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時儂智高的進攻讓交趾的統治者看到宋朝好欺負的一面,所以一直不放鬆對廣西地區的侵擾,這惹怒了朝廷,於是對桂州和桂州周邊地區的防禦體系更加重視起來。外地邊緣得不到安寧是仁宗皇祐年間最頭疼的問題,當時對於廣西邊疆的建設,宋朝統治者在行政治理上不斷強化,同時加強了地緣軍事防禦體系的建造。

在宋朝,靠近廣西一帶有一些獨立的國家和西南的政權,這些獨立國家和政權的存在,無疑挑戰着宋朝的邊境地區,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廣西一帶。它作爲嶺南邊疆的重要組成,肩負着保障內地防禦外敵的重任,這樣的特殊要求使得宋朝皇帝不得不對廣西加以重視。外地邊緣得不到安寧是仁宗皇祐年間最頭疼的問題,當時對於廣西邊疆的建設,宋朝統治者在行政治理上不斷強化,同時加強了地緣軍事防禦體系的建造。那時候的宋人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軍事地理思想,這對於現代都是具有借鑑意義的。一、宋人地緣軍事防禦思想的初步形成,根據地勢特徵尋求防禦之法,廣西一帶逐漸得到統治者的重視

(一) 宋朝邊遠地區——廣西邊疆的地緣情況和形勢

在北宋的時候,北方國家——遼國對於宋朝的統治地位產生一定的威脅,於是宋朝把防禦力量都集中在北方,相比較而言,南方就略顯弱勢,是以防禦爲主,基本沒有什麼軍事實力。這樣明顯的軍事力量區別很容易被人看出破綻,“重北輕南”的戰略思想在當時的統治者看來並沒有什麼不妥。

北宋疆域圖

從秦朝開始,交趾地區就屬於中原版圖,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因爲山高皇帝遠,難免對於這些邊遠地區的管理有所鬆懈,這就讓割據勢力有機可乘。各朝各代在興起和衰敗的過程中都不是很重視邊遠地區的治理,尤其是交趾,這就是個典型。這樣放鬆對交趾的管制,導致的最終結果是交趾在南漢時期獨立建國了。這對於中原王朝的統治十分不利,等到交趾獨立才讓中原的統治者明白邊緣地區治理也同樣重要。

南漢時期交趾疆域圖

然而,北宋時期統一嶺南之後統治者並沒有再繼續統一邊緣地區,反而是承認了交趾獨立,爲他們封郡。開了這樣的先河如果還不對地緣地區進行管理,恐怕以後獨立成國家的地區會越來越多,於是北宋開始了對廣西一帶的治理。

因爲交趾和廣西離得最近,同時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難免會有內憂外患的局面出現。當然,宋朝也看出了這樣的端倪,宋人李綱就曾經在《乞令韓世 忠相度入廣西招捕曹成奏狀》裏這樣說道:“臣契勘廣南 西路五十餘州,舊號荒遠,在今實爲要地。今曹成侵犯,若不早加措置,招捕了當,竊恐兩路州縣爲賊殘 破,卒難經理。兼兩路皆有瑤人溪峒,乘勢必須作過。廣西與交趾相鄰,亦恐有所窺伺。道里去朝廷最遠,將來兵力難及,朝廷不可不深留意於此。”

他認爲如果想讓廣西地緣地區得到長久的安寧,就必須早點做好準備,未雨綢繆的思想在當時的宋朝統治者心裏也逐漸生根發芽。

(二) 地緣防禦的思想從上層統治者一直蔓延到普通百姓,無一不爲地緣地區的長久發展操心,上下團結一致,集思廣益

南宋時期其實宋人對廣西地緣防禦就已經有了想法,周去非把廣西地緣結構劃分開來,變成三個層次,分別是沿邊、次邊和內地,這樣的結構劃分有利於後來軍事力量的進入,更好的進行防禦和管理。每個地區都有專門的層次負責部門安排防禦系統,各司其職,這樣的層次管理方法能夠體現出南宋百姓們的智慧,爲後期形成比較健全的防禦體系奠定基礎。

宋仁宗趙禎

最早有劃分區域管理思想的其實是在北宋的宋仁宗時期,那時候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北宋人也產生了一些防禦的想法,不過都沒有付出實踐,仁宗時期有一個叫王堯臣的樞密副使,他最早提出分區防禦這樣的想法,宋朝統治者諮詢了一下狄青的看法,得到狄青的認同之後開始分三路進行防禦,不過這樣的防禦系統存在的時間不長。

在公元1210年,也就是嘉定三年,章戡擔任靖江知府,當時他對廣西三面毗鄰溪峒的分析十分到位,他認爲很多少數民族的反抗鬥爭都會在這裏發生,因此西南方向是最應該安排軍事防禦的地方,這個地方地域比較遼闊,所以防守非常重要,多地都需要安排軍事防禦系統,實施起來雖然困難,但是刻不容緩。章戡的這番分析可以看出當時宋人對於廣西一帶了解比較透徹,朝廷也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在地緣軍事防禦之上,只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才能迎來廣西地區的長治久安。二、邊疆防禦的不斷強化,穩定了廣西地區的政治和軍事局面,南北方防禦體系逐漸調準到近似水平,對廣西一帶產生深遠影響

(一) 北宋前期沒有重視南方地區的防禦,導致廣西飽受侵襲

在宋朝建立初期,最影響統治者管理國家的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政權獨立,所以朝廷當時把大部分軍事力量和管理精力都放在了和北方政權對立方面,而關於嶺南地區的治理則顯得不那麼重視,修身養息的管理方式鑄就了南方割據勢力的強大,爲宋朝後來的發展埋下炸藥。就有宋人蘇紳曾說過這樣的話:“國家比以西、北兩邊爲患,而鮮復留意南方,故有今日之患,誠不可不慮也。臣頃從事宜州,粗知蠻本末。安化地幅員數百里,持兵之衆不過三四千人,然而敢肆侵擾者,非特恃其險絕,亦由往者守將失計,而國家姑息之太過也。”

這就足以說明當時其實是有人看出了南方防禦的失敗安排,但是並沒有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這才導致後來被南方割據勢力侵擾,再花費大量精力投入到南方的戰鬥中。

北方重兵把守的城池

(二) 北宋中期統治者意識到廣西邊疆問題,於是加以防禦

只有遇到侵襲的時候才知道那裏是自己軍事比較弱的地方,這一點北宋統治者深知其痛。在仁宗皇祐年間就有這樣的轉折點出現了,儂智高的軍隊突然襲擊,這使得宋朝統治者措手不及,在平定了這一波進攻之後宋朝統治者在防禦體系的建設上再也不敢馬虎了。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在加強廣西地區的防禦和控制。

宋朝在南部邊疆的軍隊分佈圖

那時候王堯臣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次是在《請析廣西爲三路派駐屯兵奏》裏,他說:“請析廣西宜、 容、邕等州爲三路,以融、柳、象隸宜州,白、高、 竇、雷、化、鬱林、儀、藤、梧、龔、瓊隸容州,欽、 賓、廉、橫、潯、貴隸邕州。其三州應並選武臣爲安 撫都監兼知州事,以統支郡……”

他想到的是以桂州爲中樞,在外圍建立防禦體系,從而可以達到“制內御外”的效果,這樣的想法也的確被統治者採納了,在1078-1085年間,他們不斷在廣西沿邊加重兵防禦,其中在桂州就設立了十二將,各個地區遙相呼應,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及時協助。三、桂州中心位置的確定說明宋朝統治者已經從全面防禦發展爲重點防禦,防禦體系得以完善,廣西的戰略地位得到認可

廣西成爲宋朝獨立的高層政區之後,桂州也因爲自己在廣西的核心地位而備受關注。它地位逐漸提升,成爲宋朝防禦外敵的重要戰略樞紐,爲了保證宋朝對左、右江地區的控制,讓桂西南地區的民族被宋朝所用,統治者採取了引誘少數民族首領的措施,讓他們向朝廷歸降,同時還給他們官職,由朝廷統一管轄。設立了提舉和寨官對該地加強管制,不僅如此,還設有軍隊在此。

儂智高起義進退路線圖

爲了防禦交趾和大理國的入侵,宋朝加強了在邊遠地區的練兵和部署。當時儂智高的進攻讓交趾的統治者看到宋朝好欺負的一面,所以一直不放鬆對廣西地區的侵擾,這惹怒了朝廷,於是對桂州和桂州周邊地區的防禦體系更加重視起來。

因爲交趾的獨立,而推動了廣西成爲嶺南邊疆最突出的環節,內憂外患局面讓宋朝意識到南方獨立政權的野心,於是把北方用來對付遊牧民族的力量抽了一部分來到南方。地緣形勢的分析使得一些有識之士提出自己的看法,爲宋朝廷解決了不少難題。廣西從此建立起以桂州爲核心,邕州和宜州也毫不遜色,成爲外圍防禦的重點地緣軍事防禦體系,這才逐漸擺脫那些小政權的不斷侵染。從北宋時期提出的“三層次防禦理論”在南宋時期運用到極致,既符合當時戰爭防禦的需要,也爲我們現在的防禦和軍事體系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宋朝對廣西地區的防禦體系管理是我國軍事防禦體系上的一次大突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宋史》

《宋代軍政研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