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

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

——《少年中國說》

一部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爲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斷奮鬥的壯麗畫卷。

翻開這部巨史,我們大致會有這樣的感受:循着近兩百年的時間軸向前推進,歷史的發展像是一條“U型線”,被清晰地劃分爲了兩部分:前半部分國家屢戰屢敗,革命處於低潮,整個民族毫無生機,令人不忍卒讀。而從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國運逐漸逆勢上揚,革命高潮迭起,並朝着勝利的曙光前進。即便之後再次讀到民族被侵略、被壓迫的部分,也不再是消沉絕望,而是愈挫愈奮的反抗。

可以說,上世紀20年代是中國命運的重要轉折點。似乎在這個重要轉折之後,整個中華民族擁有了嶄新的精神面貌,有了根和魂,有了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和底氣!

那麼,這個轉折點最初出現在哪裏?又是怎樣的力量扭動出了這條巨大的歷史“U型線”?以上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同一事件中尋找答案。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巴黎開會,討論善後問題。作爲戰勝國,中國參加了這次會議,但從一開始維權的道路便舉步維艱。北洋政府派出了顧維鈞、施肇基、魏宸祖等全明星級別的外交官陣容,提出“廢除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由權”等七條合理要求,但在“弱國無外交”的這條潛規則面前,中國的一切願景只是空談。經過近三個月的談判,和會不但拒絕了中國提出的訴求,反而同意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益,這讓中國再次陷入困境。

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徹底打破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幻想。1919年5月4日,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主義運動在北京展開。以北京大學爲首的3000餘名學生罷課遊行,火燒趙家樓,高喊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抵制日貨”的口號,緊接着,這場愛國救亡的革命運動迅速橫掃全中國,全國各地青年聲援,全國各地工人聲援,全國人民聲援!最終,北洋政府迫於壓力,罷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人職務,和會代表也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這就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它就像一道閃電照亮了歷史的天空,給內外被壓迫的中國人民帶來了久違的希望。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五四運動不僅促進了全民族的大覺醒,爲中華民族擺脫列強走向復興點燃了第一盞精神火炬,更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它爲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爲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當然,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遠不止這些: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爲內核的五四精神,從此成爲中華民族精神基因、歷史記憶和革命文化圖譜中閃亮的一部分。

翻閱史料,我們發現領導“五四運動”的骨幹力量胡適、傅斯年、羅家倫等大都不超過30歲,正值年輕熱血。在那個風起雲湧的革命年代,愛國青年們以偉大的歷史擔當和崇高的革命情懷,首先扛起了民族自強的大旗,勇敢地走到了時代的舞臺中心,開始主動尋求適合中國國情救國道路,以從未有過的主人翁姿態承擔起民族脊樑的角色。

時至今日,五四運動中的青年仍然是無數中國青年奮鬥人生征程中的前進榜樣,五四精神像一盞思想的火炬引領着廣大青年奮起拼搏,勇往直前。

習主席說:“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一百年前的初夏,一羣年輕人爲了民族的未來勇敢地站上了歷史的前臺。從此,起翻天巨浪,搖盪全中國。今天,當整個中國已經站在世界舞臺中央的時候,廣大青年更應該自覺回到百年前去汲取五四運動寶貴的精神營養,充分發揮好在各行各業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不負重託、不辱使命,交出無愧於祖國和人民的新答卷。

| 本文系鈞正平工作室原創;作者:陳恩祥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