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蟹柳先生,原文標題《

去看貧窮者的面容和驕傲者的姿態

素秋 聊齋   去看貧窮者的面容和驕傲者的姿態不記得在哪裏看到的這本書的推薦——《Evicted: 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一句對其的評價——“社會學研究的轉折點”(大概這麼個意思吧)感覺好大的口氣,讓我恍惚還以爲說的是《街角社會》或是《冷血》什麼的,完全調動起了我的好奇心,立馬找來一讀。圖片來源,豆瓣本書頁面: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38494/回頭再看,這本書並沒我以爲的那麼新。我看完了才知道其實已經有了中譯本《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大陸前段時間出版了。原書是2016年出版,當年New Yorker上書評推薦。同時又登上了2016年紐約時報的年度十佳、比爾蓋茨的年度書單。2017年獲得了普利策獎非虛構類作品獎。2018年,好奇心日報推介了其中文版。(大概我也是從這裏看到了吧)作者Matthew Desmond,哈佛大學社會學的“明星教授”。這本書研究的是德斯蒙德的貧困社區,描繪了幾個處於絕境的家庭,或是破產、無力負擔房租、或是瀕臨被房東驅逐、或是已經被掃地出門等等,同時還有這個租房市場中各個角色的互動,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貧困的核心。 我們無法感同身受,我們無法置身事外我並不是做社會學研究的人(也不是做任何研究的人),所以對我而言,這本書在學術性和文學性之間做到了微妙的平衡。(也難怪它會讓我想到《街角社會》和《冷血》)而無論是學術性還是文學性方面,它也恰好的將讀者置於的疏離感和共情感做到了微妙的平衡。至少對於我來說,美國的社會問題和現象,還是很遙遠的;同時,對於我們這些幸運的可以生活的大多數人來說,真正的很多貧苦人的生活境地,也是很難理解的。而這本書的敘述,讓人如此真切地觀察了這些被驅逐的人的生活,如此冷靜地旁觀,而又難以抽離,彷彿置身於貧窮的現場而又無能爲力。每個人在這個時代所經歷的無力感,又都會在這本書的故事中找到投射。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作者紮實的研究和高深的文字技巧。經典的人類學研究方法,說來簡單,但做成的學者寥寥,而成者都頗爲令人肅然起敬。作者爲了研究這羣“被驅逐的人”,先是住進了拖車營地,再順着結識的人租進了低收入區,後來還成了一位房東跟班“見習”。深入的調查給與了他豐富的素材。而他對於事實親身的感觸,則讓他的敘述更爲生動。 我們早已接受了研究是無法脫離“主觀性”的,尤其是社會科學的研究,從來也離不開研究者個人的一些“情感”。作者提到他在調研期間,非常不得已地介入到了兩件事件中,他不得已地幫助了兩人。這或許對於研究結果的完全的“客觀性”是一種損失,但可能也增加了這本書不作爲學術著作來看時候的意義。 貧窮,從不是遙不可及在讀這些故事的時候,令人不安的不僅是作爲“得安居者”的慶幸,而更是“居無定所”離我們是如此切近。書裏的scott是一名男護士,過着正常的生活,但卻在一次意外後藥物成癮,同時因爲工作的便利加劇了這件事,而後失業、而後破產、而後找不到新的工作。某一個簡單的不幸,就可以使人陷入絕境。工作失誤?失去工作?灰色收入?隨之而來的,還有尋找下一份工作時無窮的困難,以及對生活失去希望的沉淪。在房價/房租——乃至生活面前,我們多少都經歷着一樣的焦慮。沒有被陷入絕境是一種幸運。而很多人沒那麼幸運。在不幸面前,同情顯得愚蠢,焦慮顯得無力。也只因如此,我們才能更看清貧窮的樣貌。 貧困之困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書裏的各個主人公的確有着不同的故事。但貧窮的循環卻如此相似:失去工作會導致交不上賬單,會導致被房東驅逐,會導致信用卡被取消,會導致信用記錄變差——然後,再會導致別的房東拒絕租予房子,別的僱主拒絕聘用或者必須降低薪資——然後,會導致一次次的被驅逐,一次次的走向更爲貧窮的深淵。 書中一次次地指出,在貧窮面前,弱勢羣體只會更加弱勢。例如房東會更多地拒絕少數族裔人羣 ,更多地拒絕女性尤其是帶孩子的女性。顯然,制度上的“公平性”,尤其是保障性制度,會因爲社會的不平等而導致加劇的“不正義”。貧窮,很大程度上,是結構性的壓迫。 這一點在信息時代愈發顯著。信息技術是否讓人們變得更平等了?信息的傳送變得更快更容易,信息的數量也在前所未有的增長,但事實上是我們的社會從未像我們設想的那樣平等和開放。所以這個社會的產物——信息,也只會是加劇社會分化和固化社會結構的幫兇。正因爲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不對等的陷阱只會越挖越深。這也是這本書的作者提到的一點。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話,被驅逐的人們只能最爲原始的方式找房子,在路上一家家看有沒有招租的告示、或者在報紙上查出租信息。信息對於被驅逐的人來說何其彌足珍貴,充了值的電話、職業培訓課等等,都是書中少數幾個人物獲得轉機的關鍵。 人可以被擊倒,但絕不可以被打敗但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書的主人公並不都是“赤貧”,他們存在於貧困的邊緣,。時而有改善生活的希望,時而陷入墜入谷底的絕望。挫敗、絕望和鬥志不斷地交替。或許,人最棒的地方就在於此,人可以被擊倒,但絕不可以被打敗。 這樣勵志的話在一些現實面前很荒謬,但在這裏很悲壯。(作者寫到了,有主人公)拿一個月的食物補助券換了一頓龍蝦大餐,拿到了一筆錢卻馬上買了無用的首飾。這並不是因爲他們要拿他們僅有的錢去揮霍,而是因爲這是他們僅能有的奢侈。我們都需要一些證明自己還沒有被打敗的事情,通常就是一些十分不理智而又讓人倍感真實的事情。這或許不是個好的方法,但它至少還能提醒你,你值得更好的,明天,明天還會有問題,但是還是能解決的。 這是讓我感覺這本書豐富而細膩的地方,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也不是隻分析了系統性的、結構性的社會問題,他更提出了針對當前租房市場更爲合理的政策建議,但他更描繪了“被驅逐”的人羣真切的形象,很不一樣,但也並不遙遠。個體的故事,羣體的敘事,以及社會的解析交織在一起,才讓整本書顯得無比豐厚。也讓人不得不歎服民族誌研究的魅力。BTW工作了之後,才發現如今我們對於定量分析的膜拜近乎成教。但也因此,無能的我越發癡迷非定量。我還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不是比數字、看成果、算佔比、計漲幅、建模型可以說清的(雖然這不應該成爲我逃避的理由)。所以這本書在學術上也是無比令我折服。相信我,這本書對於市場制度和政策歷程問題剖析絲毫不遜色,我赧於評述。而更何況它竟然還那麼好讀。 (除書籍封面圖已標明出處外,其餘圖片來自於開放版權圖庫,與書籍內容無關) • end • 碎碎的聲明寫這篇文章是因爲覺得要激勵自己讀書。粗略的看了一下自己今年的讀書情況,工作之後的閱讀量十分堪憂。所以想說定一個定期寫書評的目標可以鼓勵自己,也可以有更多的好書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結果自己給這個欄目起名字就花了很久,現在想叫“素秋聊齋”是因爲個人的小小趣味,不過聽起來還是很中二。(可能如果我不說也沒人會在意吧)下一個目標是下個月還能寫一篇書評。 蟹柳先生好讀書 不求甚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覓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