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是美國的海姆立克醫生於1974年發明的,它是一種運用於氣道異物阻塞的快速急救手法。亨利·海姆立克是一位資深的外科醫生,他在臨牀實踐中,被大量的食物、異物阻塞氣道造成窒息而死亡的病例震驚了。之前在急診的急救中,醫生常常採用拍打患者背部,或將手指伸進口腔咽喉去取的辦法排除氣道內的異物,其結果不僅無效反而使異物掉入呼吸道深處。這個發現,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他的不斷思考中,“海姆立克”急救法孕育而生。

利用拳頭衝擊腹部——膈肌下軟組織,突然的衝擊,產生向上的壓力,壓迫兩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這股帶有衝擊性、方向性的、長驅直入於氣道的氣流,就能將堵住氣道的食物硬塊等異物推出,解除窒息,使人獲救。因此,國內又將“海姆立克”急救法叫作“腹部衝擊法”。

瞭解氣道異物阻塞

氣道異物阻塞導致的窒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

我國每年有大量的氣道異物阻塞導致的死亡病例,根據國內的相關資料顯示,1歲~3歲的嬰幼兒由於氣道異物阻塞導致窒息發生率較高,死亡率高。嬰幼兒一旦發生窒息,必須立即急救,幾乎沒有送醫院急救的機會。

嬰幼兒發生氣道異物阻塞,常見於進食或口含異物時嬉笑、打鬧或啼哭而發生。此時表現爲突然嗆咳、停止活動、不能哭泣和發音、呼吸急促、皮膚髮紫,嚴重者可迅速出現意識喪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發生氣道異物阻塞的較大兒童或成年患者,不能說話,不能呼吸,也不能咳嗽。此時患者可能會用一隻手或雙手抓住自己的喉嚨,此即“海姆立克”徵象。

此時可以詢問患者:“你被卡住了嗎?”如患者點頭表示“是的”,即立刻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搶救。如無這一徵象,你應觀察以下徵象:1.患者能不能說話或呼吸。2.是否有面、脣青紫。3.是否失去知覺。如果失去知覺要立即判斷,是否符合心肺復甦的條件。

如何實施“海姆立克”急救法

成人“海姆立克”急救手法實施過程如下。

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後,前腳置於患者雙腳間成弓步狀,用手將患者背部輕輕向前推,使患者處於前傾位,頭部略低,嘴要張開,有利於氣道異物被排出。

施救者將一隻手握拳,以大拇指與示指側對準患者肚臍上約兩橫指的腹部,注意不要接近胸骨最下面的骨骼處。另一手置於握拳手的小指側並握緊,雙手急速衝擊性地、向後上方(患者的枕部)壓迫其腹部1~5下,反覆有節奏地進行,以形成氣流把異物衝出。這一急救法又被形象地稱爲“餘氣衝擊法”。

如果“海姆立克”法有效的話,患者恢復呼吸,如果無效,患者沒有呼吸,意識很快喪失,無法保持身體直立,此時應安全將患者放在地上,迅速確定無意識無呼吸後,開始心肺復甦,進行30次胸外心臟按壓,2次人工呼吸。每一次人工呼吸前檢查口腔,有無被衝出的異物,迅速用手指從口腔一側鉤出。

另外,還有以下特殊情況。 1

如果自己是受害者,孤立無援,自救手法如下:一手握拳,另一手抱拳,雙手快速衝擊性地、向後上方壓擠自己的腹部,反覆有節奏地進行。或彎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物體上(如桌子邊緣、椅背、扶手欄杆等),以物體邊緣壓擠上腹部,快速向上衝擊。重複之,直至異物排出。 2

兒童“海姆立克”急救法:如果是兒童(1歲~8歲)發生氣道異物阻塞,其實施“海姆立克”法的要領與成年人相同,如果兒童身材小,成人施救時需要坐、跪在兒童身後。 3

嬰兒氣道異物阻塞急救法:若是1歲以下之嬰兒發生氣道異物阻塞,則不可做“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免傷及腹腔內器官,應改爲拍背壓胸法。(1)拍背法:先讓嬰兒趴在大人前臂,並倚靠在操作者的大腿上,頭部放低,低於胸部,在其背部兩肩胛骨間拍背1~5次。(2)壓胸法:拍背法無效時再將嬰兒翻過來,臉朝上,在嬰兒胸骨下半段,用食指及中指壓胸1~5次。重複拍背和壓胸動作直到氣道異物吐出。切忌將嬰兒雙腳抓起倒吊拍打背部,這樣做會增加嬰兒頸椎受傷的危險。當孩子發生意外時,家長千萬勿驚慌,及時採取上述急救法,同時儘快送往醫院耳鼻喉科急救,以免延誤診治時機。

預防氣道異物阻塞很重要

嬰幼兒進食時,應避免哭鬧、嬉笑,看護人不要驚嚇或打罵孩子,防止食物吸入氣道。加強看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教育兒童避免把塑料筆帽、小塊玩具等小物件放入口和鼻中玩耍,以免誤吸入氣道。向家屬宣傳氣道異物阻塞的危害性及易發原因。3歲以內兒童食物應儘可能搗碎,勿食帶殼的食物,如瓜子、花生、豆類、桂圓等。

通過對患兒家長心理護理及衛生宣教,一方面使其能夠正確認識和對待患兒的病情,更好地與醫護人員配合;同時,他們的充分理解和信任可使醫患關係更爲融洽。另一方面讓其瞭解氣道異物阻塞的危害性後,提前預防,起到一級預防作用。

來源/《中國醫藥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