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瑞典人當時覺得75毫米 Pvkan m/43坦克炮在面對重型坦克時力不從心,於是又在Strv m/42的車體上設計了一款新的坦克殲擊車——整個戰鬥室被移到後面,並且裝備了一門博福斯105毫米Lvkan m/42的重型防空炮的坦克炮改型。相比在輕型底盤上設計突擊炮,瑞典軍方認爲在中型坦克底盤上改造,能夠發展出更好的自行火炮。

瑞典中型坦克的誕生 1936年,Landsverk公司開始着手大型的坦克設計。他們在L-60的基礎上進行再設計,以實現更強大的武裝和更好的防護。這款新坦克被稱作“Lago”。1938年,“Lago”的樣車製造完成。它全車重15噸,比L-60重了約6噸。重量的變化主要源於使用了兩臺更大的斯堪尼亞瓦比斯1663發動機。這套動力裝置功率達到了212千瓦,可以驅動“Lago”達到45千米/小時的時速。武備裝備了三挺機槍和一門4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裝甲最厚處爲34毫米。 這一坦克的指標在當時的歐洲算得上先進。在速度和防禦上優於當時德國的三號坦克A/B/C型。後者擁有配備邁巴赫HL108TR引擎和14.5毫米的前裝甲。奇怪的是,儘管Landsverk盡力推銷,這款坦克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引起任何方面的興趣。
“Lago”實驗車歷史照片,它採用扭杆懸掛,此時還未安裝47毫米炮。
轉機出現在1939年。當獲得了L-60的生產許可後,匈牙利開始招標一款新中型坦克的方案。Landsverk公司很快回應,並承諾在1940年開始建造樣車。雖然利用“Lago”設計的衣鉢來應對這個招標看似“水到渠成”,然而隨着地區局勢變化,這筆訂單還是被匈牙利方面取消了。“lago”再次回到了檔案櫃。 1940年,隨着歐陸局勢緊張,瑞典陸軍終於看上了“Lago”。他們提出對於新中型坦克的需求,比起1936年而言標準更高了。整車重量不超過22噸,正面裝甲要達到55毫米。火力方面需要裝備當時新設計的75毫米坦克炮。這一要求顯然受到了東南兩個新興坦克大國的影響。 Landsverk很快便設計出了符合這些要求的“Lago-Ⅱ”。全車重量將將卡在22噸的要求線上,達22.3噸。配置了兩臺斯堪尼亞瓦比斯L603發動機(238千瓦)以驅動這臺瑞典雄獅。這輛車搭載了75毫米Strvkan m/41 31倍徑坦克炮。該炮初速僅有500米至590米/秒,與同時期美國M3中型坦克使用的75毫米 M2坦克炮功能指標類似。瑞典方面認爲它可在200米距離擊穿30°傾斜的62毫米鋼板。該坦克裝備了四挺8毫米Ksp m/39機槍。其中兩挺在炮塔的右邊,一挺在火炮的旁邊的射擊孔中,另一挺在車身正面。數量如此之多的機槍,充分說明了缺乏裝甲作戰經驗的瑞典人還是將坦克的主要任務定位於支援步兵而非反裝甲作戰。該車的火炮俯角不錯,可達到-15°。 當然,“Lago-Ⅱ”採用短管坦克炮還有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原因。當時瑞典的交通法規定任何車輛和交通載具都不得將車上部位伸出車輛輪廓前端,這對於坦克設計完全是不合理的。好在後來瑞典研製坦克殲擊車時,該國議會修改了這條法律。 瑞典軍方在計劃階段還曾希望讓“Lago-Ⅱ”搭載穿甲能力更強的57毫米Pvkan m/43反坦克炮,或者105毫米Kanon m/34榴彈炮。但考慮到鐵路運輸的要求,這些計劃均無法實現。
一輛安裝75毫米炮的Strv m/42坦克正在越障,可見該車的尺寸並不大。
瑞典軍方於1 9 4 1年1 1月向L a n d s v e r k下達了第一批1 0 0輛“Lago-Ⅱ”的訂單。它們被命名爲Strv m/42TM。“T”代表其搭載雙發動機;“M”代表該型坦克採用了沃爾沃研發的電磁變速器。該型號於1943年4月全部交付。 由於Strv m/42TM的電磁變速器技術不成熟,瑞典軍方在1942年初的第二批Strv m/42TM訂單中要求這種坦克搭載傳統的油壓變速器。禍不單行的是,此時Landsverk正因發動機的問題與斯堪尼亞瓦斯比公司“較勁”。前者與瑞典陸軍協商,要求搭載沃爾沃V8B引擎(279千瓦)來代替之前的雙引擎方案,然而當時沃爾沃的這款發動機還在研發中。 怎奈瑞典軍方急於擴充戰力。經過多方扯皮,Landsverk只得繼續生產裝備兩個斯堪尼亞瓦比斯L680的Strv m/42。但瑞典軍方倒是允許待沃爾沃的發動機到位後,在訂單剩餘部分使用這個新設計。採用油壓變速器、雙發動機的該型坦克就是Strv m/42TH。
這個決定是明智的。待1943年該批次Strv m/42坦克生產完畢時,僅有最後的5輛車裝備了V8B發動機。這幾輛使用單發動機的Strv m/42就是資料中鮮少提及的Strv m/42EH。H意爲油壓,而E表示單發動機。 第三批Strv m/42的訂單下達於1942年6月,共80輛。其中,也只有10輛裝備了V8B引擎。V8B的產能穩定後,瑞典陸軍又因爲損耗與建制緣故增購了42輛Strv m/42 EH。到1945年1月,Strv m/42的生產結束。整個Strv m/42系列共生產了285輛,共有282輛進入瑞典軍隊服役。其中共有100輛Strv m/42 TM、125輛Strv m/42 TH和57輛Strv m/42EH。此時的瑞典已經組建了4個裝甲旅。Strv m/42的到來,及時的提升了這些部隊的戰鬥力。
當然,短炮身的中口徑主炮在當時已被證明無法勝任反坦克任務。爲改善Strv m/42的反坦克性能,根據瑞典軍方的要求,Landsverk與博福斯共同設計了一款能夠容納更長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新炮塔。這個項目被稱作Landsverk“Delat torn”,裝備長身管的75毫米Pvkan m/43反坦克炮,並設計有一個三發彈夾。不過根據設計該炮實在太大了,以至於設計中同樣身處炮塔的炮手與裝填手空間完全不相連。“Delat torn”製造出過一輛搭載假炮塔的驗證車和一輛可以發射炮彈的火力驗證車。但是實驗發現其射擊精度很差,到1946年,還未解決技術問題的該計劃被取消。
Landsverk還曾設計一種Strv m/42的擴大版本——“Pricken”。計劃中,該車重達30噸,並有70毫米厚的傾斜前裝甲。它裝有75毫米Pvkan m/43反坦克炮。儘管紙面設計在二戰期間已經完成,但是隨着瑞典軍方傾向於更經濟的新坦克殲擊車計劃,這個設計也沒有走到實車階段。還有一種小型化的Strv m/42設計“Terro”也在二戰期間出現過。不過這和瑞典軍方確定的裝甲車輛發展路線相比,可謂倒行逆施。所以也僅僅停留在紙面上。 Strv m/42是瑞典第一型批量生產的中型坦克。可惜它的設計到二戰後,已完全過時了。爲了讓既有的底盤發揮餘熱,Landsverk在戰後設計了多個改型。首先是Strv m/42指揮車型,該型車輛拆除了炮塔上的機槍,騰出的位置安放了電臺,共改造了26輛。除了指揮車以外,該公司還着手研製了潛水坦克、架橋坦克及裝甲回收車等樣式的變形車。不過Strv m/42底盤在二戰結
瑞典的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 在努力開發中\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同時,歐陸的戰局發展讓瑞典陸軍發現了裝備自行火炮和坦克殲擊車的必要性。本就缺乏自行火炮的瑞典軍方對德國利用坦克底盤改裝突擊炮與自行火炮的想法很看重,決意如法炮製。 1941年,瑞典陸軍炮兵部門向Landsverk下達了設計要求:在L-60輕型坦克的底盤上製造一輛突擊炮。一輛名爲62號的樣車很快於次年完成,並被命名爲Stormpjas fm/43。
在這輛簡單的自行炮上,原有的炮塔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金屬板圍成的開放戰鬥室。其炮盾厚50毫米,兩側的外殼則是非裝甲金屬材料。這輛試驗車中先後測試搭載了兩種75毫米火炮:Kan m/40型野戰炮以及古老的Kan m/02型野戰炮。它們都採用球形炮盾,有着較好的射界。 受L - 6 0底盤的技術限制,Stormpjas fm/43無法搭載更大的火炮。瑞典人甚至將一門150毫米口徑的無後坐力炮搬上了該車進行試驗,不過效果不佳。 在展開Stormpjas fm/43自行火炮的試驗同時,大批Strv m/41的生產讓瑞典軍方看到了在該底盤基礎上改裝自行火炮的希望。Strv m/41比L-60的底盤更加堅固,且尺寸更大。德國更在Strv m/41的“表親”38(t)上進行過很多成功的坦克殲擊車、自行炮改造。
早在1942年,一輛全木製的自行火炮戰鬥室模型便被裝上一輛Strv m/41的底盤。次年瑞典軍方向斯堪尼亞瓦比斯下達了Strv m/41底盤突擊炮的訂單。這輛完成於1943年8月的突擊炮起初被稱爲Pav m/43,隨後更名爲Sav m/43。 Sav m/43依舊裝備Stormpjas fm/43搭載過的Kan m/02型75毫米野炮。這個古董級的野炮雖然性能落後,但在之前的測試裏表現穩定。瑞典軍方認爲它可以稱爲其自行火炮部隊的過渡產品。 1944年3月,將Strv m/41-SⅡ改裝爲突擊炮的訂單交給了斯堪尼亞瓦比斯公司。新的突擊炮裝有kan m/44型105毫米榴彈炮,這是一種21倍身徑的火炮。但該炮的生產進度卻落後於突擊炮車體的生產,因此在1944年開始交付時,共36輛訂單中的前18輛還是搭載着更加古老的Kan m/02出廠的,這批車在1945年1月全部交付。之後用了兩年,那18輛搭載着舊炮的Sav m/43才把主炮逐漸更換成較新的105毫米榴彈炮。
搭載Kan m/40型野炮的Stormpjas fm/43自行炮實驗車,其戰鬥室位於車身中間。
Sav m/43全車總重12噸,搭載斯堪尼亞瓦比斯改良的L603/2引擎(功率118千瓦),最高行駛速度爲45千米/小時。同時,球形炮盾俯角最低至-15度。 所有Sav m/43都被配屬到炮兵部隊使用,而非裝甲旅。在德國投降之前,這些車輛都被配屬在瑞典和德佔挪威的邊界上。它們一直服役到1973年。
當然,瑞典人也曾着手將Sav m/43改裝爲坦克殲擊車。一輛Sav m/43原型車進行了大幅改裝,包括將發動機引擎前置,在車體後方重新搭建了開放戰鬥室。它裝備有一門Pvkan m/43型75毫米反坦克炮。不過這個改造並未被定型。後來這輛樣車的主炮被換成m/44 Sav型150毫米無後坐力炮。但由於尾焰對乘組人員的影響極大,試驗沒有獲得成功。這輛試驗車在瑞典陸軍內部被稱作“Tratoffelvagn”。 1949年,Landsverk曾經爲了讓Sav m/43搭載博福斯公司研發的Akan 1949型120毫米口徑反坦克炮而對該型車進一步改進。改進版在底盤增加了一對負重輪,成了一款重達20噸的輕型坦克底盤坦克殲擊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一方案中,該車可以攜帶自動裝彈機。不過這個設計除了部分成果被用於Pbv 302裝甲車外,沒有任何離開繪圖板的進展。
相比在輕型底盤上設計突擊炮,瑞典軍方認爲在中型坦克底盤上改造,能夠發展出更好的自行火炮。Strv m/42作爲瑞典中型坦克家族的“獨苗”,與Sav m/43不同,Strv m/42底盤的自行反坦克炮計劃,自開始研製時就打算用於配屬給裝甲部隊以協同坦克作戰。 該設計在1942年開始,出於需求迫切瑞典軍方於當年確定指標的同時,還向Landsverk下達了82輛的生產訂單。這型坦克殲擊車以Strv m/42爲底盤基礎,採用敞開戰鬥室與長身管75毫米火炮。球形炮盾可以使主炮擁有左右各15度的水平射界,並且俯角可達-15°。 然而這個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難產。由於一度缺乏主炮,臨時採用Lvkan m/30型75毫米防空炮的樣車到1943年纔開始製造。至於採用Pvkan m/43型75毫米反坦克炮的正式樣車的下線則是1944年之後的事了。不過這門Pvkan m/43炮倒是符合要求。經測試,該型反坦克炮在發射穿甲彈時初速可以達到900米/秒。此時該計劃再次出現重大困難。由於Strv m/42的變速箱設計與供應出現問題,設計人員發現坦克殲擊車方案的懸掛系統無法滿足需要。後來,他們對車的前兩對懸掛裝置進行了加強。前文提到的沃爾沃發動機問題同樣拖延了坦克殲擊車版Strv m/42的生產。從1942年下達訂單,到第一輛下線一共花費了四年時間,然而此時已是1946年。該型坦克殲擊車的編號是Pvkv m/43。
在“百夫長”坦克加入瑞典陸軍前,這型坦克殲擊車就是瑞典陸軍最強的反坦克車輛了。1950年後,這些Pvkv m/43接受了一次升級。在這次升級中,Pvkv m/43將上部開放式的戰鬥室封了起來,並且加裝了炮管抽菸裝置。但這也使該車的總重從23噸提升到了25噸。 上世紀六十年代,瑞典軍隊中剩餘的戰前裝甲車輛開始紛紛退役,從舊車上拆下的斯堪尼亞瓦比斯L603引擎被塞進Pvkv m/43代替故障頻頻的沃爾沃A8B引擎。“換髮”完成之後這些坦克殲擊車一直服役到1970年纔開始退役。不過拆下來的反坦克炮卻被作爲岸防火力點,一直使用到上世紀九十年代。
時間再回到1944年,Pvkv m/43難產之時。瑞典人當時覺得75毫米 Pvkan m/43坦克炮在面對重型坦克時力不從心,於是又在Strv m/42的車體上設計了一款新的坦克殲擊車——整個戰鬥室被移到後面,並且裝備了一門博福斯105毫米Lvkan m/42的重型防空炮的坦克炮改型。整車設計時預計重達30噸,預想其大口徑穿甲彈可以擊穿任意一種坦克。但這個計劃因爲種種原因最終還是被否決,僅停留在紙面之上。
並不是所有的瑞典坦克殲擊車都效仿了德國的固定戰鬥室坦克殲擊車設計。在前文提到過Strv m/40有一個搭載57毫米反坦克炮的改型Pvkv Ⅳ。筆者在收集資料時發現了這一系列計劃中,另有Pvkv Ⅱ和Pvkv Ⅲ這兩個先行計劃。其中Pvkv Ⅱ基於Strv m/41底盤,設計了一個可以旋轉的戰鬥室,裝載一門75毫米Lvkv m/36防空炮。而Pvkv Ⅲ也採用Strv m/41底盤,總體外觀與前述Pvkv Ⅱ相似,但裝備的是57毫米Pvkv m/43反坦克炮。 前文還提及L-60存在自行高炮改型L-62,這就是匈牙利大名鼎鼎的“獵迷”自行高炮的前身。其裝備了一門博福斯40毫米L/60高射機關炮作爲武器,雖然其在匈牙利和芬蘭軍隊裏曾有過服役,但是瑞典軍方卻並沒有採用。
二戰中,自行高炮在近距離對空防禦以及步兵支援任務上都表現出了相當好的適用性,這也催生了Landsverk上的自行高炮的研製。最早Landsverk計劃設計一款搭載Lvakan m/40型20毫米高炮的平臺。這型平臺計劃配屬給裝甲旅。但這個計劃並未得以實施。隨後Landsverk和博福斯公司聯手,將L-62的設計放大,設計一款搭載雙聯裝40毫米博福斯機炮的自行防空炮。 1943年,對該車型感興趣的瑞典軍方下達了17輛雙聯裝40毫米自行高炮的訂單。該車以Strv m/40K作爲底盤,並適當拉長了車體長度,其使用的高炮、炮塔和配套的觀瞄設備均產自博福斯。雖然這些“腦袋”在1943年就被博福斯生產出來了,但因Landsverk同時承接着數個項目,第一輛自行高炮一直被拖到1947年才完成。瑞典軍方將其稱爲Lvkv fm/43。
Lvkv fm/43的設計在1943年還是相當先進的,其炮塔可以在7秒之內旋轉一圈,射速達到了120發/分。全車共備彈326發,總重爲15噸。不過Lvkv fm/43其實是一款試驗型防空炮(fm意爲試驗型),還存在着相當多的技術隱患。 首先,由於全車重量比S t r v m/40K又重出5噸,造成原設計過窄的履帶接地壓過高。爲此瑞典人在它的外側增加了一小段接觸面。其次,Lvkv fm/43底盤還在使用Strv m/40K所使用的斯堪尼亞瓦比斯L603引擎。它的最高時速僅有35千米/小時,伴隨防空是無法勝任的。1952年,這批車換裝了一批邁巴赫引擎使最高時速達到了55千米/小時。 每個瑞典裝甲旅都配備了至少三輛Lvkv m/43,一直被用到1968年。 二戰結束前後在瑞典的外國坦克 瑞典人在埋頭搞自己的坦克時,也沒忘記留心歐洲戰場的情況。和瑞典關係良好的芬蘭在1939年的蘇芬戰爭中,曾俘獲了數十輛蘇聯的T-37A偵察坦克。這款坦克的武裝是一挺7.62毫米DT機槍,防禦極其薄弱。唯一的優點就是其能夠涉水機動。芬蘭人在1940年將一輛T-37A送給了瑞典,然而瑞典是否對這輛T-37A進行了測試則不得而知。最終這輛T-37A坦克被送到了博物館並保存至今。 芬蘭在蘇芬戰爭中還俘獲了24輛蘇聯的BA-10型裝甲車。瑞典代表團獲悉後也買走了三輛沒有輪胎(當時各國橡膠資源稀缺)、發動機和變速器的BA-10。運回國後,在補裝了本國生產的部件後,這些BA-10被編號爲Pbil m/31F。雖然鮮見於文獻中,但它們顯然被瑞典人用了很久。BA-10在瑞典軍方的記錄中最後一次出現是1951年,隨後下落不明。
搭載雙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Lvkv fm/43。請注意其使用的寬幅履帶。
瑞典在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曾派出了軍事考察團前往法國。當時的法國政府對於自身國土上散落的德國坦克“破爛”們並不在意。瑞典軍事考察團抵達後,參觀了德國人遺留下的“黑豹”坦克倉庫。這些“黑豹”要麼處於瀕臨報廢,要麼已經被法國軍隊納入其自身的序列。好在法方充滿好意,最終瑞典考察團選擇了一輛豹A型作爲測試車帶回了瑞典。 當時瑞典軍方還曾提出想獲得一輛“虎王”坦克,理由是作爲靶車測試自己的反坦克地雷及反坦克炮。這倒是得到了法國方面的配合。1946年10月4日,法國軍官帶着瑞典考察團從凡爾賽出發,穿過南特等地前往諾曼底尋“虎王”。途中發現了一輛被燒燬但結構保存較好的“虎王”,不過這並不符合瑞典方面的要求。由於當時的軍技合作涉及法瑞之間其他的政治協議,害怕傷及大局的法國軍方主動提出,將全力尋找“虎王”,不會花費瑞典人一分錢。到1947年8月底,法國軍隊在巴黎南部找到了一輛保存完好、只因爲引擎故障而被拋棄的保時捷型“虎王”。他們通知了瑞典方面領走它。
被瑞典弄回的“黑豹”多年後被德國購回,如今以拼裝方式陳列在蒙斯特博物館。
爲了把這輛60多噸的大玩意弄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軍方可謂幾經輾轉。到12月這輛“大的過分”的坦克終於被“請進”了瑞典第四裝甲旅的維修車間。負責維護的瑞典軍人在清理這輛“虎王”時還在發動機旁發現了一枚沒有爆炸的手榴彈。 隨後早已壞掉的引擎被更換,“虎王”終於展開了在斯堪的納維亞的行駛。不過這頭“虎王”似乎並不接受瑞典人的“調教”,先是轉向機構罷工,導致只能走直路。然後在運輸至火炮測試場的時候更是一路麻煩頻傳。從下火車到測試場不到60千米,拖車隊不得不耗費幾百升燃油一米一米的拖動這輛龐然大物,途中爲了轉彎還不得不砍了一段樹林。 瑞典人隨後拆下了這輛“虎王”的炮塔開始射擊試驗,這輛車體和一輛無炮塔的“謝爾曼”在靶場被瑞典的Pvkan m/43型75毫米反坦克炮徹底損毀。至於“虎王”的炮塔及其搭載的KwK43型88毫米坦克炮則令博福斯公司的技術人員們感到很有價值。他們一度還想從國外進口88毫米炮彈進行更多測試,但是價格使得他們在幾年後就停止了測試。很遺憾,這門KwK43坦克炮最終於1997年被博福斯公司銷燬了。
瑞典代表團從法國拖回的保時捷“虎王”被費力地弄上碼頭
除此之外瑞典軍方還在1946年至1947年購買了四輛“謝爾曼”坦克。包括一輛去除武裝的M4A2、一輛去除武裝的M4A4、一輛“螢火蟲”,以及一輛裝備105毫米榴彈炮的“謝爾曼”。這些“謝爾曼”是以非常便宜的價格買來的,據說每輛不到1000英磅。這讓瑞典軍方一度動了購買50輛“謝爾曼”坦克加入裝甲旅的念頭。不過在軍火商得知瑞典人打算大量購買時,價格便不再是這樣了。加之早期型“謝爾曼”在二戰結束時已經開始缺乏零件,這個計劃只能作罷。 經過對“謝爾曼”坦克的測試,瑞典軍方對自身下一代坦克的研發指標有了新的認識。雖然這型坦克的惡劣地形通過性不如輕型坦克,但是綜合性能卻的確給瑞典陸軍“上了一課”。
瑞典以打包方式購得的“螢火蟲”,瑞軍很喜歡這型坦克。
1946年,瑞典還向英國折價購買了一輛“丘吉爾”Ⅲ型坦克,這輛坦克當時保養情況並不好,火炮和方向機都已丟失。1947年至1950年,這輛“丘吉爾”Ⅲ一直進行着各種行駛測試。1972年,它被移送到了瑞典的一家軍事博物館保存至今。

據博物館館長所言,曾經有一個孩子在1950年爬進這輛“丘吉爾”坦克中,他車內看到了一行帶有“被同盟國重新繳獲”的字樣和日期。但由於這輛坦克內部經過了多次塗漆,那行字被藏在了油漆之內,怎麼也找不到了。這個傳言也許說明了瑞典人弄到的“丘吉爾”坦克,也許是輛“三手”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