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直到清乾隆初年“王先生墓”方恢復原姓,那時清朝統治已相當穩固,大約乾隆八年(1743),杭州道士吳乾陽籌資重修張蒼水墓,碑上刻著名學者全祖望撰寫的《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詳述張蒼水一生經歷,譽之爲“啼鵑帶血歸南屏”。在杭州西湖南屏山荔枝峯下有一片清幽綠地,明末著名抗清英雄、鐵血將軍張蒼水墓就建在這裏。

【語音版】啼鵑帶血歸南屏  文/解維漢

【語音版】啼鵑帶血歸南屏  文/解維漢

在杭州西湖南屏山荔枝峯下有一片清幽綠地,明末著名抗清英雄、鐵血將軍張蒼水墓就建在這裏。

張蒼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人。南明大臣,文學家。他生於明末民族危亡之際,清兵入侵江南,明朝統治岌岌可危。他以舟山爲抗清基地,義幟縱橫二十年,光復名城三十座,曾兩遭覆沒,三渡閩關,四入長江,九死一生,歷盡艱險,與清廷鬥爭了19年。終因勢孤兵敗,又遭叛徒出賣而被俘。面對高官厚祿利誘,寧死不降,在杭州弼教坊慷慨就義。著有《張蒼水集》。

墓左前方有“張蒼水先生祠”。祠堂是一座白牆黑瓦的仿明建築,正廳海浪青石基座安放着張蒼水先生高大坐像,神態肅然,上懸沙孟海、啓功題寫的“好山色”、“忠烈千秋”、“碧血支天”金字匾額,四壁牆上掛有八幅壁畫,追述了張蒼水從少年到就義的悲壯一生。廳柱有王家振撰聯:“慷慨捐軀從容殉節,書生膺重寄,憑赤手以迴天,當年翼魯通滇,海國夢金鑾,濺血表兩間正氣;壯懷裂發義憤填胸,僇力竟世功,緬同心可於異代,相與友于師嶽,湖山埋鐵骨,鼎足成千古完人。”還有桂心儀撰聯:“縱橫海陸,入閩回浙,廿年赤手挽波瀾,一擲身軀報故國;俯仰湖山,友于師嶽,三片丹心昭日月,長留信史傳忠魂。”鄭玉浦題聯:“東浙譜悲歌,兩士羅楊從患難;西湖增壯色,千秋於嶽共光輝。”“友于師嶽”是說與于謙墓、岳飛墓爲伴。

墓道前有石牌坊,主額“張公蒼水墓道”,正面刻兩聯:“東浙結丹心,錢沈幾人同一轍;南屏埋白骨,嶽於二墓共千秋。”“贈鹿果然圓舊夢;牧羊何事動哀歌。”背面主額“勁節孤忠”,亦刻兩聯:“抔土表忠魂湖山生色;閤門留正氣日月爭光。”“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墓道兩側有石狗、石羊、石虎、石馬,這是象徵着“忠孝節義”。馬忠、羊孝、虎有節、狗重義。墓爲圓形磚砌,墓碑上刻:“皇清賜諡忠烈明兵部尚書蒼水張公之墓,乾隆五十七年秋九月癸卯建,海寧陳鱧敬題,咸豐八年歲次戊午冬十月慈溪馮珪重立。”張墓一側爲明參軍溧陽羅子木墓,一側爲張蒼水侍者楊冠玉及舟子墓,三人皆與張蒼水同時被捕殉難。

鐵血將軍被俘後,由寧波押解杭州途中,一個清兵半夜爲他唱《蘇武牧羊》,張蒼水還吟成這樣一首詩:“國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頭有我師。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押送船到錢塘江南岸時,忽有一僧人向船艙內投來一張條子,張蒼水揀起一看,紙上寫着一首詩,其中有“此行莫作黃冠想,靜聽文山正氣歌。”張蒼水笑道:“此王炎武之後身也。”臨行之日,張蒼水方巾葛袍,被獄卒用竹輿抬到官巷口弼教坊刑場。張蒼水走下竹輿,舉目眺望鳳凰山一帶,讚歎道:“好山色!”行刑的劊子手,先向他跪拜;官巷口一帶,刑場四周,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一片,到處都是前來送別將軍的人們。監斬官問他還有什麼話要吩咐,張蒼水口占絕命詞一首:“我年適五九,復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吟罷,坦然受刑。同時被害的還有張蒼水的侍從參軍羅子木、侍童楊冠玉及舟子三人。

張蒼水遺骨的安葬是在祕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故舊於南屏建墳時,爲避清廷耳目,墓前僅草草立一碑石,題“王先生墓”。墓前常有“包麥飯而祭者”,“寒食酒漿,春風紙蝶,歲時澆奠不絕,而部曲過其墓者,猶聞野哭雲。”在此後清康熙、雍正兩朝的70餘年中,墓名一直這樣稱呼。清官府固然不明底細,民間也僅有少數人知情。而且,墓的外觀也一直保持普通百姓墓葬的面貌,甚至常年埋沒蒿萊,荒僻難尋,以致若干年後,撰寫張蒼水墓誌銘的黃宗羲前來憑弔忠魂,到了南屏山下尋尋覓覓好長時間,才找到張墓,一灑追思戰友的潸潸熱淚。事後,他在《尋張司馬墓》一詩中寫道:“夜臺不敢留真姓,萍梗還來酹晚鴉。” 直到清乾隆初年“王先生墓”方恢復原姓,那時清朝統治已相當穩固,大約乾隆八年(1743),杭州道士吳乾陽籌資重修張蒼水墓,碑上刻著名學者全祖望撰寫的《明故權兵部尚書兼翰林院侍講學士鄞張公神道碑銘》,詳述張蒼水一生經歷,譽之爲“啼鵑帶血歸南屏”。清朝爲籠絡人心,還給張先生追諡 “忠烈”。

歷朝歷代,節烈之士都是永遠受人崇敬的,人們欽佩的是那種冰雪心懷和硬骨頭氣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