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可以回到经历本身,重新提取经验和解读,改变现有处事模式,学会恰当与人合作,从而将自己拖出自卑丛林,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它可以成为解决他人问题的一个样本,它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对他人有利,真得很难再自卑下去。

自卑与超越,写给孤独抑郁的你

人总会有自卑和自我怀疑。

超越自卑的不同态度,导向不同的精神状态。

它可以是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是逃避的借口。

自卑的来源

自卑情结: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应激状态、心理逃避和对虚构的优越感的代偿性驱动力。

人总是生活在意义之中。何谓意义?「意义和隐喻的区别」

当我们提起木头,想到的是可以用来做家具、生活等的一类东西。为了区分和交流,命名「木头」。任一事物,被人类看见或感知,或者通过想象出现在人的意识中(例如魔法、幽灵等虚构事物),他就与人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赋予他的意义。所以说,我们都是通过自身所感知、理解、归因的意义来体验现实——这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经过解读的某物。人生亦如此。

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背负着三大约束而生。

1.为了与地球资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须工作

2.为了与环境中的危险对抗,而必须与其他人配合、相处(现在有个趋势,有钱人可以用金钱的力量取代与他人合作。)

3.为了繁衍后代而必须面对和处理两性关系

进而发现一切人类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三个主题中,职业、社会与性。

通过面对这三类问题的反应,就能看出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解读是什么样的。而自卑情结的产生,是因为解读出了问题。

个体心理学认为经验本身无法决定成败。我们并不因为经历本身带来的冲击而受伤,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我们受到创伤。不过必须承认,某些经历的确更容易使人陷入受伤的感觉中。

五岁前儿童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在这一时期,如果一个孩子被溺爱,这令他们认为自己的意愿就是金科玉律,当他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其他人不再优先照顾他的感受时,巨大的失落感会让他感觉遭到全世界的背叛。

被宠溺的人长大后可能带上冠冕堂皇的善良面具,或者变得非常可爱,却只是为了伺机左右他人,而不是与他人平等协作。

父亲需要注意的是,家庭中并不需要一个权威的存在,他只要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孩子的好伙伴、社会的好成员就可以了。即便父亲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应当明白这是家庭分工合作的结果。避免自己成为家庭的「给予者」,而其他人被动成为「接受者」。尤其是不应让妻子陷入「害怕自己处于劣势后而被操控」的担忧。

我从第一次进入学校时,就表现出拒绝合作的姿态。不信任他人,不愿合作。「这是所有失败者的标志。」

我从小思考问题都是从消极方面入手,考试前会想,这次考试一定考不好。借此消除焦虑。

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感,这种被压抑的感觉会迫使他们采取某些行动。这时候,他们往往不去真正克服困难,而是容易因便捷选择一些直接「凌驾于困难之上」的途径,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凭空产生优越感。

伴随自卑出现的是,人们为解决自卑而争取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它们并不真正解决问题。

作者提出自卑本是促进人进步的动力。因为自卑会催生人制定发展自我的「优越目标」,如果一个人确定了自己的优越目标,他的生活方式将不再有偏差,一切行动都将切合这一目标。

而让我们得不到发展,甚至更深地受困于自卑的,是我们对优越的解读出现了偏差。这让我们无法直面真实的生活问题,转而忙于与虚幻的影子战斗,并以此来肯定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微弱飘摇的些许自我安慰。

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们。

理解个人关于生命的态度,早期童年记忆格外有用。

记忆的特殊性在于,记忆被还原时,经过了意识筛选,经历的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赋予这经历的意义是怎样的,它体现了个人判断。而最初的记忆,存储了个人对于自我及环境的最初判断,也是个体自觉的起点。

自卑与超越,写给孤独抑郁的你

自卑的情境

个体与社会

最古老的人类追求就是与人结伴。也有人寻求个人优越感,赋予生活私人意义,只为自己而活。这是与他人建立联结的失败形态。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兴趣,在人群中将自己孤立。最严重的孤立体现为精神病,妄想症指责一切人,忧郁症指责自己。造成这一切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合作意识,阿德勒的诊治方案就是增加病人的社会兴趣。

自卑的超越

寻找真正的生命意义

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他们解读出的生命意义。但真正的生命意义绝不是完全个人化的,对他人无所裨益的。「真正的生命意义」有一个共同标志,那就是他们都具有普遍意义——能够为众人所分享,为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为解决他人问题的一个样本,它将个人意义建立在对他人生命的贡献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对他人有利,真得很难再自卑下去。「阳明的立志成为圣贤,是他的生命意义,也可以是所有人的生命意义。」

学会合作

面对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社会和性,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如果因为曾经的错误脚本导致无法与人正常合作。我们可以回到经历本身,重新提取经验和解读,改变现有处事模式,学会恰当与人合作,从而将自己拖出自卑丛林,实现更美好的人生。

自卑与超越,写给孤独抑郁的你

结语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头无法前行的,是自己画地为牢。自卑与超越的核心,找到正确的人生意义和优越目标。这需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理念和王阳明的思想,第二序改变。

审视现有的范畴,重新范畴化。打破既有牢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