡情歡脫,即使最後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也絕對是不虛此行。在這個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不僅僅能夠凸顯了每一個人的才華橫溢,也能展示出自己的博學多才。在回首想想古代詩人們的配飾由香囊到扇子再過渡到劍,這一大改變不僅僅表明了劍文化在當時的地位,也表明了一個朝代的進步。在將士將軍身上,佩劍可能是最常見的事了,他們也早已習以爲常,因爲這是他們的本能與職責所在。在他們平常的巡邏檢查,訓練打仗時都需要佩劍,佩戴劍是他們作爲將士最明顯的標誌。他們渴望在軍事上有所貢獻,他們想要獲得一把皇帝親賜的寶劍,那將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在劍客身上,大概就是以劍會友吧,同以琴會友、以酒會友、以詩會友一樣,酌一杯小酒,吟一首小詩,舞一把小劍,不負此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管你是寒窗苦讀、一心求取功名的貧苦子弟,還是從小在詩文化的滋潤下長大的世族子弟,只要你用心都能夠有所成就、有所作爲。“寶劍賣與烈士,紅粉贈與佳人”,寶劍贈與那些爲國賣命之人,胭脂粉袋贈與那些背後默默付出的女子。“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劍客俠士們他們一生在外行俠仗義,從未考慮過自己的生死,他們是灑脫的、慷慨的、豪邁的。二、唐詩中的劍文化牽動人心,扣人心絃,也不乏抒情之人。

唐詩的風采不在於它的多與豐富,而在於它的意義與內涵。唐代人的交友方式最多的就是採用詩的形式,不管是拜了把子的兄弟、對自己有啓迪作用的師父、受人敬仰的長輩、還是兩情相悅的心愛之人,他們都會用詩來表達各自內心的想法。他們有的期待對方金榜題名,有的希望對方身體安康,那麼送詩便是他們的不二選擇,其中最常用的大概就是與劍相關的詩了吧。爲什麼這麼說?那就要從劍文化在當時所佔據的重要地位說起。

在古代,詩中的劍文化很早就有了,但是一直都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不是因爲它讀起來不朗朗上口,詩句繁瑣,難以理解,不是因爲它不能表現一些細膩的情感,相反唐詩通俗易懂。之所以沒有流傳開來的原因是因爲它在唐代之前,很多朝代都把劍限於一些官階家庭佩戴,只有豪門貴族的子弟才擁有佩戴劍的資格。那個時候劍只是裝束的組成部分,用來顯示他們的高貴地位。所以說在唐代之前詩文化雖然存在有與劍文化的相關詩句,但大多是一些誇讚男子帥氣英俊的詩句,大多不切實際,不足以體現詩中劍文化的風采。

後來,有些朝代對佩戴劍沒有做過明確的規定,這才促使了劍文化的保存,也爲後來劍文化在唐詩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後到了唐代,皇帝允許下層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擁有佩戴劍的資格,因此就有了唐詩中的劍文化達到了巔峯之說。

古代有一種說法,聞雞起舞,那就是古代人苦練劍法的典故,還有比武招親,一劍一字謎,一人一句詩的比拼,正是因爲劍文化的發展,才使得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關於詩句的娛樂方式,也使得當時的文化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當你與即將去打仗出邊塞的朋友道別時,“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足以表現你對他的惜別之情,你也可以把自己隨身佩帶的劍贈與友人,表達你對他凱旋歸來的願望;若你與心愛之人分別,也可以贈送它一把劍作爲你倆的約定,寓意着你對她的珍愛。若你一生到處奔波,仍不得志,無人訴說之時,你借酒消愁,借詩言志,“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是你連做夢都想去的地方。三、唐詩中劍文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風貌等不同方面的作爲。

在與臨朝來往時,之前可能除了獻禮就是獻舞,而如今多了一種交往方式,那就是舞劍。還記得在鴻門宴中的范增,也就是項羽的亞父,一直都想要藉此次宴邀殺掉劉邦,於是就派項莊舞劍助興,而同時項伯爲保護劉邦也拔劍起舞。由此可見,劍文化已經在政治上有所體現。

唐代詩人杜甫出生在一個很多名族聚集的地方,處於社會比較黑暗的時期,所生活的巴蜀之地與中原有很大的差異,文化也不相同,但他卻成長爲了一個受世人敬仰的詩仙,也真的是可敬可泣。在他青年的時候他就拿着劍遠離故鄉,,一人在外,開啓了他的遠遊生活。他自己獨闖中原,在外仙遊。他在匡山學習時,常常一劍一書隨身攜帶,也就是他在《別匡山》中寫道自己的親身感受:“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我認爲他可能是唐代詩人中把詩與劍相容最好的一個詩人了。而正是因爲他在詩與劍上有自己不同的見解,也成就了他的第一次婚姻,成爲了許家的乘龍快婿。他緊握長劍吟道:“佩長劍,揚眉吐諾”,那將是多麼的驕傲。就這樣,劍與書陪伴了李白大部分的生活,但李白一生的夢想就是報效國家,正如他在詩中寫道:“夢繞邊城月,心飛古國樓”;“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爲刖足鬼”。他希望自己可以拿着劍去報效家國,不管是在夢裏還是現實,他一直都想要那樣做。但他處於盛唐時期,國家比較安定,他的願望無法完成,只好在詩中抒發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偉大志向。

在經濟上,唐代的詩文化是很繁榮,帶來的效益肯定是不容小覷的。唐朝的發展就是基於唐代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唐代經濟之所以繁榮也與唐詩中的劍文化密不可分。在唐朝那個以文爲主的時代,就是把劍文化與詩文華結合最好的一個時機吧。在盛唐時期,百姓們不用再爲了冷暖溫飽而發愁,所以更多的是發展自己的詩文華,練就自己的劍文化。總之,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是相輔相成的。

不僅如此,劍文化在唐代社會上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在朝廷上,多了一項觀賞方式,就是劍舞;吞劍、比武等雜耍遊戲是平民老百姓日常生活中遍地可見觀賞節目。而在平常的節日中,大家就多了猜字謎、吟詩作隊的遊戲。劍文化逐漸地融入到了唐代每一個人的生活中,成爲了每一個人不可多得的消遣方式。不僅提高了了每一個人的文化水平,而且促進了劍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社會風貌,到處充滿文化氣息。

唐詩中的劍文化真的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劍文化,我們不僅對唐代的不同文化有所瞭解,也明白了劍文化在不同地方的獨具特色。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古代的佩劍之風,吟詩之趣。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折現了一個朝代的發展風貌,社會風氣,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讓我們明白了古代人的生活風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