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秋後喜算豐收賬】唐紀梅:壯大產業讓村民過上“甜日子”

近日,大興街道星光社區的繼梅專業合作社迎來了收穫的季節。記者沿着快速幹道,來到大興街道星光社區繼梅葡萄園基地,放眼望去,葡萄藤上掛滿了大串大串的葡萄。距離葡萄基地人口50米處是一棟獨棟大樓,門前整齊擺放着木板架子,架子上是工人們大早採摘回來的葡萄,在午後的秋陽下顯得更加剔透誘人......

“今年葡萄的收成還算滿意,比去年強多了!”唐紀梅說,今年每畝地可以收3000斤左右葡萄。在記者和她測算起今年的葡萄收入時,唐紀梅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這個個頭不高、臉龐圓潤,遠從湖南嫁到大興街道星光社區的“70後”唐紀梅是繼梅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

“以前我們這裏是乾旱山頭,十年九旱,遇上雨水好的年份,還能收上百來斤口糧,如果遇上旱年,那就得看老天爺給多少了?爲了改變這種“靠天喫飯”的被動局面,唐紀梅2008年發展養殖業,2010年成立繼梅專業合作社從松桃自治縣太平營鄉引葡萄栽培技術,並在村裏大力培育發展推廣。自從政府扶持發展葡萄栽培技術以來,基本上每年都有增收。”唐紀梅一邊說着,一邊指着葡萄園基地給記者介紹,去年專業合作社種植葡萄130餘畝,今年天氣不怎麼好,但每畝地仍可收入4000元左右,今年專業合作社葡萄基地總收入達到200萬餘元。

談到今後的發展,唐紀梅希望把種植產業規模化、科學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把葡萄園打造成觀光旅遊休閒模式,把農產品專賣店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的農戶朝着致富道路發展。

在繼梅葡萄園裏,熟到透亮發紫的葡萄沉甸甸的往下墜,空氣中瀰漫着馥郁迷人的果香。“今年,種植葡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唐紀梅說,眼下,正是葡萄採摘時節,近段時間有不少市民會利用週末或者閒暇時間驅車到這裏採摘。“哪塊地的葡萄最好?”這是前來採摘的市民經常會問的話,而唐紀梅的統一回復非常自信:“每塊地我都施用一樣的農家肥,從不使用化肥和催熟劑,所以每塊地的葡萄都好。”

爲了帶動周邊更多的農民走上致富路,唐紀梅決定將專業合作社生豬養殖改爲黑土豬養殖。唐紀梅介紹,如今,繼梅專業合作社的規模化黑土豬養殖場有良種母豬120餘頭。2018年出欄商品豬2000餘頭,共計收入100萬餘元;栽種無公害生態葡萄園130餘畝,共計收入200萬餘元;發展林下養雞500餘隻,共計收入2萬餘元;總資產超過2000萬元。

唐紀梅靠黨的政策,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勤勞致富的夢想,她沒有忘記國家和當地各民族鄉親,更沒有忘記渴望致富的的本村貧困家庭。近年來,她先後爲本村唐金望、吳燕、劉開興等貧困戶提供100餘頭幼豬到他們家,並經常上門教他們如何養豬、如何防病等養殖技術。如今,在她的帶動下,周邊有10餘戶農戶搞起了規模養豬場,被她扶持的30多戶家庭,年養殖純收入都達到了2萬元以上。

該社區五組貧困戶向綜國今年剛滿60歲,他告訴記者:“我在繼梅專業合作社幹了七年多時間了,從2010年一千多元的工資,到現在四千多元工資,我家倆口子在繼梅專業合作社務工一個月現在能掙到八千多元,如今,只要我們肯做到繼梅專業合作社每天都有活,現在我們的日子也越過好了。”

幫助買種豬,提供技術,使當地各民族貧困戶都脫了貧,走上了富裕之路。正如她所說的,我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纔算富,我逐年擴大規模,其目的就是引領周邊各民族村民奔富路,我作爲一名省市、縣人大代表,更應該把胸懷放寬,目光放遠,把經濟搞上去,爲建設少數民族新農村貢獻一份力量,是自己應盡的責任。

自2008年以來,唐紀梅多次被省市縣評爲“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被團縣委聘請爲“春暉創業使者”,被縣委縣政府評爲 “巾幗創業之星”,“十佳創業帶富之星”,被省農委等九部門評爲“省第五屆創業之星”、 被共青團貴州省委評爲“貴州省青年創業就業示範基地”,被推選爲省市縣(區)街道四級人大代表。

面對這些榮譽,唐紀梅說: “這些都是過去的,今後我將把各級黨委政府的這些關懷,用來鞭策自己的動力,把專業合作辦得更好,帶動更多的村民共同致富”。

如今,站在唐繼梅葡萄園入口處,放眼望去,一棟棟白色的塑料大棚正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着新的收穫……(銅仁日報全媒體記者 羅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