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比如媽媽們恨不得孩子的各個方面都親自上陣,而不那麼“細心”的爸爸,反而會放手讓寶寶自己做。01緩解母子之間的緊張氛圍跟圍着孩子轉的媽媽相比,忙碌的爸爸也有自身優勢。

今天就是母親節啦,老母親們,要啥禮物想好沒?

自從當了媽,我每年母親節的願望就是有一天不當媽,把娃交給孩兒他爹!

等等,C媽你確定把娃交給那個不靠譜的爹?

要論吐槽爸爸帶娃的行徑,那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不信你看大家的留言:

@父愛如山,一動不動。每次哄娃睡覺,娃還沒睡着,就聽見他的震天鼾聲了。@娃爸喫飯、睡覺、上廁所手機從來不離手,就算是偶爾帶娃,也是帶娃一塊看手機。真懷疑手機纔是他親生的。@做家務、帶娃都是我一個人,老公每天在家呼風喚雨就跟個大爺似的,有一次忍不住說他不知道幫忙帶娃,結果老先生來一句:你見過哪個大男人天天在家帶孩子?(快拿出我30米長的大刀)

最後,大家一致得出結論,男人天生就不會帶娃,讓他們帶娃除非你有強大的內心,接受可能會發生的各種突發狀況。

爸爸帶娃,活着就好

在家庭中,爸爸們一直被貼着“不靠譜”、“豬隊友”的標籤,不愛帶娃、不分擔家務、笨手笨腳,被各位寶媽評爲“史上最沒用的母嬰產品”,沒有之一。

坊間流傳着一句話:爸爸帶娃活着就好。

關於爸爸帶娃的過程,極富傳奇色彩。他們的大腦和媽媽們完全不一樣,所以他們帶娃的路子,從不按套路出牌。

當爸爸了,好開心,趕快拍照發朋友圈,耶~Baby:承受了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痛。

下雨了帶娃出門溜溜彎,呼吸新鮮空氣。

孩子:我太難了~

冬日裏一起打雪仗,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戲。和爸爸一起打雪仗,更是孩子們期盼的活動,只不過……嘻嘻~兒砸,看招!

說好的做彼此的守護天使呢~

被吊銷營業執照的寶爸

正是由於爸爸們的種種“別出心裁”的舉動,所以,我們戲稱娃他爸爲豬隊友——正事指望不上,幫倒忙倒是一頂一的好手。

可是爲什麼在婚姻中本應該獨當一面,爲妻子和孩子撐起一片天的丈夫,卻成了育兒過程中最大的“閒置品”呢?

第一個原因,自然是某些老父親的甩鍋。

各種各樣的苦衷,都成了他們的擋箭牌。

1、男主外女主內,“我負責賺錢養家,老婆負責育兒帶娃,這樣分工多麼明確”,而且中年男銀被生活和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哪有精力帶孩子?

2、“老婆、老人都能帶孩子,又不差我一個人”,她們一個比一個懂得多,我專業知識儲備不夠,“遠觀”還行,上手就算了吧~

這類思想覺悟太低的老父親,直接跳去第3條吧!

第二個原因,正是媽媽自己。

很多爸爸就算參與帶娃,卻很少單獨陪玩,身邊總有個“陰魂不散”的老媽子,並時不時收到“親切關懷”:

爸爸給娃喂個水,咱有話說:這太燙啊,不是跟你說了滴在手背上試試嗎?(事實上,娃哪有那麼嬌氣,而且自己有時候也沒有那麼精準。)

爸爸爲了安撫娃,拿個棒棒糖,咱又有話說了:你怎麼能用物質獎勵轉移她的注意力呢?(完全忘了,上次自己着急出門,娃不肯走,也說要給人家買冰淇淋了。)

娃無理取鬧,爸爸吼孩子,那更是要了親孃的老命:你怎麼回事,吼她有用嗎?不知道打罵是最無能的教育嗎?不知道共情和正面管教嗎?(事實上卻忘了, 自己急的時候吼得更大聲。)

因爲娃是咱生的,咱奶的,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

而且在養育過程中,確實媽媽學習到了更多的育兒知識。

所以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媽媽們總有種壓倒性的優越感。

而在媽媽強勢干擾下,爸爸的陪伴功力可能只能發揮出3成,而且大家的體驗感都不好。

對爸爸來說,陪孩子還處處受指責,太打擊積極性;

對娃來說,爸爸像個傀儡,任由媽媽擺佈,行的也是媽媽那一套,沒意思;

對咱自己來說,他看個孩子,咱還得在旁邊指揮,還不如自己來!

所以,慢慢地爸爸就被邊緣化,即便是陪伴,也多出幾分顧忌。

父親的參與對孩子的成長 至關重要

父親的角色真的是可有可無嗎?

當然不是!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Kyle Dean Pruett博士說:8周大的嬰兒就可以分辨男性和女性,幾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在學習怎麼與兩性相處,在成長過程父親參與度越高,孩子往往智商越高,越有自信,也更優秀,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看似粗線條的父親可以提供孩子不一樣的成長養分。

01緩解母子之間的緊張氛圍跟圍着孩子轉的媽媽相比,忙碌的爸爸也有自身優勢。

那就是他不必隨時面對淘氣的孩子,也就是傳說中的“距離產生美”。

所以,當爸爸的不妨藉機扮演好家庭氛圍的“平衡器”,當妻子和孩子之間氣氛緊張時,打個圓場,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在這一點上,我深有體會。

五一假期的某天,我剛大掃除完,CC就開始滿屋跑,搞得烏煙瘴氣。

我這個恨吶!剛要發作,C爸回來了。

看着家裏亂糟糟的樣子和我倆之間緊張的氛圍,他先是跟CC說了一句:“你這小丫頭,怕不是想把咱家屋頂掀了。”

又轉過身來對我晃了晃手裏的東西:“老婆看我給你買的奶茶,趕緊去喝,接下來看我大顯身手吧,來CC跟爸爸一起。”

我跟CC之間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一下子就被化解了。

02扮演性別角色,培養性別意識

父親的角色之所以重要,在於他對孩子性別意識的培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相處2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會更像小男子漢,而女孩也更懂得如何與異性相處。

對於女孩來說,她們對異性的認識,是從第一個愛他的男性,也就是父親開始的。

如果成長過程中跟父親沒有良好的互動,之後跟異性交往就可能出現偏差。

研究父女關係數十年的琳達尼爾森博士曾說:父親的鼓勵會幫女兒建立自信,從父親身上得到足夠肯定和認可的孩子,就不會拼命想從其他男性那裏尋求價值感。

好的父女關係傳遞給女兒的信息是:即便沒有男人,女性也能使自己快樂——你自己就已經足夠完整。相反,一個缺乏父愛的孩子,會永遠想要填補這一部分空缺,到了青春期她們更容易早戀。

而對於男孩,父親可以讓他們找到角色認同。

當身邊大部分撫養者都是女性角色的時候,男孩很容易出現男性性格的缺失,也就是通常人們說的“娘”,因爲媽媽會下意識用女性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但如果你養了一匹野馬,就該給他一片草原,而不是把他養成溫順的綿羊。

有些東西只有父親可以給到,這些都是媽媽和老人們無法替代的。

03夫妻同心,育兒不累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在社交關係的發展上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

培養親密性方面,母親具有天然的優勢;獨立性方面,父親具有天然的優勢。

在孩子眼裏,母親是溫柔的存在。而父親則是力量的象徵。

與母親相比,父親更能對孩子放得開手。

比如,爸爸會帶孩子去“冒險”,鼓勵孩子去挑戰一些在媽媽們看來危險的行爲。

可對孩子來說,卻是很刺激的經歷,不管是嚇得哇哇叫或樂得嘎嘎笑,這都是在媽媽那裏不會擁有的體驗。

再比如媽媽們恨不得孩子的各個方面都親自上陣,而不那麼“細心”的爸爸,反而會放手讓寶寶自己做。

這就可以讓孩子自己用眼睛去看,耳朵去聽,自己用手去做,並留給了他們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和思考的空間。

由此也更能鍛煉出孩子獨立和果斷的品質,培養他們的勇敢和冒險的精神。

總之,育兒道路上,父親和母親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根據自身優勢條件,積極參與育兒

當然,並不是說,爸爸要跟媽媽一樣,在育兒過程中面面俱到。

爸爸完全可以根據優勢條件來進行參與:

工作繁忙的上班族爸爸,時間上不具備優勢,但可以每天抽出睡前時間進行親子閱讀,週末全身心陪伴,如果像C爸這樣下鄉或出差不在身邊的,可以每天視頻,出差回來帶禮物。

知識豐富的學海型爸爸,可以幫助媽媽多關注一些育兒知識,學習一些先進的育兒理念。

善於鑽研型爸爸,可以帶娃搗鼓點小(拆)(家)(電)、玩點搭建遊戲(建構類的遊戲C爸就比我擅長)、益智遊戲(在我家桌遊類的遊戲也是C爸的強項)。

實在沒啥特長的,總有膀子力氣吧?直接帶娃出去“野”一下,草地上跑一跑、滾一滾,CC就非常喜歡這類大動作遊戲,她會覺得很刺激。

無論如何,千萬不要試圖逃避育兒,當一個“袖手爸爸”。

如果在這個環節偷懶,後期親子關係就會付出代價。

教育家格爾提出:“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着一種特殊的力量。”

所以你,很重要~

聽見了不?隔空喊話給下鄉的孩兒他爹,趕緊麻溜滾回來帶一天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