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在北洋軍閥統治期間的大事件, 1920 年直皖戰爭可以算的上是其中之一,這一場戰爭改變了軍閥的力量對比,也加速了軍閥統治的結束。直皖戰爭是北洋軍閥內部首場大規模戰爭,是決定直系和皖系政治命運的關鍵之戰。戰爭的結果是直系和奉系軍閥合作擊敗皖系軍閥,共同取得北京政權,段祺瑞下臺。而就在兩年後就又爆發了直奉戰爭,這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海軍、空軍參加並取得重大作用的內戰,新式武器如坦克等紛紛登場,重炮、重機槍、地雷的使用均爲之前戰爭所罕有,死傷特別慘烈。政治意義上,直奉戰爭以奉系勝利而告終,從此直係軍閥退出北京政治舞臺,北洋政府開始了張作霖時代。

直皖戰爭之後,奉系張作霖極力推薦親日的交通系首領梁士詒出任內閣總理。梁士詒是廣東廣州府三水縣人,曾參與袁世凱脅迫清皇室退位的活動,任袁世凱總統府祕書長、交通銀行總理、財政部次長。梁士詒組閣後,根據張作霖的旨意,首先赦免了 6 名皖系要員,接著又任命賣國賊曹汝霖爲實業專使;在軍費分配問題上,內閣也公開袒護奉系,拒付組閣時答應撥給直軍的 300 萬元軍費。於是,吳佩孚便藉機聯絡各省直系督軍,一再通電揭露梁士詒內閣媚日賣國的醜行,於是梁士詒組閣僅一月,即於 1922 年 1 月 25 日託病請假離任出京。 張作霖爲了與直係軍閥相爭奪,便同皖系軍閥、浙江督軍盧永祥和廣東的孫中山相聯絡,醞釀結成反直二三角同盟。張作霖揚言要用武力對付直系,從1922年4月10日起,奉軍就絡繹不絕進關,改名爲“鎮威軍”。一路軍隊進至軍糧城、馬廠、靜海,一直開到了德州附近;而另一路於17日進至京漢鐵路的長辛店一線。而此時的直係軍閥吳佩孚與督軍齊燮元、陳光遠、蕭耀南、田中玉、趙倜、馮玉祥等人聯名通電,在4月25日宣佈張作霖的十大罪狀,並以保定爲大本營,準備隨時應付奉軍的進攻。

梁士詒 從兵力對比上看,奉軍入關部隊約12.5萬;直軍前線部隊約6萬餘人,從數量上處在明顯劣勢。在重武器方面,奉軍擁有各型火炮150門,重機槍200挺;而直軍有火炮100門,重機槍100挺,還有飛機兩架,但對於作戰來說作用不大。直軍還有渤海艦隊的6艘軍艦,開戰之後曾經開往秦皇島及天津大沽口,但是由於《辛丑條約》的限制,亦未發揮作用。 在正式交戰前,兩軍的戰線迅速逼近,併發生數次摩擦。吳佩孚藉機向全國發出通電,指責奉軍首先進攻。吳佩孚又委派張福來率第一混成旅,張國熔率本部二十六師一旅圍攻馬廠,且準備糾集各部騎兵由京東出通州、薊州,奔襲盧龍,以斷奉軍後路。在西路王承斌率二十三師及十三、十四混成旅進攻良鄉,奉軍頑強堅守,雙方皆死傷甚重,付出重大代價後,直軍佔領良鄉。在軍情驟然升級之時,豫督趙倜命宏威軍第一混成旅旅長馬燦林爲河南援直軍總司令,率本部一旅和豫北巡緝營赴保定助戰。於是直軍聲威大震,張作霖見狀於28日赴軍糧城親自督戰。

4月29日,張作霖到達軍糧城,自任“鎮威軍”總司令,以孫烈臣爲副司令,指揮奉軍4個師、9個旅,約12萬兵力,兵分東、西兩路,西路奉軍以張景惠爲總司令,駐長辛店,所部區分爲3個梯隊,企圖圍攻直軍的大本營保定,並於即日向部隊下達了總攻的命令。 從4月29日起,直奉兩軍在長辛店、固安、馬廠一帶進行混戰,戰事開始後,奉軍曾發動了猛烈的攻勢,東路直軍在奉軍騎兵的衝擊下,退至任邱、河間一線;西路直軍也受到奉軍的炮火壓制而毫無進展。30日,吳佩孚親自到前線督戰,以一部兵力在正面實施鉗制,主力在炮兵的掩護下,迂迴至奉軍的側後,突然發起攻擊。奉軍在遭到腹背攻擊後,原爲馮國璋舊部的奉軍第16師,於5月4日臨陣倒戈。

此後,吳佩孚又採取誘敵深入戰術,指揮直軍且戰且退,待奉軍進入伏擊圈後,祕密地率部繞至奉軍側背,突然發起猛攻,終使西線奉軍全線潰退。在東線,交戰之初奉軍一度曾掌握了主動。但在西線奉軍潰退後,東路奉軍第1梯隊的旅長鮑德山不聽指揮,按兵不動,總司令張作霖只好指揮部隊全線退卻。第2梯隊司令張學良所部,戰鬥力較強,戰前也有準備,是奉軍的主力。但是,吳佩孚在西線獲勝後,調其嫡系第3、第26師到東線,並親自指揮,攻擊張學良的部隊。張學良雖然率部英勇抗擊,將其進攻打退,但因爲奉軍在整體上敗局已定,只好指揮部隊存秩序地向後撤退。第3梯隊司令李景林指揮所部在姚馬渡將直軍的進攻擊退,俘直軍千餘人。

在這次戰爭中,奉軍各部幾乎全線潰退,僅有的戰而能勝、退而有序的部隊,就是張學良和郭松齡統率的第二梯隊。最終奉軍在東西兩線均失敗,士兵犧牲2萬,戰敗逃亡者萬餘,被直軍俘虜了4萬餘人。這時,灤州英國領事出面調停,以奉軍退回關外,直軍停止追擊爲雙方停戰議和條件。6月18日,直奉兩方代表在秦皇島海面的英國克爾留號軍艦簽訂了停戰條約,以榆關就是今山海關爲兩軍分界線,奉軍撤出關外,直軍也大部分撤回原防,第一次直奉戰爭宣告結束。

“第一次直奉戰爭”以張作霖的“奉系軍閥”戰敗而告終,戰後奉軍退回東北關外,“直係軍閥”依舊控制着北京政府。在這場戰爭中奉軍死亡約二萬餘人、被俘四萬餘人以及受傷和被打散逃往萬餘人。戰後,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等職位。民國時期尤其是北洋軍閥執政時期的軍閥混戰是根本無道義可以的,只有利益的紛爭,最終爲這些混戰“買單”的還是中國廣大疾苦的百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