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易公開課出品,更多內容下載網易公開課APP。

  擁有“完美”體重,是很多女孩夢寐以求的事情。

  想要瘦下來,於是瘋狂節食,不喫飯也成了再正常不過的事。

  實在忍不住想喫,就小心翼翼地計算攝入的熱量與脂肪,做好準備,承擔喫多之後的壓力。

  哪怕,她們自己也不知道所謂“完美”的界限在哪裏。

  只是麻木地不能停,不斷暗示自己喫了就會胖。

  直到無法停下,成了病,之後骨瘦如柴。

  1

  “看見鏡子裏瘦到病態的自己

  她笑了”

  電影《骨瘦如柴》中,Lily Collins 飾演的 Ellen 剛剛20歲,已是網絡上有名的藝術家,作品受到很多人喜愛。

  現實中的她,卻過得沒那麼快樂。

  因爲受到喜愛,所以也要時刻保持着“大家想要”的特質。

  不幸的是,因爲對體重的嚴格控制,她患上了嚴重的厭食症

  清楚地知道所有食物的卡路里,甚至比軟件搜索都要準確;

  因爲油炸的熱量太高,她喫飯時會把脆皮用刀叉弄掉;

  好不容易把食物放進嘴裏,也不會嚥下去;

  因爲厭食症,她又得了抑鬱需要服藥,可是因爲藥讓人長胖,索性也把藥扔掉;

  體重秤上如果數字稍微增長一點,對她而言,就是最壞的消息。

  因爲單單節食也無法保證自己的體重能被控制住,於是Ellen開始拼命運動。

  朋友約出去喫飯,也必須走着去。

  哪怕沒喫東西,爲了能消耗熱量也要拼命做運動。

  她躲在自己的房間拼命地仰臥起坐。

  每天測量自己手臂的尺寸,希望它的直徑不超過一個硬幣的大小

  瘋狂地節制下,Ellen終於瘦得只剩一堆骨頭。

  她的身體徹底出問題了。

  Ellen已經不記得上一次例假是什麼時候,而因爲過多的仰臥起坐缺乏保護,裸露的脊柱出現了明顯的淤青。

  身體沒有脂肪,無法禦寒,長出了一堆汗毛。

  營養不良的Ellen,時刻面臨暈倒,或是死去的危險。

  糟糕的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Ellen的絕境,她不可能變好——因爲她自己不想走出。

  面對這樣的Ellen,家人始終無法放心,妹妹時刻都擔心她會就這麼死去。

  就連關係不合的繼母,看到Ellen的樣子也只剩心疼。

  很久沒有一起生活的母親也無法接受,“你看起來像個幽靈”。

  在網上,這樣的Ellen還是很多小姑娘追崇的對象。

  一個小女孩甚至因爲模仿她,節食無法得到快感後,最終選擇了自殺。

  家人不想放棄拯救Ellen。

  但四次治療下來,除了讓她更明確每次攝入營養物質的卡路里外,毫無他用。

  家人又爲Ellen找到有獨特治療方法的醫生,她需要住院治療。

  這裏到處都是和Ellen一樣的女孩,把體重看得比命還重要,得了厭食症後無法進食。

  室友Pearl因爲身體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不得不做鼻飼(把易吸收的營養物質用導管通過鼻腔送到患者胃中)。

  但對Pearl來說,除了醜,她更想知道這個注射液裏到底有多少卡路里。

  得知是1500千卡時,Pearl滿腦子想的都是怎麼才能把這1500千卡消耗掉。

  她坐在沙發上,最後崩潰痛哭。

  就像醫生所說,當已經習慣節食後,女孩們關於體重的循環性思維佔了主導,其他的一切對她們來說,已經變得都不重要了。

  多瘦都不夠——只有時刻保持飢餓感,纔有安全感。

  爲了這份飢餓感,不喫東西都只是最低級的抵抗。

  催吐、瀉藥……她們有的是辦法。

  因爲減肥,他們看不到生活裏其他的事情。

  她們明明清楚生活可以很美好,卻再也停不下來。

  醫院裏另一個年紀稍大的女孩 Megan 意外發現自己懷孕了,爲了孩子她打算多喫點。

  孩子到來的希望似乎是小屋轉變的契機。

  女孩們精心準備禮物,爲孩子想名字,與往日相比有着別樣的活力,對生活充滿了期待。

  連Ellen都開始慢慢地嘗試進食,似乎一切都在往好的方面發展。

  可當一個人已經被瘋狂減肥的意念吞噬,她自己想停,沒那麼容易。

  安全期過去後,Megan 又開始偷偷催吐。

  不出所料,在一次催吐時,她流產了。

  Megan 的流產徹底壓垮了 Ellen。

  她看不到在醫院裏治療的意義是什麼,已經足夠糟糕的人生也並沒有所謂的改變。

  Ellen 逃跑回家,母親想要像小時候餵奶一樣幫助艾倫進食。

  但看到 Ellen 痛苦的樣子,她還是選擇了放棄。

  哪怕,女兒會因此失去生命。

  Ellen 被母親的理解打動,想着哪怕是爲了母親,也要努力一下。

  但等到餵食結束,母親離開,Ellen 又偷偷去瘋狂地爬山消耗自己。

  只有這樣,她才能找回自己心中足夠的安全感。

  Ellen 不是第一次這樣做。

  只不過,這次她暈倒在了山上。

  在暈倒的瞬間,艾倫看到了未來的自己:骨瘦如柴,毫無生氣。

  或許是最近接死亡的那一瞬間,讓艾倫有了活下去的慾望。

  影片的最後,艾倫回到了醫院,開始安心接受治療。

  哪怕女主角曾經經歷這些痛苦的時刻,甚至差點死掉,不少觀衆卻還是覺得她暴瘦成這樣,是美的,是值得的。

  “瘦了就是好看”的討論,還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這種對美的標準,逼着一個個女孩不由自主被其左右,漸漸失去了自己的標準。

  不是她們“天生”愛減肥,而是有太多的審美暗示,讓她們認爲,美就是要瘦。

  2

  被“以瘦爲美”毀掉的女孩

  是男孩的10倍

  電影延續了一貫的 happy ending,但是在現實中,以瘦爲美造成的慘劇卻每年都在發生。

  湖南瀏陽的一位女士,十多年前開始節食減肥,到後來什麼也不喫,演變成了重病,住進了醫院。

  47歲的她枯瘦如柴,多種疾病纏身且呼吸困難,身高1米5左右體重卻不到60斤。

  “即使已經瘦得皮包骨頭了,卻還是認爲自己太胖。”

  嫌棄自己胖的女孩節食減肥,飢餓感驅使的飲食讓她們倍感愧疚,愧疚感往往會導致她們做出傷害身體的事情。

  陷入暴飲暴食、喫瀉藥、催吐的惡性行爲循環,強烈的懊惱甚至會發展成自殘行爲。

  醫學上這被稱爲“神經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AN),一種以體重明顯減輕、閉經、體像障礙和極端追求瘦爲特徵的嚴重的精神疾病。

  童年時期的厭食症發病率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之所以多發於青少年時期之後,有很強社會文化因素作用的關係。

  研究表明,神經厭食症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

  遺傳因素(Genetic Factors)

  神經生物因素(Neurobiological Factors)

  認知行爲因素(Cognitive Behavioral Factors)

  其中,認知行爲因素是其中備受關注的一條。

  患者對於肥胖的恐懼以及自身形象紊亂的焦慮強化了病症,並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體重減重越多,由變胖引起的焦慮感越低;

  於是想要變得更瘦,厭食症也就更加嚴重。

圖片爲1866年治療前以及1870年治療後的“A小姐(Miss A)”,她是現代醫學中最早被研究的厭食症案例 / Collection of the Published Writings of Sir William Gull, MD

  研究也表明,神經性厭食症在女性身上的發病率,遠大於男性。

  據西方國家估計,約0.9~4.3%女性與0.2~0.3%男性曾在人生中某個時間點得過厭食症。

  在這之中,約有0.4%年輕女性會患上厭食症,是年輕男性病例數量的10倍以上。

  這種以自我捱餓和體重過度下降爲特徵的疾病,90%以上的患者都是女性;

  其中可能有近五分之一(5%-20%)的厭食症患者會死亡,是致死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之一, 甚至高過廣爲人知的抑鬱症

  儘管與遺傳因素有關,但社會文化因素在神經性厭食發生中所起的作用幾乎是決定性的。

  學術期刊《Panminerva Medica》上的一篇綜述指出,厭食症主要見於13—2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其發病的兩個高峯爲13-14歲和17-18或20歲。

  湖南衡陽的一名13歲少女,身高156釐米體重僅30公斤,性格也變得孤僻抑鬱。

  當地兒童醫院的教授透露,她患上的就是神經性厭食症,因爲愛美節食過度,導致需要住院進行治療。

  過去 AN 多發於以瘦爲美的文化圈中,中國的神經性厭食的發病率相對較低;但是隨着年輕人越來越多地接受西方審美,神經性厭食症的發病率正在不停的上升。

  而且這種病症,除了“自我約束型”,還有“暴飲暴食型”。

葡萄牙的26歲女孩Lilith the Cenobite 體重暴漲了約273斤,達到現在的380斤。她表示,“曾經我還患上過厭食症,食物成爲了折磨我的存在。”三年前,她被診斷患有肝性腦病。從此,她決定靠食物慰藉自己 / 新西蘭先驅報中文網

  大量的媒體信息和營銷策略營造出“節食促進成功”的氛圍,女孩在她們早年社會化過程中就認爲:瘦的女性比胖的女性更具有吸引力、 更成功。

  正如Kelli Jean Drinkwater在她的TED演講《Enough with the fear of fat》中所說: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種文化中,肥胖者被看作是壞人——懶惰、貪婪、不健康、不負責任和道德上的墮落。

  我們傾向於認爲瘦是普遍的優點——負責任,成功,控制我們的胃口,身體和生活。”

  很多時候,社會文化在人們成長早期灌輸給他們的觀念將伴隨他們一生。

  據美國《紐約時報》,在學校,最容易讓一個孩子被欺負的原因不是種族、信仰、身體殘疾或性取向,而是體重。

  康涅狄格大學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教授普爾博士指出,如今人們太過於強調體重問題應歸咎於個人原因;

  肥胖者必須改變自己的行爲,以至於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看法——那些體重超標的人若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都是他們“罪有應得”。

  畸形的審美和社會壓力,導致更多的女孩子迷失在減肥的浪潮之中;

  卻沒有意識到,自己迷戀的“好身材”實則與死刑無異。

  3

  不以身材論優劣

  纔可能換來尊重

  一部分男性也是畸形社會觀念下的受害者。

  比如傳統觀念對於男性的要求更多是強壯有力,於是男性的體象障礙一般表現爲過度健身。也有一部分男性爲了“瘦”不遺餘力。

  並不是說減肥、健美不好,科學的減脂健身當然值得提倡。

大連一名一米八小夥減肥減出厭食症,體重只剩八十斤,只能靠輸液維持營養攝入 / 看看新聞

  但可怕的是,對自我不明確的認知,單純是建立在嫌棄自己、或被嫌棄的基礎上。

  這是對自我的否定,也是對人身的殘忍摧殘。

  總能聽到“你的身材暴露你的層次”的觀點:

  覺得胖是因爲窮,窮人請不起健身教練所以才發胖;

  胖是因爲不自律,沒有自控能力,於是就把胖打上了“低階層”的標籤。

  其實說出這種的人,纔是真正暴露了自己的智商。

2018年11月10日至11日,浙江省杭州市,攝影師進入杭州一家大碼女裝電商公司內,紀錄一羣胖姑娘的“雙11” / 視覺中國

  各種減肥勵志語錄曾一度爆火:

  你長這麼胖還好意思喫,別人有身材,你只有肉……

  信了“要麼瘦,要麼死”的女孩,活該承受這個世界的敵意的“現實”。

  胖不是罪,比保持身材更重要的,首先是對自我的接納。

  在嘗試極端減肥方法後瘦下來女孩的周圍,更多的是減肥不成功的姑娘。

  於是,她們也心甘情願給自己扣上“不自律,沒能力”的標籤。

  社會學家 Emily Balcetis 曾對這樣一羣“不自律”的人做了研究,發現無法減肥成功的很大原因,是視覺

  “我們可能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有時看到的和事實並不相符,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中間某個人是對的,另一個人就是錯的。”Emily說。

  既然我們註定無法改變眼光,如果已經是健康的,又何必爲了別人的看法,對自己的身材過分苛求。

  演員 Jennifer Laurence 說過一段話:

  “如今,我們用各種錯誤的方式,來談論彼此,評價他人。

  我們必須重新考量,我們談論彼此的方式。

  我們也必須改變,我們心中對美的定義。

  想要改變別人的看法獲得尊重,首先要自重,不以身材論優劣,是尊重的基礎。

  這個尊重不僅是外界給的,更應該是自己給自己的。

  無論胖瘦,每個人都有旁人無法企及的優勢,正視與接納自己,不隨波逐流。

  無論是否決定減肥,但願都是能源自於自愛。

  愛美好的自我,也更愛真實的自我。

  參考文獻

  [1]美國《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Ⅳ)

  [2]陳珏, 張明島, 肖澤萍. 神經性厭食症的社會心理因素[J]. 上海精神醫學, 2004, 16(5): 298-300.

  [3]Sari Fine Shepphird.100 Questions & Answers About Anorexia Nervosa.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 2009: xvi.ISBN9781449630799.

  [4]Gull W W. Anorexia nervosa (apepsia hysterica, anorexia hysterica)[J]. Evolution of psychosomatic concepts—Anorexia nervosa: A paradigm.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873), 1964.

  除了上文,關注微信公衆號:網易公開課(open163),隨機回覆1-12中任意數字即可獲取熱門影片資源,15萬好片等你來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