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后做了各方面的调整,不管是战略上,还是人员上,还是在整体组织架构上。

当然其中被讨论最多的,可能还是取消扁平化管理机制,重新恢复层级和KPI这个组织大变革了。

曾经高度扁平化的公司,可能说作为国内扁平化管理标杆的企业,突然就开始转型成老套的层级化管理,这让很多人都受不了,是不是做大了就忘记初心了呢?

当然不是,懂得一点管理本质的人都会明白,任何一种组织形式都是有适用性的。

10个人以内的组织,30人以内的组织,300人以内的组织,1000人以内的组织,它们之间的管理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10个人以内甚至不需要太多制度,也不需要层级,随时沟通,高效反馈都很容易,所以当然可以去中心化。

但是1000人的时候,如果你在去中心化,如果你在没制度,估计要乱成一锅粥了。

小米的创业合伙人刘德,也就是上市后的小米的组织部长,分享了这次大调整背后的逻辑。

关于这次调整的分享,有一个关键词非常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阶段性正确。

对于一个个体,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很多事情都是阶段性的,很多方法也是阶段性有效,比如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包产到户策略,在集体公社年代就是不正确的。

因此所有的事情都是阶段性正确的。

对于小米本身来说,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事儿,比如专注极致口碑快七字真言,比如极致性价比追求,比如饥饿营销,比如参与感等等,都是在某个阶段是正确的。

而当外部环境变化了,内部的规模也变化以后,新的阶段也即将进来新的正确。

不仅仅是小米,也不仅仅是企业,阶段性正确在很多地方都适用。

比如马云曾经说过,我永远不会做游戏,然后过了不到五年,阿里还是开启了游戏战略。有人会说这是“真香”定律起作用了。

当然真香定律是开玩笑,但是马云的这个案例背后就是阶段性正确的思维。

在某一个发展时期,不管是马云的坚持,还是公司的战略都是赞同不碰游戏的,但是当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变了以后,碰游戏就会变成新的阶段的正确战略。

再比如一个人对于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也容易忽视阶段性正确这个概念,我们往往无法分清楚一个方法论阶段性适用的呢?还是通用的。

既然连成功者自己都无法分清,就更不用说那些局外人了。

但是人们又偏偏喜欢关注成功者,所有的聚光灯,所有的视线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于是针对他们的分析就开始源源不断的出来了,一大堆阶段性正确的方法论开始出现在了市场上。

为什么懂得这么多的道理,却过不好一生呢?

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视角去解释一下,因为你无法分清每一个道理,适用于哪一个阶段。

或者说,你能否能分清你现在处在哪一个阶段,然后再去理解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正确道理,最后再去寻找适合你自己的道理。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更能理解贝索斯那句话,相比于追寻热点追寻变化的市场,我更喜欢追寻未来10年,20年都不会变的东西,然后去坚持。

你也更能理解那句话,每一个道理,你只有懂了什么时候它是错的,你才真正的懂得了这个道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