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老齡社會30人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成立兩週年暨適老化專題研討會以線上直播方式成功舉辦。此次活動還發布了《“適老化:後疫情時代‘新基建’‘舊改造’的方向與機遇——老齡社會研究報告”》(2020)。

本次專題研討會由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和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辦,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適老化專業委員會主任馬旗戟主持。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爲中心和論壇成立兩週年致辭,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梁春曉在成立兩週年之際回顧展望,論壇兩屆輪值主席及多位專家成員圍繞新基建中的適老化設計與改造等話題深入研討。

報告全文內容將於明天發佈,敬請期待。”

會上,盤古智庫理事長、老齡社會30人論壇首屆輪值主席易鵬致辭感謝論壇成員兩年來的攜手共進,表示通過兩年曆程,論壇和研究中心作爲社會中的思考者與踐行者,意義重大。易鵬指出,如果說這次疫情是一次“黑天鵝”事件,那麼老齡社會絕對是一個“灰犀牛”,需加大老齡社會轉型的投入尤其是適老化改造的投入,以及老年心理關懷、老年醫療機制、急救體系等方面的投入,這也會成爲穩增長的重要內容。

梁春曉從認知重啓、共識推進、領域探索、研究機制四方面對論壇和研究中心兩週年歷程進行了回顧。第一,技術、制度和人是影響人類社會中長期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其中,人口結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老齡化在未來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老齡社會所帶來的不僅是養老、民生保障問題,更是關乎社會經濟的全局性問題。第二,通過社會轉型推動和完成從年輕社會向老齡社會轉型。爲此,論壇和研究中心提出了八大挑戰與八大對策、老齡社會香山共識,包括基礎設施、養老金、勞動力等多個方面。第三,針對老齡社會的到來,論壇和研究中心進行了多次實地調研與研究,包括基層養老服務、社會創新實踐和頭部企業調研等多個領域。第四,在研究重點、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上形成了論壇和研究中心特有的研究機制,即“一體兩翼”,以社會創新爲體,以公共政策與老齡產業爲翼,保持前瞻、中立、宏觀的研究視角,並陸續推出老齡社會研究報告等重要成果。

會上發佈《適老化:後疫情時代 “新基建”“舊改造” 的方向與機遇——老齡社會研究報告(No.3)》,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佳詳細闡述了報告內容,以人口老齡化爲背景解析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性,並表示,在後疫情時代基礎設施的新一輪投資建設中,對新的基礎設施做好前瞻適老化設計,對舊的基礎設施做好全面適老化改造,有利於推動實現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有利於推動形成人口結構轉型的二次紅利,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改進民生福祉,增進社會和諧。

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智綱智庫北京中心總經理任國剛表示,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就是建設能讓老年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城市。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具體表現爲“五有”,包括有保障、有健康、有尊嚴、有快樂、有價值。老年友好城市的實踐不僅是由政府性部門主導,而是多元化參與,市場性企業、公益性機構、社會和家庭等多股力量合作。他以紐約爲例,分析和講解了其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設歷程:第一,列入城市戰略和城市規劃;第二,成立專門機構,引導社會多方參與;第三,發佈老年友好城市建設的倡議;第四,制定城市與建築空間設計導則;第五,實施公共設施、交通、住宅、健康服務和智慧社區五個方面的具體舉措。然而,紐約政府在推動老年城市建設中追求公平,只能滿足生理、安全和社交基本需求,缺失了社會寬容和自我實現方面的發展。

朗力養老聯合創始人劉英表示,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會選擇居家養老,而空巢率也越來越高,導致發生一些意外,如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老年癡呆,摔倒等問題。朗力作爲國內較早從事適老化方面的先行者,在借鑑國外經驗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無評估不改造,適老化改造必須是個性化和私人定製的。在經過100多戶適老化改造實踐之後,朗力形成了生活能力評估、輔具需求評估、居家環境評估、家庭環境評估、性格心理評估、居家安全意外評估、政策評估七大系統。在大數據時代,用理性的數據驅使變化,代替感性的經驗決策,讓服務更加精準的滿足需求,實現一些效能的提升。在業務渠道方面,朗力服務於政府和市場,不僅參與地方適老化研究和標準制定,也承接了大量政府購買服務的業務。適老化是一條從未有人走過的路,朗力依靠自己的摸索,在路上尋找答案。

馬旗戟宣佈成立老齡社會30人論壇適老化專業委員會,並表示,即將成立的委員會要符合老齡社會的現階段特徵,結合當前的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機遇,依靠論壇的專家學者及周邊企業的資源和支撐,承擔老齡社會的視野探索和策略構建,創新構建,實現理論方法和政策研究的成果輸出。專委會以研究作爲核心,深耕於老齡化、適老化領域,爲老年社會當中的適老化進程提供智力支撐。適老化專委會人員由馬旗戟擔任主任,任國剛、李佳擔任副主任,趙釗擔任祕書長,歡迎和期待更多專家學者的加入。

隨後,思德庫養老信息化研究院院長田蘭寧、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左美雲、北京協力人口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賈雲竹、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原理事長楊培芳、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康曉光、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常修澤等多位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與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於建偉圍繞適老化和老年友好城市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所長王俊秀表示,研究老齡社會要保持一種未來感,避免暮氣沉沉的感覺,而專委會和研究中心都應保持一種生態型的組織。

最後,老齡社會30人論壇2020年度輪值主席、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原新對論壇和研究中心的未來進行了展望,他表示,兩年的歷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併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下一步將集中在五個方面發力,包括決策諮詢、老齡社會創新研究、適老化、生命關懷和此次疫情的思考與行動。

本文附《“適老化:後疫情時代‘新基建’‘舊改造’的方向與機遇——老齡社會研究報告”》(2020)主要觀點:

在後疫情時代基礎設施的新一輪投資建設中,對新的基礎設施做好前瞻適老化設計,對舊的基礎設施做好全面適老化改造,有利於推動實現全齡包容、多元共享、智能創新的老齡社會;有利於推動形成人口結構轉型的二次紅利,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改進民生福祉,增進社會和諧。

新基建的重要背景之一,是我國正在從年輕社會到老齡社會的大轉型。人口年齡結構的劇烈變化,帶來了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全方位和深層次變化。隨着更長的壽命、全新的生命結構、人機的深度融合,“人的突變”正在成爲影響和決定我國未來中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這些變化,同樣改變了經濟社會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從以滿足社會生產爲主轉向兼顧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從重視“鐵公基”轉向“雲網端”+新能源/特高壓/城際高鐵。

我國老齡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老齡化,老齡社會與經濟崛起和文化復興幾乎同時到來,老齡化與信息化、城鎮化的同步共振不可避免,併成爲我國老齡化區別於許多國家和地區老齡化的重要特徵。

老齡化與信息化的同步共振,一方面體現爲信息化對老齡化的技術支撐功能和老齡化對信息化的市場牽引作用;另一方面則帶來了新的挑戰,即形成了新的數字鴻溝。一些新產品在設計和應用上很少考慮老齡羣體,導致老齡羣體使用不便、需求表達缺失。這種信息和需求失衡放大了代際羣體間生活方式和情感表達的差異,進一步激化了代際矛盾。如果新基建在規劃時沒有充分考慮新數字鴻溝和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還可能會導致出現“新貧困”。

年輕社會下,老齡羣體在總人口中只佔極小的比重。人們可以將老齡羣體置於社會參與之外,單獨考慮老齡羣體的生活與生存問題。老齡社會下,老齡羣體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不可能被排除在社會之外。人們必須將老齡羣體置於全社會之內,整體考慮所有年齡羣體的所有問題。隨着人類社會從年輕社會轉向老齡社會,已有的基礎設施難以適應老齡社會要求的矛盾日益凸顯。

“新一代”老齡羣體的健康水平更好、退休收入更高、心理期待更多,他們的活動範圍已不侷限於家庭之中。他們需要的,是涉及領域更寬、涵蓋層面更多的全面適老化改造。

適老化的社會基礎包括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兩個方面。適老化制度環境,是老齡社會的軟件基礎,包括老齡羣體保障制度、老齡羣體社會參與鼓勵制度等。適老化基礎設施,是老齡社會的硬件基礎,包括實和虛兩個方面。

適老化制度環境的建立,可以破解老齡羣體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的法律束縛和思想觀念障礙,從源頭上增強各級政府、各類社會組織和企業主動順應老齡社會轉型的決心和動力,讓更多的老齡人口可以在更大程度、更寬領域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從而開啓第二次人口紅利。

適老化基礎設施通過實和虛的雙重作用,老齡羣體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的障礙被不斷消除。老齡羣體既可以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受益者,也可以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參與者。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速老齡化的關鍵時間節點,人口結構大轉折、老齡社會轉型戰略機遇期窗口開啓。爲此,我們應該把握住新基建和舊改造的方向與機遇,針對我國基礎設施嚴重不適應人口老齡化速度及老齡社會發展進程這一重大挑戰,在後疫情時代儘快啓動萬億級大規模適老化基礎設施改造工程。這是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重要組成,也是國家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重大行動,對推動老齡社會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