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唐封葉

上篇地址: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上)

(接上篇)

秦人第6都:雍城(在今陝西鳳翔南)

起止時間:前677年~前384年(歷時280餘年,中間秦靈公短暫遷都涇陽)

居住君主: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秦桓公、秦景公、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秦厲共公、秦躁公、秦懷公、秦靈公、秦簡公、秦後惠公、秦出公、秦獻公19人

秦武公去世後,他的二弟秦德公繼位,不知道這是不是武公爲防止再次出現權臣篡權而做出的政治安排。當然德公上臺後也沒有虧待自己的侄子、秦武公之子公子白,他把憲公、出子、武公三君居住的平陽宮及周邊土地分封給公子白作了封邑;德公自己則另選雍地(在今陝西鳳翔南)修築了大鄭宮,作爲國君的駐地。

德公爲何選擇雍地?因爲平陽雖在汧水以東的渭河河谷,交通便利,便於秦人東進,但卻有地方侷促、不便於防守的弊端。而雍地地勢遼闊,土地肥沃,西面、北面有靈山、君坡山,東面、南面有橫水河和汧水、渭水,因而安全性較高,所以後世十幾代秦國國君也都在大鄭宮周圍修築宮殿、宗廟、祭祀場所等建築,一個著名的雍城就這樣出現了。不過要說明的是,最初雍城也是沒有外郭城牆的,只是一片宮殿羣附帶一片普通居民區和手工業區等。定都雍城的頭100多年,秦國國力強大,周邊威脅,已經無需修築城牆。雍城的外郭城牆要晚到春秋末年的秦悼公在位時期(前490年—前477年)才修築。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雍城遺址示意圖

經考古發掘確定,秦國雍城城址東西長近3500米,南北寬近3100米,總面積達1000多萬平方米,其中宮殿、宗廟、墓葬的規模都十分宏偉高大,富麗堂皇。要知道當時周天子居住的王城也不過是2890米(東西寬)×3700米(南北長)的規模。秦穆公時西戎使者、祖籍晉國的賢臣由余曾驚歎雍城的壯麗奢華,稱:“使鬼爲之,則勞神矣;使人爲之,亦苦民矣!”所以雍城是秦人走向興盛的起點,是秦人第一個有大國氣象的國都。秦人的各種祭祀場所也密佈雍城周邊,古人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充分顯現雍城的重要性。以至於後來秦國雖然遷都咸陽,但重大祭祀和典禮活動依然在雍城舉行,如秦王嬴政舉行冠禮就在雍城蘄年宮。如果說西犬丘作爲“立國之都”是秦人第一“聖都”,那雍城就是秦人的第二“聖都”。

德公在位短暫,他死後長子秦宣公、次子秦成公、三子秦穆公先後繼位。秦穆公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明君。他用五張羊皮換來賢臣百里奚,向東“三置晉君”、滅梁國、芮國,與晉國大致以黃河爲界;他用計賺來賢臣由余,大膽信用“殽之戰”的敗將孟明視,向西“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至此秦國疆土和國力達到春秋時期的頂峯。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秦穆公

但秦穆公死後,隨着晉國的霸業日益鞏固,秦國相對衰落,秦人河西土地逐漸被晉人蠶食。秦桓公、秦景公時,晉國兩次(即麻隧之戰和遷延之役)攻入秦國腹地,前一次打到侯麗(今陝西禮泉東),後一次逼近秦都雍城,秦國威望一落千丈。春秋末期雍城外郭城牆的修築,其實也是秦人感覺安全上已經受到嚴重威脅的表現。

秦人第7都:涇陽(今陝西涇陽西北)

起止時間:約前422年—前415年(歷時近10年)

居住君主:秦靈公1人

戰國初年趙、魏、韓消滅智氏,三分其地,三家族長成了沒有諸侯頭銜的諸侯。魏氏魏文侯用李悝變法,用吳起編練“魏武卒”,國力軍力實現飛躍發展,成爲戰國第一強國。與此同時魏氏積極向西方拓土,與秦國爭奪河西之地(黃河以西、古代北洛水以東的區域)。

在秦、魏傾力爭奪河西之地的時候,秦國都城雍城位於整個渭河平原西端、對河西之地鞭長莫及的弊端就充分顯現出來。這時期,秦躁公病死無子嗣,從晉國回國繼位的秦懷公企圖進行改革,重振秦國聲威,結果卻因觸動舊貴族勢力被弒殺。此後羣臣擁立秦懷公之孫秦靈公繼位。爲了方便指揮東部戰事,同時也爲了擺脫雍城舊貴族的勢力,秦靈公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都城從雍城(在今陝西鳳翔南)東遷到航空距離300餘里外、位於整個渭河平原中端的涇陽(今陝西涇陽)。靈公遷都涇陽的具體時間史書無載,但應在靈公三年之後。這涇陽是軍事要地,麻隧之戰和遷延之役時,晉軍都從涇陽渡過涇河西進。不過考古沒有在涇陽一帶發掘出大型宮室遺址,顯然涇陽僅爲軍事陪都性質。秦靈公死後,他的兒子公子連(即後來的秦獻公)年幼,羣臣從晉國接回了靈公的小叔、秦懷公的小兒子悼子並立他爲君,悼子也就是秦簡公。公子連則被迫出逃三晉。雖史書沒有明載,但此後秦國都城應又遷回了雍城,因爲一則秦簡公繼位相當於是篡位,他必須否定秦靈公的一些措施,躲開秦靈公勢力較大的涇陽;二則史書記載,秦靈公、秦簡公及之後的秦後惠公都葬在雍城,《呂氏春秋》則記載秦出公被殺於雍城,所以涇陽並未作爲秦都很久。當然不排除秦簡公、秦後惠公在與魏國爭奪河西期間,都曾駕臨涇陽坐鎮指揮。

秦人第8都:櫟陽(在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

起止時間:約前383年—前350年(歷時34年)

居住君主:秦獻公、秦孝公2人

秦簡公六年、魏文侯十六年(前409年),魏國以名將吳起爲統帥,出動精銳的魏武卒大舉伐秦。次年,幾乎全部河西地區被魏國佔領,魏人還於當地設立“西河郡”,並任命吳起爲首任西河守。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魏國鼎盛時期的西河郡大致範圍(粉色區域)

秦簡公痛定思痛,實行“初帶劍”、“初租禾”等改革。秦後惠公在位時期恢復與楚國聯盟,繼續與魏國爭奪河西,但敗多勝少。秦後惠公死後,年僅1歲多的秦出公繼位,其母小主夫人攝政。在外流亡30年的秦靈公之子公子連從魏國返回,在國內庶長菌改的幫助下進入雍城奪取君位,並給自己改名爲師隰(xí),史稱秦獻公。

秦獻公對三晉的變法內情瞭解很深,登基之初就大力實施革新政策,頒佈了“止從死”的命令,即廢除了秦國實施近400年的野蠻人殉制度。秦獻公二年(前383年),秦獻公下令在東方戰略要地櫟(yuè)陽(在今陝西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修築城牆,並把都城從雍城東遷到那裏。據考古發掘,櫟陽城遺址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2.4公里。櫟陽距離魏國設置的西河郡非常近,僅僅只有百餘里的路程。秦獻公把都城遷到“前線”,顯然是要顯示向魏國收復河西失地的決心和壯志。而且通過遷都,秦獻公還可以躲開舊貴族勢力盤踞的舊都雍城,進一步抓牢權力,順利推進改革。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秦漢櫟陽城位置示意圖

遷都櫟陽後,秦獻公接連進行了推廣縣制、“初行爲市”(在國都內設立貿易商行)、“戶籍相伍”(把全國人口按照五家爲一“伍”編制起來)等改革,大大加強了國家對基層的控制,方便國家徵發賦稅和軍隊。這些改革嘗試,爲秦國的進一步變法奠定了堅實基礎。

秦獻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獻公駕崩,其子孝公繼位,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在櫟陽“徙木爲信”,頒佈了以軍功爵製取代世卿世祿制、重農抑商、什伍連坐制、“分戶令”、燔燒儒家典籍等第一批變法法令,秦國國力顯著提升。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商鞅在櫟陽城徙木爲信

秦人第9都:咸陽(今陝西咸陽)

起止時間:前349年—前206年(歷時144年)

居住君主: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子嬰共9人

商鞅初次變法時,秦國趁魏國在桂陵之戰(即“圍魏救趙”之戰)慘敗,一度收復少梁、元裏等西河失地,並攻佔河東魏國舊都安邑。但中原混戰結束後,魏國發起對秦國的反撲,秦國又被迫退出上述地區,顯示秦國的國力尚未能完全壓倒魏國。隨後商鞅開始主持第二階段變法,第一項措施就是遷都。

當時櫟陽雖然更靠近河西前線,便於指揮河西爭奪戰,但是隨着秦國的不斷發展,它作爲一國都城的弊端卻顯現出來:位置過於偏向東北方向,地方侷促不利於進一步發展。此外,櫟陽作爲都城30多年,這裏又積聚了大批守舊勢力。因此爲進一步擺脫束縛、推進下一步改革,併爲秦國尋找一個更有前景的都城,秦孝公十二年衛鞅奉孝公之命在涇陽正南方、渭水北岸邊的咸陽修築宮闕,並於次年正式遷都那裏。(《史記•商君列傳》雲秦自雍城遷都咸陽,應該是因爲獻公雖遷都櫟陽,但是爲臨時性質,法理上的秦都仍在雍。)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秦咸陽城位置示意圖

相比偏東北的櫟陽,咸陽幾乎在整個秦國的中心位置,而且因爲靠近渭河,交通更爲便利,尤其是方便秦國東出崤函古道爭奪中原,說明秦國君臣已經有了更大的抱負和視野。從經濟角度看,咸陽一帶的土地更加肥美,因而農業經濟發達,人口衆多;從歷史角度看,咸陽距離西周的豐鎬二京非常近,文化積澱深厚,“王氣”十足。所以自秦孝公遷都咸陽直到秦朝滅亡,140多年間秦人再未更換都城。

遷都咸陽後,商鞅又頒佈全面推行縣制、“廢井田、開阡陌”、統一度量衡等法令。秦國變法雖然在六國中較晚,但是“後來居上”,涉及面最廣,對社會觸動最大,終於使秦國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把秦國打造爲一個“利出一孔”(耕戰)、官府控制一切、個人和社會萎縮到極點的“軍國主義國家”。秦人本就尚武,而在商鞅的這一整套制度設計下,秦國能最大限度攫取國內人、財、物力,六國卻因主客觀因素做不到這點,自然不是對手。此後商鞅雖被孝公之子秦惠文王所殺,但“秦法未敗”。秦惠文王在位期間,用張儀連橫,收復河西、上郡,滅巴蜀、敗楚國,自稱秦王,成爲秦國第一王,中原諸侯(不包括楚、越等邊遠之國)中第三個稱王者(第一二爲魏惠王和齊威王);秦昭襄王用范雎爲相、白起爲帥,施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大敗魏、楚、趙等國,滅周遷九鼎,爲統一奠定基礎;最後秦始皇“奮六世餘烈”,終於吞併八荒、成就帝業。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商鞅建造的咸陽城本在渭河北岸,隨着秦國的發展,昭襄王以後城市逐漸延伸到渭河南岸,中間有橋相連,成爲一個橫跨渭水兩岸的大型繁華都市。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又修建六國宮室、阿旁宮、極廟等建築,一直到秦朝滅亡咸陽都在不斷擴張中,離宮別館更是分佈在幾百裏範圍內,咸陽從秦國都城變爲氣勢宏偉的“天下之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學者至今沒有在咸陽地區考古中挖掘出秦代咸陽城的外郭城牆,顯示它與雍城、涇陽、櫟陽等秦國之前都城和東方各國的都城不同,應是一個沒有外郭的開放型城市,就像現代城市一樣。前面介紹過,秦人自東越隴山以後,在汧渭之會和平陽宮都不曾給都城修築外郭城牆,遷都雍城以後也是過了190多年才修築了雍城的外郭城牆。秦人這樣做,一方面是國力所限,更重要的是秦人一直都有積極開拓進取的精神,不願被束縛被侷限。尤其是自秦孝公之後,秦國國力蒸蒸日上,一個時刻想東進拓土的民族,自然不需要再給自己的都城加蓋一圈防禦性的城牆了。不過最後劉邦義軍挺進關中,子嬰無城可守,也是秦人始料未及。

當然,最後秦朝滅亡,並非定都咸陽之罪,而是因爲商鞅建立起來的那種“極大國家、極小社會”的專制國家模式對百姓的控制極爲嚴密,到秦始皇、秦二世時他們或好大喜功或奢侈無度,對人民的壓迫和盤剝到了讓人無法承受的地步,最後秦王朝的大廈只有轟然倒塌。

總結:自周孝王封非子直至秦朝滅亡,秦人先後擁有秦邑、西犬丘(西垂)、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雍城、涇陽、櫟陽、咸陽等九個都城,總體趨勢是由西向東。秦人的每一次都城遷移,都體現了秦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進取性,最終都擴大了秦人疆土、增強了秦人的力量。具體說,其中秦邑雖然最早,但是當時秦人地位低微、勢力弱小,因此並無像樣的宮室和祭祀場所;汧邑、汧渭之會、平陽都是秦君東進過程中探索性的臨時性駐地,涇陽和櫟陽則是秦人與魏國爭奪河西時的軍事性都城;九都之中,在秦人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西犬丘、雍城和咸陽這三都,西犬丘是秦襄公設立“西畤(zhì)”祭天立國之都,雍城是秦人歷時時間最長、祭祀功能齊備的禮制之都,咸陽是秦國統一天下之都。瞭解了秦人的九都和遷徙過程,秦人從初興、崛起到強大、統一的700年發展脈絡即盡收眼底。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下)

秦人“九都八遷”示意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