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委印发了《关于开展向张继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张继学同志生前系燕崖镇朱家户村党支部书记,他24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奋战一线,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把远近闻名的“要饭村”“光棍村”变成了“乡村旅游示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从今天起,《掌上沂源》推出系列报道,大力弘扬张继学同志的“老黄牛”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形成学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为推进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推出第四期【“管用,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在朱家户村,村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场景是:大家伙儿围在村头大树下,或站着或坐着,听老书记给他们讲上面的政策,讲村里的打算,讲村子的发展前景……

树荫下就是宣讲堂,小马扎就是张继学的标配,多少个影响全村发展的大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讲透了,想通了,气顺了,劲头鼓起来了,大家转身就着手干起来。

在朱家户村,村民们信任他,依赖他。因为大家知道,这么多年来老书记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

1995年上任之初,张继学带领村民整修梯田,发展林果业生产,实现了脱贫致富。2009年,他动员村民建沼气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2012年开始,带领村“两委”找水源、打深井,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近年来,他又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让朱家户村旧貌换新颜。

初冬时节,点缀在村子里、山坡上的柿子树,成为朱家户最美的风景之一。

“有几百棵呢,老书记从一开始就一棵也不让往山外卖。”村民们告诉记者。

脱胎换骨后的朱家户,既保留着山里的古朴,又透露着山外的时尚,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处处雕琢。昔日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今日的金山银山。

在24年的支部书记生涯中,张继学处处为村子着想,时时为村民考虑,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他经常讲:“什么是管用?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生活更惬意,兜里的钱更多。”

大家腰包逐渐鼓起来之后,张继学又想:“要让村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于是,2013年起,朱家户村决定从环境整治入手,建设美丽乡村。过去,村内到处是柴堆、粪堆、碎石堆,河道里也是杂草丛生、垃圾堆积、臭气熏人。为了节省开支,他带着村民就地取材,带头出义务工,发动党员群众从最初一天几十个义务工,到最多的一天210多个义务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00多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7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垒砌石头墙3000余平方米,整治河道1600余米,村里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村里老房子多,闲置房子多。在镇上的帮助下,先后引入沂源金润投资和沂源东子商贸2家公司、260多万元资金,采取村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办法,按照村集体和农户对半受益、

一间房屋每年租赁费1000元的价格,流转房屋16户60间,在村里朱雀桥畔发展起了“美食美宿”产业。一举多得,不但盘活了许多废弃的老房子,还让村里多位老人增加了收入。

张继学还组织引导村民开发了石磨豆腐、手工煎饼等特色农产品,引进沂源县极有鲜、沂源人家等电商公司,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方面,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做生意”。

美丽的朱家户,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也吸引了不少走出去的村民重新回村创业。村民吕爱芳原来和丈夫一起在沂源县城打工,听说村里变化很大,旅游的人很多,就搬回来了。吕爱芳说:“村里帮我们把老房子收拾好,建了个豆腐煎饼坊,今年五一开业后,生意越来越好,现在雇了5名村里的妇女帮忙。”

在村里采访时,遇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闲聊中,他说,我大学毕业后就在青岛上班,一年回村的时间并不多。但是每次回来,老书记总是问这问那,问外面的发展,问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人的想法,“现在想想,老书记一直在考虑村子的长久发展呢。”

正如《中共淄博市委关于开展向张继学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所言:张继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朱家户村,老书记张继学的威信特别高,党员的威信特别高,村党支部的威信特别高。

来源:淄博日报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