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生活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很多人都感到心理不堪重負。但人們可能不知道如何療愈自己,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這需要我們尋找對策。

通過本文,我們瞭解到,身處國際災害或人道主義危機第一線的救援工作者面臨着長期的壓力和精神創傷。總部位於紐約的一家冥想訓練中心所傳授的“正念冥想”方法或許行之有效——他們鼓勵救援工作者坦誠地說出所面臨的挑戰,並更多地直面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也覺得生活焦慮,厭倦工作,不妨也試試“正念冥想”。

全文約3300字,讀完約需7分鐘。

在海地首都太子港,地震難民營的孩子們在帳篷裏擺姿勢、大笑。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艾米特·菲茨傑拉德(Emmett Fitzgerald)清晰記得自己必須得離開海地的那一刻。2010年那場災難性的海地大地震摧毀了逾30萬座建築物,110萬人流落街頭。

地震發生後,這位38歲的救援人員在太子港工作了兩年。在海地的前六個月裏,他管理着一個收容2.5萬名無家可歸者的難民營。後來,他在國際移民組織政策部工作,並在太子港的聯合國基地管理500萬美元的救災預算。

他打心底裏感覺自己從事的拯救生命的工作至關重要。儘管工作壓力大,每次合同到期時,菲茨傑拉德都會選擇續簽合同,咬牙幹下去。“我知道我在對自己做什麼。”他坦言,“我知道這種狀態持續不了多久。”

一天早上,菲茨傑拉德開車衝過一個又一個紅綠燈,趕去參加一場他根本不想出席的會議。最終他遲到了,並因此被老闆奚落一番。當菲茨傑拉德在一個十字路口停下時,有一個小孩來到他的車窗前,向他討喫的。他突然發脾氣,衝小孩大吼,叫他滾開。那個小孩憤然離去之後,菲茨傑拉德呆坐在紅燈前,意識到自己變得不認識自己了。“我對這個孩子過於火大,對這個世界也是如此。”

在第一線的救援工作者面臨着長期的壓力和精神創傷。調查顯示,救援人員被派駐工作的時間越長,產生職業倦怠和抑鬱的風險就越大。這類精神問題會在一些救援工作者的身上突然爆發:他們可能會遭受精神崩潰,甚至試圖自殺。而對另一些人而言,職業倦怠就像緩緩熄滅的灰燼,慢慢吞噬了一個人的同情心。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情緒癱瘓後,菲茨傑拉德向加里森研究所(Garrison Institute)尋求幫助,這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加里森的冥想訓練中心。

該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是一座跨信仰的修道院,其目的是向從事救援性工作的人們教導“冥想方法的實際應用”。菲茨傑拉德參加了一個針對人道主義者的試點講習班,這個講習班課程的原型是研究所爲家暴倖存者設計的一個熱門教程。

作家兼佛教冥想老師莎倫·扎爾茨貝格(Sharon Salzberg)幫助開發了該項目。當她目睹了從海地歸來的救援工作者慢慢湧入她在紐約開設的學習班時,她開始將救援工作者的健康問題確認爲公共健康問題。“這些人代表我們大家從事着如此艱難的工作。”她說,“他們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

加里森研究所決定將這個針對救援工作者的項目擴展爲 “冥想療愈項目” (Contemplative-Based Resilience Project),菲茨傑拉德於2015年被任命爲項目總監。他現在滿世界飛,試圖說服各個救援組織趁早爲員工的健康投資。

01 援助工作的風險

身處國際災害或人道主義危機第一線的救援工作者面臨着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安塔爾基金會(The Antares Foundation)爲人道主義組織提供壓力管理方面的培訓和支持, 它在2012年開始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開展持續合作,共同開展了幾項關於救援工作者的創傷壓力和其他精神問題的研究,但結果令人擔憂。

一系列此類研究發現,在伊拉克、約旦、烏干達和斯里蘭卡的救援工作者中,一半以上的人有抑鬱症狀,約一半人患有焦慮症,而20%至 25%的人則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症狀。

2012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對200多名被派駐國外的救援工作者派駐前後的心理健康進行了評估。他們回國後,患抑鬱症比率增加了一倍,而表現出的焦慮症狀也成倍增長。

救援工作者還面臨着遭受暴力傷害的風險。

根據救援工作者安全數據庫(The Aid Worker Security Database)的報告,在2015年,有超過287名救援工作者成爲襲擊事件的受害者。大多數受害者爲國內或當地的工作人員,他們佔到人道主義救援工作者的 90%以上。

國內工作人員的薪酬通常只是國際救援工作者收入的一小部分,這不僅加重了國內工作人員的壓力,還使他們難以獲得心理健康保健服務。

儘管存在這些風險,調查顯示,鮮有國際救援組織爲解決其工作人員心理健康問題而制定相應的方案或政策。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在2013年的一份報告中承認,缺乏這種支持是衆多救援組織存在的一個關鍵問題。

除了救援工作者,護理行業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通常也面臨挑戰。

20世紀70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赫伯特·弗洛登伯格(Herbert Freudenberger)首先發現了“倦怠”(burnout)這一現象。當時,他因爲工作患上了抑鬱症。隨後的許多年,這一概念主要被心理學家應用於從事高需求的社會福利工作的患者身上。今天,這一概念已經成爲工業化經濟的一個固有問題,適用於多個行業。然而,那些從事救援工作的人員最初所面臨的問題依然存在,畢竟他們的工作要求與能力極限之間總是存在着差距,這往往會導致焦慮、疲憊和抑鬱的出現。

職業倦怠的經濟和社會成本並不容易量化。一個實用的量化指標是員工流失率,這是一個困擾人道主義領域的問題。救援工作者通常會長期被派遣到各個不同的地方去應對危機。由於不斷地被派駐各地,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增長了專業知識。隨着時間的推移,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提高了組織的總體能力,使人道主義援助的輸送變得更加成 功。不幸的是,很少有援助工作者長期從事這些工作。

2012年的一項對無國界醫生組織(Doctors Without Borders)1995名僱員的研究發現,只有40%的救援工作者願意接受第二次派駐任務。

如果說現代社會中倦怠的蔓延需要我們尋找對策,那麼人道主義援助工作者所承受的過度壓力一定需要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爲什麼心理健康的替代療法越來越普及的原因。

冥想是最流行的非傳統健康干預措施之一,特別是因爲人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地練習冥想。儘管冥想的儀式各有不同,但在冥想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會試着放鬆心情、平靜呼吸,並練習身體的感知意識。

對冥想的科學研究仍處在早期階段,而之前的許多相關研究卻受制於落後的方法論。 但現有的證據表明,冥想大有可爲。

一項追蹤47項強有力科學方法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冥想療愈項目所傳授的正念冥想方法,經證明有助於減少焦慮、抑鬱和苦痛等心理壓力。

在約旦安曼的加里森研究所裏,救助工作者們在商討壓力管理的應對策略。

02 “冥想療愈”:直面你的負面情緒

加里森研究所研究心理健康和心靈脩行的交叉領域。它的理念是將靈脩、慈善的傳統手法與更現代化的“恢復能力”(resilience)和“投入行動”(engaged action)相結合。菲茨傑拉德擔任項目總監後,冥想療愈項目成爲一個獨立的項目。

該項目爲期四天的課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瑜伽訓練以及正念減壓療法的一部分內容。每位學員的費用在1500至2000美元之間,具體費用取決於上課地點和場所。研究所希望把課程提供給人道主義援助第一線的工作人員,但在此過程中必須考慮安全因素。他們不僅在紐約開辦講習班,而且還把課程帶到了約旦和盧旺達。

馬特(出於保密原因,其不願使用真名)在約旦接受了他們的課程。馬特在伊拉克工作。在那裏,打擊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的戰爭以及敘利亞內戰引發了新的人道主義問題。

他面臨的最大壓力源之一就是不確定性:“我們永遠無法確定即將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是否能夠倖免於爆炸或襲擊事件。課程講師休·伯恩(Hugh Byrne)鼓勵救援工作者坦誠地說出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並更多地直面自己的負面情緒。大部分學員對這種方法持開放態度,但有些人感覺這樣做太冒險了。“我們的盔甲來源於一種根深蒂固的自我保護本能。”他解釋道,“例如,對在難民危機前線工作的人道主義者而言,他們會懷疑自己是否還能繼續做好自己的工作。”

伯恩認爲,事實上,正是穿着盔甲加劇了倦怠。“盔甲讓我們自我封閉。”他說,“它會切斷我們與自我的聯繫,讓我們無視自己內心深處的願望與價值觀,以及我們最關心的東西。”

來自一家大型國際救援組織的人力資源師利亞斯亞·納爾克捷(Lyusya Nalchajyan),與團隊一起學習了由伯恩教授的一門課程。她聲稱在自己十年的工作經歷當中,極少看到機構對員工的心理健康問題採取干預措施。納爾克捷稱,她對冥想療愈項目所介紹的概念並不陌生,但是講習班所傳授的方法確實有效。“它已經對我的情緒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她說,“正在發生的事情不可扭轉,我現在能接受這一點。或許,明天將會是更美好的一天。”

面對緊張的預算和多種競爭需求,冥想療愈項目正在進行戰略規劃。項目目前的年度預算是25萬美元。菲茨傑拉德是唯一的全職員工,教師們是按其講課次數結算報酬。要找到擴展項目的好辦法並不容易。他們正在考慮一種“培養培訓師”的模式,這樣可以讓機構的人力資源專員將冥想療愈項目的方法傳授給他們的員工。他們還正在與一些機構共同開發定製項目。菲茨傑拉德堅信,人道主義援助行業亟需解決“倦怠”這一難題。

菲茨傑拉德說:“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零散的機構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但到目前爲止,他還沒有遇到哪一個組織爲應對倦怠制定出全面或結構化的解決方案,並且爲其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他說:“我認爲,沒有哪一家機構可以拍着胸脯說‘我們已經做到了這個地步’。”

【名詞解釋】

正念冥想(mindful meditation):“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教授對正念的定義是:正念就是有意識地覺察,專注於當下這一刻,而不附加上主觀的評判。

目前國際上普遍將冥想分爲兩大類:正念式和聚焦式。有意識地將注意力維持在當前內在,並對任何升起的念頭和感受都以知曉,不作任何判斷,即正念冥想。

更多社會創新和新公益內容請關注“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官方賬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