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东方

在五缘湾湿地,很意外地看到一条铺设了彩色塑胶的窄窄高架路从市中心的方向延伸过来,然后和缓地下坡,下到了湿地公园的树林之中。

这初看起来像是过街桥一样的高架路,与过街桥最大的不同就是非阶梯的陡峭上下,而是和缓地倾斜下行,这就是为自行车设计的重要特征。这实际上就是厦门沿着环岛干道铺设的,准确地说是高架建设的自行车高速路的一条引线。不过目前还不让自行车走,而仅仅是一条步行通道。

环岛干道是一条高架公路,上面跑的是BRT,也就是地铁化运行的立体交叉独立线路的公交车。在这条BRT线一系列的桥墩之间,位于上面的BRT线和地面的普通公路之间,还有一层,这就是自行车高速公路。这一层自行车高速路中间由桥墩自然隔离出左右道,两边的护栏上有鲜花盛开,而上面的BRT桥梁投下的影子往往又可以非常有效地遮挡厦门总是灼烈的阳光……

自行车高速公路介于高处的BRT高架路和地面交通之间,没有红绿灯,没有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干扰,可以放心大胆快速地骑车,当然也可以从容不迫悠然有致地骑车,可以安全地尽享自行车这种简易而神奇的自助性的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的乐趣。

自行车高速公路,这种源自德国的公共交通设想,在国内似乎只有北京刚刚建起来一小段,没有想到厦门居然已经有了这么长的路段。这是在厦门旅行的时候的诸多观感之中完全在意料之外的一个发现。迫不及待地骑车走上去,进入到了一种每一秒钟都沉浸于喜悦里的旅行巅峰状态。

骑车走在这样的线路上,不用考虑周围的车辆和行人,只需要把握好前进的方向即可;这种骑行的感觉非常新奇,非常令人兴奋。

遇到一家三口骑车而过,孩子也骑着自己的小车子,歪歪扭扭却总能前行,父母在两侧夹护着,迤逦而行,一派天伦之乐。类似的景象,以前在荷兰见过,现在在厦门也可以见到了。荷兰有完备的自行车道路系统和众多的自行车爱好者,厦门的自行车道路,至少在自行车高速公路这一硬件上已经不输别的地方,甚至在国内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了。

这是一个城市的现代性的重要硬件体现,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单一考虑汽车,也要考虑绿色出行方式的方便与升级。与那些动辄一桥飞架南北的大工程相比,在城市核心地带与城乡结合部建设的这种自行车高速路投资小见效大,对缓解交通压力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还能即刻形成城市名片,起到极好的流量宣传作用。

这让人不由想起保定刚刚建成的白洋淀大道,借着雄安新区成立与建设的东风修建起来的这条保定与白洋淀之间的相对笔直宽阔的连接线,偏偏是忽略了道路现代性的考量,没有独立的自行车道,更别说自行车高速路这样超前的设计了。而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发现,总是有大量的自行车爱好者在与汽车并行的道路上骑行……还有很多城市,在不断拓宽汽车专用道的同时,将自行车道缩减到了经常只有一米左右的极其勉强的宽度;或者是在慢车道上还规划了汽车的停车位,使自行车的使用痛苦指数大大增加,逼着人们去驾驶或者乘坐汽车,又形成了进一步的拥堵。

自行车自从被发明与投入使用以来,在城市里甚至在田野里,尽管也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出现,但是从来没有这样被高高在上地隔离开过;没有红绿灯,没有交叉路口,没有行人和车辆突然出现在前后左右,这样独一无二的特殊待遇,大约只有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才有过。

自行车高速公路的着眼点不在“高速”上,而只在于与汽车高速公路一样、与BRT一样的专一交通工具的独占路权上。在自行车高速公路上,任何情况下都不必等待,不必顾忌,掌控好方向,向前骑行即可。这特别适合一家人一起骑车,也适合急着赶路的上班族,适合喜欢替代公交而做自行车自由穿行的人。

这样在专用道路、专有路权的情况下,居高临下地在城市中穿行,中间与BRT的车站连接,与写字楼或者商超连接,人都在半空中,停车场也在半空中,像是多了一维世界。

在厦门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上骑着骑着,不禁就会感叹:现代科技和现代思维的创造性,为人类社会缔造更美好的生活的确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没有现代意识抱残守缺,也断然不会率先在城市里建设出这样既赏心悦目又科学实用的民生设施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