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帶CC&DD出門放風,在小區遊樂場,看到一個2歲左右的寶寶正在大發脾氣,因爲他也想玩鞦韆,可是上面坐着一個小姐姐,他便想把人家拽下來。 奶奶自然是不許,被制止後,他更氣,依然要去拽鞦韆上的孩子,奶奶趕緊轉移注意力“哎呦,奶奶看見那邊有個比鞦韆更好玩的呦,走走走,咱們不玩這個了,去玩更好玩的……”

每每面對小娃們的各種哭鬧,我們最常用到的一招,大概就是轉移注意力

比如:

不想給寶寶買冰淇淋,就轉移他的注意力說,咦,前面有遊樂場,走,奶奶帶你去遊樂場看看。

不想讓寶寶在沙發上亂寫亂畫,就轉移注意力說,寶寶快來,媽媽這有個特別好玩的玩具。

看到寶寶要伸手去摸插排了,趕緊轉移注意力,說,寶寶快來,小烏龜爬出來了哇?

轉移注意力,幾乎成了我們處理寶寶不良或哭鬧行爲的常用戰術。

而且效果無疑是非常顯著的。

因爲它完全給孩子開始了另一項更有趣的活動,而不是正面的解決當下這個被限制的活動。

所以當然,它可以有效的避免寶寶的反抗、憤怒、哭鬧,畢竟,我們都不喜歡看到這些,尤其是在公共場合。

看上去是一種兩全其美的選擇。

娃不哭不鬧,至於我們自己嘛,也不會變成那個處處跟娃作對的“壞人”。

不過,眼下的小事故雖然解決了,但是,孩子們卻不知道,在沙發上畫畫不好,摸電源有危險,下次,他可能依然會嘗試。

爲什麼“轉移注意力”這一招不能濫用?

1

寶寶沒有得到應有的指導

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最快的階段,這種發育,不是簡單的吸收知識,也會有處理情感、明確規則的思想發育。

當把寶寶叫去玩玩具,而沒有傳遞給他不應該在沙發上畫畫時,孩子學到了什麼?

當寶寶被叫去看烏龜,而沒有被告知摸電源有危險時,他又學到了什麼?

轉移注意力一時有效,但是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們不可能一直被哄騙而放棄他們想做的“壞事”。

遠了不說,起碼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當他想看手機的時候,你說,“咦,這有個搖鈴”,就已經不奏效了。

3歲之前,是立規矩並且執行規矩最好的時期,孩子也需要大人來告訴並幫助他們理解什麼是規則,從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最終將我們傳遞的期望和價值觀內化爲他自己的準則。

在這種建立規則的時刻,轉移注意力,真的只是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而沒有幫助他們從中獲益。

當被阻止或拒絕時,孩子可能會發泄,但孩子們有能力經歷這些安全的、與年齡相稱的衝突。

2

浪費從衝突中學習的機會

我見過很多公衆場所小朋友搶玩具、或需要排隊玩滑梯時,對於沒搶到或不能立馬玩到的小朋友,大人便會轉移注意力說,快來看看,這邊也有個好玩的耶!

也許,孩子被新的玩具吸引過去了,真的沒有因爲玩不到而哭鬧。

但,因此,他也被剝奪了,學習處理衝突,以及學習公共場合遊戲規則的機會。

我們的孩子需要練習如何處理與我們以及與同齡人之間分歧的能力。

通常,孩子們更感興趣的是理解和處理衝突,而不是非要某個特定的玩具。

不管他們的重點是什麼,他們都需要時間和我們對他們的信心,去學會解決衝突,而不是逃避衝突。

3

影響專注力和抗挫能力的培養

CC剛玩樂高的時候,對她來說拼插是有點難度的,她經常因爲拼不上發脾氣,有的時候,直接扔出去。

奶奶看不下去,覺得爲了玩玩具還生氣,至於嗎?

於是就會主動建議,CC啊,奶奶看到你最好的小夥伴在樓下玩沙子啊,奶奶帶你下樓好不好?

正值失落、沮喪、氣不打一出來的CC一聽這個建議,立馬扔下樂高跟奶奶走了。

轉移注意力,意味着,人爲地給娃換個頻道,讓他忘記之前的不愉快,重新投入到一個愉快的事件中。

從理論上來說,“由於幼兒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很短,分散注意力通常是有效的。

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

雖然,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們正在做的事情上分散,有效地阻止了孩子發脾氣,但很明顯,也有效地阻止了孩子專注力、抗挫能力的培養。

玩玩具的時候都不能那麼專注,那今後更枯燥的學習和工作呢?

會不會也選擇“這道題太難,我先出去跑跑再說。”、“這份工作太無聊,我換一份試試?”

4

孩子會感覺到不被尊重

轉移注意力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一種哄騙和分心,低估了幼兒的智力——他的學習和理解能力。

孩子小,但不傻。

他們很快會明白,被糊弄並沒有真的解決問題。

玩具真的被搶了、媽媽真的走了、我真的不會搭樂高,可是,等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所以發脾氣會升級。

那麼如何正確的使用轉移注意力呢?

首先對於1歲以下寶寶的大部分行爲,轉移注意力依然是比較推薦的方式。

因爲他們對規則的概念很模糊,而且很多行爲不涉及到規則,只是發育過程中的某個正常階段。

比如幾個月的寶寶打人、扔東西,這些並不是故意或者惡意的,也許在探究因果聯繫,也許是在測試自己的能力,也許只是肌肉練習。

對於這種行爲,強調正確的行爲,忽視錯誤的行爲,是比較有效的方式。

比如寶寶一直打媽媽,可以跟他說,媽媽痛,輕輕的摸。

如果堅持要打,可以說,我們去玩玩偶。

但是1、2歲之後很多的行爲,就要慎用轉移注意力。

爲了減少孩子的哭鬧,轉移注意力依然可以用,但有一個前提,不要爲了逃避問題而轉移。

對於那些拒絕,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孩子:

沙發不能畫,不然就髒了。

電源不能摸,很危險。

飯前不能喫冰淇淋,不然午飯就喫不進去了。

如果孩子能接受,自然最好不過。但結果很有可能是孩子會哭鬧。

這個時候不要怕孩子哭、鬧或一意孤行,我們可以提供安慰或同情,承認他的觀點和感受。

“我知道你很想喫,可是現在不行。”

“我知道你想畫畫,但是沙發上不行。”

“我知道鞦韆還沒輪到你,你很着急。”

“我知道兩個積木對不上很讓人生氣,這有點難。”

承認了孩子的情緒之後,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選擇,做爲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式,比如:

“你可以下午喫一個冰淇淋,或者晚上。”

“你可以找張紙畫畫。”

“你可以先玩蹺蹺板,邊玩邊等鞦韆。”

“你想不想聽聽大人的意見,兩個樂高塊平行的插在一起更容易成功,而不是先插好一邊,再插另一邊。”

正確的養育,不是幫孩子逃避問題,而是讓他明明白白的知道什麼不可以,然後通過主動的選擇其他活動 (或事物) 來學習如何面對這些“不可以”,以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

別怕做壞人,孩子成長的路上,不需要一個好人,而是一個正確的引路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