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1日上午九點半,南京市湖南路,戒備森嚴的國民黨中央黨部內突然響起三聲震耳的槍聲,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汪精衛應聲倒地。行刺者是以晨光通訊社記者名義入場的徐州銅山籍志士孫鳳鳴,其行刺後亦中槍被擒,次日身亡。

在徐州市銅山區的檔案館內,保存着各種相關歷史資料。其中有孫鳳鳴後人與當時刺汪事件的組織者與唯一倖存者——華克之關於此事件的書信往來。多封書信揭開了當時刺汪隱情。

刺汪槍手之孫現住徐州銅山

在徐州市銅山區的檔案館裏,有一支美國製造的51型派克金筆,還有厚厚的一沓書信。

這支金筆就是當時刺殺汪精衛的志士孫鳳鳴,擔任晨光通訊社記者時的貼身之物,也是其惟一遺物。在收入檔案館之前,這筆屬於銅山區黃集鎮小合子村的村民孫大林,他的祖父就是刺殺汪精衛的孫鳳鳴。孫大林現已年過六旬,他對記者說,這支筆是華克之轉交自己的。華克之就是當年晨光通訊社的創辦人,刺汪事件的指導者、刺殺汪精衛組織中的唯一倖存者。事實上這支筆是孫鳳鳴加入通訊社時,華克之送給孫鳳鳴的,孫鳳鳴又在刺殺汪精衛當天臨行前將這支鋼筆交予華克之。

而那多封珍貴的書信,則是孫鳳鳴去世後,其孫孫大林與刺汪的倖存者華克之的書信往來。這些書信還原了一個“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史實。

揚子晚報記者在銅山區檔案館諸多資料中見到了刺汪當天的新聞報道。當時正值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開幕式禮畢後,衆人在第一會議廳門口攝影,就在此時發生了刺殺。孫鳳鳴是以晨光通訊社記者的身份參加這次會議的,在攝影時他趁着人員擁擠秩序混亂,開槍擊中汪精衛。由於很多媒體都在現場,包括《中央日報》、《申報》、《大公報》、《中央社》等各家媒體記者均以目擊者的身份作了詳盡報道。在這些報道中,可以看出,汪精衛三槍全中。其中,一槍中左臂,一槍中左頰,一槍打在背部的脊椎骨上,慘叫聲中汪精衛應聲倒地,現場大亂。中委張繼攔腰抱住孫鳳鳴,張學良將他手中的槍踢落,汪精衛的衛兵還擊,孫鳳鳴當場中槍被擒。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汪精衛在九年之後的1944年,因孫鳳鳴行刺留在其脊椎骨中的子彈中毒,死於日本名古屋。

刺汪事件全景呈現刺殺行動前後共有三次

據孫大林介紹,在刺殺行動之前,婚後無兒女的孫鳳鳴將從大哥那裏過繼而來的兒子(即孫大林的父親),送到香港避難。

在華克之信中,他對孫鳳鳴的後人說,你爺爺是抱着必死的決心去刺殺汪精衛的。在他被擊倒後,士兵從他身上只搜出六角毫洋和可作爲自殺用的鴉片煙炮一枚,看樣子是服用後多下來的一枚,說明他早有求死之決心。

孫大林也經常在信中與華克之進行交流。在1987年的一封信中,華克之與孫大林說起了這次行動的計劃。他們的行刺目標是國民黨政要,前後共三次。

第一次是1934年12月,國民黨四屆五中全會在南京召開,當時孫鳳鳴第一次攜槍採訪,由於人羣擁擠,政要匆匆退場,行刺未能得手。

第二次是1935年春,國民黨在江西廬山主持軍官訓練團,華克之前去打探,但因警戒太嚴而放棄行動。

第三次便是孫鳳鳴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刺殺汪精衛一事。華克之在信中說,孫鳳鳴刺殺汪精衛的事件是經過多次研究後決定的。

人選——爲何是孫鳳鳴執行刺殺?

那麼,這次刺殺行動爲何是孫鳳鳴出手呢?在孫大林和華克之的信中,以及華克之與當地一位研究這段刺殺歷史的研究員董堯的交流中,揚子晚報記者摸清了這其中的脈絡。

孫鳳鳴原名孫鳳海,1905年出生,因爲家中貧困,他只上過幾個月的冬學(抗戰時期的一種羣衆教育機構),16歲出外謀生,投身國民革命軍。在十九路軍中,他由戰士升至班長、排長、代理連長。華克之在信中說,其間,孫鳳鳴練得一手好槍法,可“百步穿楊”。由於在軍隊中耳聞國民黨對外不抗日,卻把精力集中在對內發動戰爭上,孫鳳鳴以及幾位熱血青年決心將矛頭對準國民黨政要。

曾經擔任銅山縣政協文史辦主任的董堯,曾就行刺事件與華克之進行過多方面的交流。他告訴記者,華克之、孫鳳鳴、賀坡光、張維等人經常在出租房(他們自稱其爲危樓)內談論時事交流思想。

孫鳳鳴意志堅定,堅持要懷揣利刃充任荊軻,他表示高超的射擊對刺客來說最爲重要,以此說服其他人。最後,大家考慮到孫鳳鳴的思想、道德、情操、膽識都相對更突出,於是決定遂其心願。

鋪墊——爲接近汪精衛成立通訊社

那麼,應該怎樣接近目標呢?爲了四處打探消息,“危樓志士”們決心成立一個通訊社,並將孫鳳鳴打造成一名優秀的記者。於是,1934年11月,一個名爲“晨光通訊社”的牌子,掛在了南京陸家巷23號。

董堯對記者說:“當時晨光通訊社有小中央社之稱,小有名氣。”就這樣,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孫鳳鳴在大家的幫助下,已經可以獨立進出各大機關,進行採訪、交換材料並出席各種招待會。

董堯告訴揚子晚報記者,在兩次行動失敗後,“危樓志士”們將目標鎖定1935年的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刺汪行動當天,華克之在出發時將一支西班牙六響小左輪手槍交給孫鳳鳴。

細節——蔣介石指示要救活孫鳳鳴

在華克之與孫大林的信中,他曾經提到,汪精衛中槍倒地後,喘着粗氣對蔣介石說:“蔣先生,你今天大概明白了吧,我死之後,要你單獨負責了。”汪精衛的妻子陳璧君則抓住蔣介石說:“你不要汪先生幹,汪先生可以不幹,爲什麼派人下此毒手?”

據研究員董堯稱,當時不明所以的蔣介石惱羞成怒,表示一定要留活口問個清楚,以便還自己清白。於是,他要手下一定要奮力搶救孫鳳鳴。醫生奉命每小時注射強心針,無奈孫鳳鳴早有求死之心,最終離開人世,年僅三十歲。孫鳳鳴的妻子也在事發後被捕入獄,性格剛烈的她受盡酷刑卻不吐一字,最終英勇就義。而當初一起策劃刺殺行動的其他人,也均遭逮捕,先後被捕的有40多人,其中十多人被殺害。僅華克之隱姓埋名躲過一劫。

傳說與真相——孫鳳鳴來歷一度是個謎

董堯表示,當時因爲南京當局始終查不清晨光通訊社的背景,關於孫鳳鳴的身份和來歷也成了一個不解之謎。當時關於刺汪事件流傳有三種說法,一是刺殺汪精衛是共產黨指揮的暗殺;二是蔣介石與汪精衛之間的矛盾導致蔣介石方實行刺殺;三是國民黨資深人士舉旗易幟的李濟深等人所謀劃的刺殺。這些說法,隨着晨光通訊社的人相繼被殘害而死無對證。

然而,在華克之寫給孫鳳鳴後人的信中,華克之對於刺殺汪精衛的動機以及對這次刺殺的性質其實已經挑明。

華克之在信中介紹,刺殺汪精衛是自發自願的愛國行爲,這些人沒有任何組織,只是因爲愛國,看到日軍頻頻進犯,卻不見國民黨採取合作方針,因此決定在國難關頭,通過奉獻自己來促成國共合作。

他在信中對孫大林說,此事與歷史上各種刺殺不同,因爲這是不帶個人恩怨的舉動。“此事發生在‘一二·九’學生運動以前,是有起到了促使人民覺醒,堅持反對內戰,團結抗日的要求,你爺爺孫鳳鳴是真正的抗日愛國英雄人物。”

半個世紀後英雄事蹟廣爲流傳

現在在徐州市銅山區的黃集鎮,徐豐公路黃集圓盤的北側,有一座青松環繞的陵園,規模不大,但莊重肅穆。這裏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的孫鳳鳴陵園。在此之前,孫鳳鳴這個人,在當地並不爲人所知。在孫大林的書信中,揚子晚報記者看到,有很多時候,信的署名是“張建良”。孫大林告訴記者,張建良就是以前的“華克之”,後來進了國家安全部後改名爲張建良。

作爲刺汪事件的唯一倖存者,華克之在給孫大林的信中寫道,之所以沒有儘早來找尋孫鳳鳴的後人,是因爲這些年的動盪生涯。在刺汪事件後,國民黨對晨光通訊社展開了追捕和殘殺,懸賞緝拿華克之,賞金從五萬元加到十萬元。作爲刺汪行動的組織者,華克之幾經輾轉,隱姓埋名,僥倖存活。

根據華克之信中描述,解放後他曾在公安部任職司長,後受潘漢年案牽連入獄22年,直到平反後恢復名譽,纔開始尋找孫鳳鳴家鄉及其親人。

修建孫鳳鳴陵園的事也是在華克之的努力下得以實施。此後,孫鳳鳴的事蹟在徐州銅山廣爲流傳。

“副主任科員”再見!“提前退休”到來!公務員職務、職級、養老等將迎大變革!

值班編輯 李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