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可以回到經歷本身,重新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處事模式,學會恰當與人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它可以成爲解決他人問題的一個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對他人有利,真得很難再自卑下去。

自卑與超越,寫給孤獨抑鬱的你

人總會有自卑和自我懷疑。

超越自卑的不同態度,導向不同的精神狀態。

它可以是人前進的動力,也可以是逃避的藉口。

自卑的來源

自卑情結:由自卑感或缺陷感引起的應激狀態、心理逃避和對虛構的優越感的代償性驅動力。

人總是生活在意義之中。何謂意義?「意義和隱喻的區別」

當我們提起木頭,想到的是可以用來做傢俱、生活等的一類東西。爲了區分和交流,命名「木頭」。任一事物,被人類看見或感知,或者通過想象出現在人的意識中(例如魔法、幽靈等虛構事物),他就與人有了聯繫,這種聯繫,就是人賦予他的意義。所以說,我們都是通過自身所感知、理解、歸因的意義來體驗現實——這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經過解讀的某物。人生亦如此。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認爲,每個人都是揹負着三大約束而生。

1.爲了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而必須工作

2.爲了與環境中的危險對抗,而必須與其他人配合、相處(現在有個趨勢,有錢人可以用金錢的力量取代與他人合作。)

3.爲了繁衍後代而必須面對和處理兩性關係

進而發現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結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

通過面對這三類問題的反應,就能看出一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是什麼樣的。而自卑情結的產生,是因爲解讀出了問題。

個體心理學認爲經驗本身無法決定成敗。我們並不因爲經歷本身帶來的衝擊而受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驗的意義決定了我們受到創傷。不過必須承認,某些經歷的確更容易使人陷入受傷的感覺中。

五歲前兒童已經形成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爲模式。在這一時期,如果一個孩子被溺愛,這令他們認爲自己的意願就是金科玉律,當他不再是衆人關注的焦點,其他人不再優先照顧他的感受時,巨大的失落感會讓他感覺遭到全世界的背叛。

被寵溺的人長大後可能帶上冠冕堂皇的善良面具,或者變得非常可愛,卻只是爲了伺機左右他人,而不是與他人平等協作。

父親需要注意的是,家庭中並不需要一個權威的存在,他只要證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侶、孩子的好夥伴、社會的好成員就可以了。即便父親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應當明白這是家庭分工合作的結果。避免自己成爲家庭的「給予者」,而其他人被動成爲「接受者」。尤其是不應讓妻子陷入「害怕自己處於劣勢後而被操控」的擔憂。

我從第一次進入學校時,就表現出拒絕合作的姿態。不信任他人,不願合作。「這是所有失敗者的標誌。」

我從小思考問題都是從消極方面入手,考試前會想,這次考試一定考不好。藉此消除焦慮。

沒有人能長期忍受自卑感,這種被壓抑的感覺會迫使他們採取某些行動。這時候,他們往往不去真正克服困難,而是容易因便捷選擇一些直接「凌駕於困難之上」的途徑,力圖說服甚至強迫自己憑空產生優越感。

伴隨自卑出現的是,人們爲解決自卑而爭取優越感的補償性舉動,它們並不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提出自卑本是促進人進步的動力。因爲自卑會催生人制定發展自我的「優越目標」,如果一個人確定了自己的優越目標,他的生活方式將不再有偏差,一切行動都將切合這一目標。

而讓我們得不到發展,甚至更深地受困於自卑的,是我們對優越的解讀出現了偏差。這讓我們無法直面真實的生活問題,轉而忙於與虛幻的影子戰鬥,並以此來肯定自己的力量,從而獲得微弱飄搖的些許自我安慰。

經驗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它們。

理解個人關於生命的態度,早期童年記憶格外有用。

記憶的特殊性在於,記憶被還原時,經過了意識篩選,經歷的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賦予這經歷的意義是怎樣的,它體現了個人判斷。而最初的記憶,存儲了個人對於自我及環境的最初判斷,也是個體自覺的起點。

自卑與超越,寫給孤獨抑鬱的你

自卑的情境

個體與社會

最古老的人類追求就是與人結伴。也有人尋求個人優越感,賦予生活私人意義,只爲自己而活。這是與他人建立聯結的失敗形態。他們缺乏對他人的興趣,在人羣中將自己孤立。最嚴重的孤立體現爲精神病,妄想症指責一切人,憂鬱症指責自己。造成這一切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合作意識,阿德勒的診治方案就是增加病人的社會興趣。

自卑的超越

尋找真正的生命意義

有多少種人,就會有多少種他們解讀出的生命意義。但真正的生命意義絕不是完全個人化的,對他人無所裨益的。「真正的生命意義」有一個共同標誌,那就是他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爲衆人所分享,爲他人所接受。它可以成爲解決他人問題的一個樣本,它將個人意義建立在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一想到我所做的一切對他人有利,真得很難再自卑下去。「陽明的立志成爲聖賢,是他的生命意義,也可以是所有人的生命意義。」

學會合作

面對人生的三大任務,職業、社會和性,我們都需要與他人合作。如果因爲曾經的錯誤腳本導致無法與人正常合作。我們可以回到經歷本身,重新提取經驗和解讀,改變現有處事模式,學會恰當與人合作,從而將自己拖出自卑叢林,實現更美好的人生。

自卑與超越,寫給孤獨抑鬱的你

結語

生活本身不足以使人自卑,令人低頭無法前行的,是自己畫地爲牢。自卑與超越的核心,找到正確的人生意義和優越目標。這需要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理念和王陽明的思想,第二序改變。

審視現有的範疇,重新範疇化。打破既有牢籠。

相關文章