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標題:沒有珠穆朗瑪峯高卻至今無人敢攀登,岡仁波齊的背景大有來歷。在高海拔的西藏,從來不缺少高山,也從來不缺少挑戰高山的攀登者們,不過有這樣一座山峯,它既沒有珠穆朗瑪峯直衝雲霄的高度,也沒有珠穆朗瑪峯陡峭的巨型山體,就連登山最需要注意的天氣情況也要比珠峯穩定的多,但即使擁有如此有利的條件,至今依然無人敢攀登,它就是西藏的著名神山岡仁波齊。

原標題:沒有珠穆朗瑪峯高卻至今無人敢攀登,岡仁波齊的背景大有來歷

珠穆朗瑪峯高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峯。這座令世人矚目的高峯坐落於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之上,雄偉的山體與絕頂的高度讓不少戶外愛好者把這裏當作是一個自我極限的挑戰,事實上,時至今日已有不少人成功登頂,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挑戰人類體能的極限,像是電影《攀登者》就是根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真實發生在中國登山隊身上的故事改編制作而成的。

在高海拔的西藏,從來不缺少高山,也從來不缺少挑戰高山的攀登者們,不過有這樣一座山峯,它既沒有珠穆朗瑪峯直衝雲霄的高度,也沒有珠穆朗瑪峯陡峭的巨型山體,就連登山最需要注意的天氣情況也要比珠峯穩定的多,但即使擁有如此有利的條件,至今依然無人敢攀登,它就是西藏的著名神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爲什麼至今無人攀登?其實仔細想想並不難猜出其原因。在有濃烈宗教氛圍的西藏,信仰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而岡仁波齊的存在,就是信仰的具象化,讓有信衆們有了實體的精神寄託。爲什麼這麼說呢?作爲神山的岡仁波齊,其地位是世界性的,無論是風景還是名氣,它在人們的心中都有着極高的地位。在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有提及到岡仁波齊,而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就可以推測出,人們對於岡仁波齊峯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如此之長的時間跨度足以見得岡仁波齊在人們心目中的牢固地位!

在藏語中,岡仁波齊意爲"神靈之山",而在梵語裏則意爲"溼婆的天堂"。作爲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雍仲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爲世界中心的岡仁波齊,每年都會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的朝聖隊伍們,使得這裏的神聖意味不斷得以體現並加深。由此可見,在信徒中擁有如此高地位的岡仁波齊是被人尊敬被人崇拜的,尊重當地習俗,不允許人類攀登也是理所當然的。對於很多登山愛好者來說,也不是沒有過想要攀登的想法,但出於對神山的敬畏和政府規定的管控等各種原因而放棄沒有實施,強行攀登只能給自己帶來無盡的譴責與嚴厲懲罰。

除了宗教上的約束之外,也有人猜測岡仁波齊山上的岩石因風力過大而早已風化,人在上面無法找到站立的地方,因此攀登起來會有難度。但無論是什麼原因,岡仁波齊無法攀登的事實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去岡仁波齊,大部分人會選擇轉山這種方式朝拜,藏民們會採用磕長頭的形式,而對於外地遊客來說,徒步則更加適合。前來轉山的信徒們相信這樣可以洗去今生自身的罪孽,增添功德,而且人們也相信,通過漫長而艱苦的轉山過程,更能體現自己虔心悔過,精誠朝拜的決心。

面對神山,即使不是崇拜它的信徒,也要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保持尊重,是作爲一名遊客的最基本的素質體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