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後出現肌肉痠疼的情況很常見,可是,肌肉痠疼還能繼續鍛鍊嗎?還是隻能選擇休息呢?

其實,鍛鍊前後,可以根據身體不同的反應,來判斷運動的效果,從而決定是否繼續運動。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教你識別身體發出的信號,更加科學的鍛鍊。

受訪專家

中國康復醫學會創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 亓雲龍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測評主管 肖震宇

美國外科學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主任 石漢平

運動是轉換心情的鑰匙

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導致人們心理問題增加。2018年發佈的《中國城鎮居民心理健康白皮書》顯示,約九成居民心理不夠健康。面對情緒低落、鬱悶煩躁,到底該怎麼辦?其實,運動是轉換心情的最好方法。

運動促進心理健康。近日,美國耶魯大學學者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每個月總有三四天情緒低落,積極運動者鬱悶的時間比不參加任何運動的人少一天半

情緒和情感是客觀刺激物影響大腦皮質的結果。運動能加強心搏,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使大腦得到充分的氧氣和營養,改善不佳心情;運動還可以使人精神集中,緩解緊張,疏導被壓抑的精力,爲不良情緒提供“排泄口”。

在運動時間上,每週鍛鍊3~5次,每次30~60分鐘,對心理健康益處最大。騎自行車、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以及團體類運動最利於促進心理健康。

運動的“副作用”也有利於轉換心情

第一,戶外運動讓人曬太陽時間變多。陽光促進人體褪黑激素、維生素D的合成,有助於活躍神經遞質,使人心情愉悅。

光照會影響抑鬱症發病率,北歐地區居民抑鬱症的發病率要比南歐、非洲等低緯度地區高,主要是因爲北歐冬季太長,陽光稀少。

第二,愛運動的人,可傾訴的朋友也多。遇到困難,朋友可以幫忙出謀劃策解決問題;遇到了感情危機或親人離去,朋友可以給予理解和陪伴,都會讓人心情變好。

你的年齡適合什麼運動

體力活動能讓生命保持活力,也是治病的一劑良方。但是不同年齡的人選擇運動方式是有講究的。

不同年齡段人羣應達到如下活動標準:

6~17歲人羣

每天中或高強度活動≥60分鐘,每週至少3天做高強度活動,包括肌肉強化活動及骨骼強化活動。肌肉強化活動要求涉及所有主要肌肉,包括腿部、臀部、背部、腹部、胸部、肩部。

這一年齡段適應的中等強度運動有輪滑、騎自行車;高強度運動有跳繩、各種球類、游泳、武術等;肌肉和骨骼訓練有拔河、攀巖、俯臥撐、仰臥起坐、跳遠、跑步等。

18~64歲人羣

每週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體力活動,及2天以上的全身肌肉強化活動;或每週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體力活動,及2天以上的全身肌肉強化活動;或相當於上述運動量的混合運動。可以將運動分配到每一天,每次時間不能短於10分鐘。

這一年齡段適應的中等強度運動有快步走、游泳、交際舞;高強度運動有跑步、負重遠足、有氧操、快速騎車等;肌肉訓練有彈力帶訓練、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等。

65歲以上人羣

原則上與18~64歲人羣一致,如果因慢性疾病無法完成,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性地鍛鍊。如有跌倒風險,老年人應做一些有助於保持和改善平衡能力的練習。

與這一年齡段相適應的中到高強度運動有:步行、跳舞、游泳、騎車、高爾夫球;肌肉訓練有啞鈴、園藝、瑜伽、太極拳等。

三個信號判斷運動效果

在鍛鍊時感到身體痠痛,有人便會停止運動,有的人則會繼續鍛鍊;什麼時候應該繼續什麼時候應該停止?不妨注意身體發出的3個信號。

信號1

酸加。鍛鍊時,常常會感覺肌肉酸,這是因爲運動讓體內代謝產生乳酸,其在肌肉中堆積,就會引起酸脹感。

很多人往往因爲這種感覺而放棄鍛鍊,其實是不對的,因爲這個信號並不代表身體出了問題,反而,應該再增加一點運動量,能有效促進乳酸分解,利於身體恢復。

信號2

痛減。鍛鍊時或鍛鍊後,如果身體某一部位產生疼痛感,就應減少練習次數和動作幅度。因爲這種疼痛不是乳酸積聚造成的,而是身體細小的肌肉纖維或韌帶出現輕微損傷導致。

這時進行適當調節,會很快恢復,但如果越疼越練,就會造成大塊肌肉或整條韌帶損傷。

信號3

麻止。除了酸和疼,鍛鍊還可能讓您發“麻”。如果運動後,身體某一部位有發麻的感覺,這是提醒你休息的信號。

發麻代表該部位已喪失了部分感覺和運動功能,再練下去,會產生傷病。所以,一旦身體發麻,要趕緊停下來,如果感覺久久不消退,需去醫院就診。

當然,除上述3個普遍信號,運動還可能給人體帶來一些其他反應。比如,跑步時放屁有助於改善腸胃蠕動,減少氣體堆積;岔氣可能是因爲熱身不夠或未做熱身活動。

如果健身前一晚沒有睡好或熬夜了,訓練時就可能出現肌肉發抖的狀況;在較冷環境中運動時,如果未做熱身或做得不夠,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就可能會抽筋;運動時血糖會下降,若能量供給不足,就會產生頭暈現象。

瞭解自己的身體反應,進行科學鍛鍊,做好防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本期編輯:鄧玉 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水 欣 張 傑

版權聲明:本文爲《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近期熱門文章

生命時報公衆號矩陣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爲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合作垂詢

010-65363786

010-65363791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