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遊,太空睡眠瞭解一下。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對人類至關重要。對於航天員來說,充足和高質量的睡眠是保持良好體力、完成飛行任務所必不可少的。

航天員如果睡不着、睡不好,會嚴重影響情緒和工作能力。根據研究,即使受過嚴格訓練的航天員,如果72 小時不睡覺,在手動控制交會對接時會發生績效顯著下降、差錯率上升、燃料消耗增加的情況,情緒也會陷入焦慮而容易引起疲勞,以至無法勝任關鍵任務。睡眠不足還會影響基本認知功能,包括警覺性、認知速度和精度、工作記憶力、反應時間、注意力和敏捷度等,影響飛行安全,甚至導致任務失敗。

在天上睡覺不容易

睡覺這件事,對地球上的大多數人來說,只要躺在牀上放鬆神經和肌肉就可以了,但是對於漂浮在太空中的航天員來說,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以爲,航天員只要放鬆肌肉,就可以開始睡覺了,無論站着還是躺着都一樣。但是實際上躺下容易,睡着卻不容易。據航天員麥克霍普金斯描述,在太空中睡覺是一件大事情。在地球上,當你躺下時,雙腳立刻就有了放鬆的感覺,而在太空中,你絕不會有如此感受。以至於某些航天員用彈力繩索將自己固定在牆上以求找回類似的感覺。

光是人體生物鐘最核心的控制因素,人類在地球上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是因爲光使人清醒,而太空中的晝夜節律與地面不同。飛船在太空飛行,每90 分鐘就能經歷一次日出和日落,最長的黑夜也不過只有37 分鐘。太陽昇起時,燦爛的陽光通過航天器的舷窗將整個艙內照得雪亮;太陽落下時,艙內又變得一片黑暗。而且飛船和空間站裏從不關燈,因爲大家要輪流睡覺,不睡覺的人需要照明來繼續工作。另外,地面控制人員也要隨時觀察艙內的情況,需要不間斷的照明。

爲了保證座艙內的氧氣壓力,航天器內必須不斷地用風扇強制通風,所帶來的噪音也會讓睡覺成爲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除此之外航天員們必須要習慣懸在半空中睡覺,他們要讓自己的肌肉足夠放鬆,然後迷迷糊糊地睡去。

在漂浮狀態下睡覺可能會有點困難。許多剛上太空的航天員說,他們在迷迷糊糊睡覺的過程中會被下墜的感覺驚醒。而且,就像在地球上一樣,他們可能會在睡眠中間醒來去上廁所,或者熬夜看窗外,也有航天員說會做夢,甚至是做噩夢,有些人甚至會在太空中打鼾。

宇航員到底應該怎麼睡

所以,科學家們爲航天員的睡覺做了精心安排。

首先是科學排班,讓航天員能合理地安排作息,保證睡覺前後的適應。另外,可以在休息區降低光照強度,營造夜間環境。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應該怎麼睡。

在失重環境下,航天員就算帶着被子上天也蓋不住——被子很快就飄走了,除非把被子緊緊地裹在身上。爲了給航天員創造類似於在地面睡覺的感覺,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讓航天員躺在牀上睡。國際空間站上就有專門用於放置牀鋪的臥室,牀鋪垂直安放在地板與天花板之間,牀上鋪有褥子,褥子上有睡袋,睡袋上還有通氣孔,每個航天員都有獨立睡眠艙位,避免相互影響。有的航天員喜歡像大繭子一樣完全鑽進去,有人喜歡把兩隻手放在外面。有人不喜歡睡袋,用帶子把自己捆在艙壁上睡覺。總之,能睡着就行。

睡覺時,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裏,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由於在失重的環境中,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幹的感覺。一名前蘇聯的宇航員就曾在朦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向自己漂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

在睡覺之前,航天員需要用一根帶子將自己和睡袋固定在某個地方,否則睡着之後,由於呼吸氣體產生的推力,會將航天員的身體推到空中,在艙內飄來飄去。但也有航天員想享受一下這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有意將固定在艙壁上的睡袋放鬆,只用一條繩子牽着,任其飄動,在睡覺中真正成了“夜遊神”。爲了研究太空中的睡眠情況,航天員們會在手腕戴着活動記錄儀,並記錄睡眠日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